賈曉娟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水平不斷加快,現階段城市發展不再局限于經濟發展這一層面,需要迎合新時期生態強國建設目標的要求,關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性、生態平衡性,優化城市結構規劃和功能規劃,契合城市建設現狀實際,運用大量新技術和新工藝,推動生態城市建設,使城市朝著更高層次發展。
“生態城市”的概念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生態城市中的“生態”包括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生態城市早已超越了保護環境的層次,向著融合經濟、社會、文化等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決定了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極大的發展空間[1]。所以,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應滲透生態學理念,合理開發和配置城市自然資源,構建高效、和諧、自然持續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和新型城市,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共處,構建城市內部良性生態循環。
國際生態城市建設,包括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生態景觀、綠色基礎設施與人文生態系統、城市污染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充分體現了生態城市理論同人類工業文明發展的一脈相承。我國生態城市規劃,規劃學科和生態學科聯系較少,對于建立可持續的城市生態環境的規定過于空泛,不夠具體,常常忽略生態規劃中的生態完整與生態秩序,缺乏對生物之間生態鏈的考慮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措施。除了外部空氣、土壤、水等環境要素外,人與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更能促進生態系統整體品質的提升,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對城市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些條文主要關注了空氣質量、污染物排放量、森林覆蓋率和水源地水質、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傳統思維下的生態規劃也只強調了景觀生態學的概念,缺乏利于生態建設的措施,反映出相關生態城市規劃的理論對城市建設實踐影響的局限性。
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必須把社會作為重要對象納入規劃中。樹立群眾的環境價值觀,增強生態意識,打造為全社會所共識、共創的生態文明,將生態理念融入人們日常行為規范之中,讓人們主動樹立環保理念,關注環境質量,倡導生態環保的社會公共道德,并加強法律保障。突破傳統生產、生活模式的約束,降低碳排放,重視水、土地等資源的利用價值,避免浪費現象,安全高效處理各類生產和生活的廢棄物。
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十分復雜艱難,需要大量科學技術的支持以及資金的投入,部分地區的生態城市建設仍存在很多問題,資金不足讓很多城市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環境工程建設,導致其生態環境保護落后,環境治理技術落后。政府應與時俱進,尋找根本原因,加大對生態城市建設資金的投入,引進先進的環境工程技術,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步伐[2]。
生態城市的規劃主旨是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在規劃層面上,應從城市的特色出發,明確建設的側重點,提出特定階段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彰顯城市的特色。注重城市景觀與產業結構的融合,并合理規劃居住區,以“為市民提供舒適居住空間”為前提。景觀設計要圍繞原有的自然景觀展開,在自然環境中加入人工環境,其形成一個自然環境的天然群落,對城市內的生態環境進行整體的改善[3]。如道路兩側景觀與周邊環境及建筑在空間上形成合理協調關系;位于江河湖的城市可在其兩畔打造城市生態公園,發揮自然資源的價值,使其融入至生態城市建設體系中,再融入城市文化,豐富城市人文內涵;關于工業領域的發展,尤為關鍵的是可持續循環理念[4](見圖1)。

圖1太原汾河廣場設計
生態城市建設需要生態化城市的規劃設計,首先應當從城市的總體容量入手。運用水與糧食的指標法,對不同能源的消耗指標進行量化,結合城市現有的人口情況,參考國內外成功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經驗,確定合理的城市發展規模。對環境進行保護與使用時,考慮城市承載力,規劃與自然資源相協調,盡可能地保留城市內的自然資源。
工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根據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求,需對傳統的工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以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為主導,遵循科學、低污染、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通過政策手段引導產業發展,控制高能耗產業的規模,實現向綠色低碳產業的轉變。規劃中將工業進行科學的區域劃分,使其與住宅區有效分離。高污染產業必須遠離主城區。工業廠區的規劃設計,風向需要重點考慮,最大限度消除工業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動脈,高效運行的道路交通體系是提升城市發展速度的關鍵。城市道路規劃設計,應合理規劃路網結構,注重主干道與次干道、支路、快速路之間的功能劃分,形成完善的主、次、支路層級路網系統,在改善城市內部交通擁堵問題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隨著城市私家車持有量持續增長,城市道路利用率低下的問題日益突出,車輛行駛產生的尾氣污染也尤為嚴重。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必須設計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減少空氣污染。環保出行還需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形成公交優先的出行理念。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引導,特殊情況下給予適當的經濟支持。
生態城市對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現有的城市規劃中,污水處理、環境衛生等市政配套設施的建設仍無法滿足現有城市發展需求,需不斷加強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污水處理方面,應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提高再生水回用率;環境衛生方面,應采用多種垃圾處理方式,將垃圾資源化利用,建立垃圾分類系統,完善并推動垃圾分類的各項制度。規劃中要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疏通現有城市排水通道,降低城市內澇風險,對雨水進行資源化利用。
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內容是能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需要注重契合城市區域實際情況,加強能源規劃,注重新能能源開發和利用。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實現系統節能優化,加強工業廢熱余熱回收利用,提高能源輸配效率,指導生態城市未來建設和發展。
市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僅僅限于經濟發展這一層面,城市綠化已是評定生態城市建設水平的關鍵指標。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需形成科學合理的綠地布局方案,提高綠化率以及綠地利用率。根據城市空間結構布局加大各類綠地用地面積比例,采取點、線、面布局形式,盡量均布于城市用地內,并適當融入人文景觀,通過恰當的方式將自然與人文融合,提升城市建設的協調性。此外,居民居住區對環境綠化要求較高,在生活區可結合景觀設施、兒童游樂設施等完善景觀綠化設計,滿足市民生活休閑娛樂的需求,打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空間。
生態城市建設要大力宣傳環境保護觀念,提高人們的整體素質,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建立溫馨、舒適的城市環境。比如從節約家庭用水,不用或少用含磷洗衣粉,隨手關閉不用的電器,高效利用處理生活垃圾,采取節水節電措施等生活小事做起。政府職能部門要強化管理,宣傳生態城市建設理念,使大家自覺地參與到生態環境建設中。
綜上所述,在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如何打造更具特色的生態城市,需要綜合分析城市發展中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升生態城市認知,將生態理念滲透到城市規劃中,加強環境污染治理的同時,合理運用節能環保材料,契合城市特色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