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
(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近些年,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對于一些人口擁擠的高開發地區城市,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區域出現了高密度、復合性的單元模式。小戶型公寓住宅需求也隨之不斷增加,并逐漸成為受歡迎的房型選擇。小戶型住宅應運而生,但存在部分住宅室內空間缺乏一定的靈活多變性,不具備可成長性,使用結構單一,設計無法滿足居住者不斷更迭變化的居住需求。
在彈性設計相關的領域,不斷擴展階段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與舊建筑的相關改造、充分再利用相結合;②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相結合;③彈性設計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近些年,彈性設計思想不斷發展,其設計思想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緊密相關并逐步發展,使彈性思想延伸到社會、環境等各個領域。國民經濟迅速發展,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如今僅是“生存型”住宅已經滿足不了居住者的需求了,住宅功能更多轉為“文明型”,僅僅最基本使用功能上的滿足已經不符合居民的需求了,居民對住宅的要求逐步過渡到開始重視居住空間舒適性以及適應性等方面。設計住宅需要考慮的是要滿足不同的家庭結構、生活方式行為以及靈活可變性等。此外,設計師在小戶型公寓設計中應秉持“高效彈性”的設計理念,以理論指導實踐,在設計過程中堅持以居住者的居住需求為起點,使小空間發揮出大作用,力求在設計中打造最優的生活舒適感。堅持小戶型住宅設計原則及方法。
在設計中,“以人為本”是最基本的準則。設計者不僅要創造合理的空間布局,更需要在設計中滿足生活中的不同需求。綜合住宅設計的多個方面進行考慮,根據居住者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滿足人性化需求,設計也需滿足居住使用過程中舒適、安全、靈活。高效合理的彈性設計可以根據人類的生活行為模式進行更迭變化,但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不會更替。所以設計要人性化處理,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現如今,居住者對住宅空間的功能需求不斷變化,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居住者的生活行為模式、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性等,基于這種變化設計者需要滿足不同家庭的動態生活,在設計中要考慮空間的靈活適應性。而動態適應性原則包含了人的參與體驗感,體現住宅空間設計中的靈活可變性的特質。設計住宅設計應涵蓋居住者不同行為模式下的生活,滿足生活多樣性,所以設計者在保證住宅安全的結構性能下,更要打造靈活多變的居住空間,為空間自身增加變更的可能性。
伴隨著居住需求的不斷增加,粗放型設計逐漸被淘汰,如今的住宅設計不斷轉向為精細化設計。設計者需要在住宅空間設計中進行系統的精細優化。一方面,設計者要結合居住者的居住需求,在滿足最基本的用戶需求后,從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行為模式入手,給居住者打造最合理的空間尺度,盡可能提高住宅空間的靈活適用性,從而實現住宅空間設計的精細化。另一方面,設計者要從空間功能著手,滿足不同室內空間的功能需求,進行合理的整合優化。在設計中,尤其是小戶型公寓設計,更要秉持精細整合這一核心原則,高效利用空間,合理進行平面布局,將不同功能區間的關系進一步精細優化,提高住宅空間利用率。
社會不斷進步,居住者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居住空間在滿足基本功能需求之外,居住者更多的需求是空間的舒適程度。根據心理學上的統計,空間的舒適程度會影響到居住者的使用意愿,行為模式變化等等,住宅環境中要合理運用人性化,設計需讓人們對室內環境的要求得到滿足,心理與生理上感覺到最大的舒適感。具體可表現為使居住者在行為、觸覺和視覺等等體驗到舒適。在視覺方面,主要有色彩、形態和陳設等內容,根據居住者需求設計中要合理運用。在室內環境中,設計師可以通過家具提升室內環境的觸感舒適度,合理選取家具使居住者進一步獲得舒適之感。而在行為舒適方面,在進行住宅設計時,室內空間布局要科學合理,家具及其他設施要擺放合理。綜上所述,設計師要在設計過程中整體都要堅持舒適性的原則,打造舒適度高的居住空間。在合理運用彈性設計理念,增加居住者使用舒適度。
在住宅設計中,需基本滿足的功能包括吃、穿、坐、臥,在設計的功能分區中則分為客廳、廚房、餐廳、廁所等。在住宅空間設計中,功能與需求是相對應的,居住者的某方面需求被弱化的同時,則其對應的功能也就會發生弱化。這也需要設計者充分了解居住者生活需求。經過系統的調查與分析,深入了解彈性相關設計,歸納出住宅功能的彈性需求基本上表現為四條:①對于住宅內常用空間的可變靈活性;②居住者某方面功能需求的增加;③空間功能適應性發展的彈性需求;④部分空間功能不適應性的轉換及更新。
國內小戶型公寓近幾年熱度不斷增加,尤其在房價比較高的地區,可謂是寸土寸金。在香港地區,房價更是居高不下,每平米售價超過很多普通人的可承受范圍,普通人的平均每人房屋占有率不超過20m2。此時香港建筑師張智強一家擁有一套面積32m2的小型公寓,張智強合理運用彈性設計相關理念,理論結合實踐,將這套小公寓合理的改造,命名為32m2Apartment。
在這套小公寓住宅設計中,設計者將所有隔墻打通,營造通透性,然后將衛浴室進行固定,剩下空間由可移動的功能家具構成,大大提高空間靈活性,將功能家具以550mm、900mm兩種大小模塊的形式出現,統一歸置在兩側墻面,目的是縮小占用空間,中間留出長方形的活動空間,供多功能家具將空間分隔變化使用,提高整個空間的可變性。
在整個設計中采用了推拉式的滑道系統,這也是設計者增加空間靈活性的一個表現,將滑道系統設置在天花板上,可將電視墻、書架墻等墻體進行推拉平移,根據居住者的使用需求可隨意變化。設計中保持空間的靈活性和完整性。設計師為了增加住宅使用過程中的私密性,在可移動空間中設置凹槽,在使用過程中可在凹槽中掛上簾布,用來分隔空間,也可使空間產生一定的視線阻隔。設計中還使用了推拉翻轉式家具,這些家具可根據需求變換,可以組合為不同尺寸桌子、椅子等等,也可在長方形的活動空間中靈活組合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浴缸邊的墻上,設計者利用一張單人床翻轉而下,高效利用空間,配合可控的簾布,形成一間獨立的客房,滿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設計者高效合理利用空間,在整個住宅的中央空間預留出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空間,用來根據居住者的需求進行合理的組合變換,這個長方形空間沒有特定的機能,卻為居住者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可以用來聚會游戲,也可以用來當做私人影院以及個人體育運動等等,如圖1所示。

圖1空間運用
住宅室內彈性設計這一設計思想的引入,不僅可以改變住宅中僵化、靜態的模式,還可以為以后住宅室內的發展變化提供有效保證,將彈性設計理論結合實踐,在住宅使用中根據居住者的需求變化具有調整、可變化及可發展的潛力。
彈性設計理念適用于住宅室內中,其可變性、發展性、靈活性等可以滿足居住者的更多的使用需求,增加居住者的使用舒適度,從而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質。設計中,將彈性理念引入到住宅設計中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滿足健康舒適,科學高效的發展理念,促進住宅環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