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彥力
(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南京,210029)
現階段,慢性阻塞性肺病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相對來說其發病率在我國北部與中部的農村地區是最高的,大約占到百分之三左右[1]。一旦患病,將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進而限制其日常生活中相關活動的完成,包括家務、職業以及社會活動等[2]。所以,怎樣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有效減輕其呼吸困難癥狀,將會對提升生活質量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3]。為了探討肺康復訓練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效果,本文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來源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0-78歲,平均(48.3±1.8)歲,患者病程在1-18年之間,平均病程為(9.2±1.0)年;對照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1-79歲,平均(49.0±1.6)歲,患者病程1-17年間,平均病程(9.4±1.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因素、年齡因素以及病程因素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進行祛痰治療、平喘治療、激素治療以及氧療等,給予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肺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如下:
(1)指導患者實施運動鍛煉:醫護人員應引導患者多開展運動鍛煉,比如,散步、打太極拳、練習健身操以及騎自行車等,并且要從鍛煉強度以及時間上進行有效控制,在不影響患者健康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鍛煉強度與鍛煉時間,以患者呼吸沒有困難以及不會感到勞累為宜。一般情況下,每次鍛煉的時間應該控制在二十到三十分鐘之間,且每天鍛煉兩次到三次。
(2)指導患者實施呼吸訓練: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實施縮唇呼吸以及用鼻吸氣,在呼氣的時候,把嘴縮緊似吹口哨形狀,然后將氣體從口中緩慢呼出,其具體的呼吸時間比控制在2:1,且頻率為7—8次/分鐘,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十分鐘到二十分鐘左右。此外,連續腹式呼吸,指導患者采用站立體位、坐立體位或者是臥位,使其全身放松,然后把左右手分別放置到患者腹部以及胸部。在用鼻吸氣的時候,做到盡力挺腹,然后將放置于腹部的手上抬,之后再用口呼氣。當腹肌收縮的時候,需要加壓位于腹部的手,做到膈肌上抬,并保持反復訓練,訓練次數為每天兩次到三次,每次的時間為十分鐘到二十分鐘之間。
(3)指導患者實施排痰訓練:醫護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進行排痰訓練,主要包括體位引流訓練、胸部叩擊震顫訓練以及咳嗽訓練等。
(1)觀察患者的肺功能情況,對所有患者都實施肺功能檢查,測定患者第一秒的用力呼氣容積,也就是FEV1占到預估數值的百分比,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氣的容積所占到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即FEV1/FVC。
(2)觀察患者生活質量情況,對患者實施COPD生活質量評定,采用CAT表來測評,總共包括八項內容,包括癥狀評分、活動能力評分、心理評分、睡眠評分及社會影響力評分等方面。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肺功能指標沒有顯著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EV1指標與FEV1/FVC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治療后FEV1指標(%) FEV1/FVC指標(%) FEV1指標(%) FEV1/FVC指標(%)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例數 治療前30 30 42.6±1.7 42.3±1.6 48.3±1.8 47.8±1.7 45.2±1.8 59.1±1.7 49.8±1.5 60.3±1.8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 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 25.4±1.2 25.3±1.3 2.011>0.05 23.4±1.5 20.2±1.4 7.254<0.05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前生活質量沒有明顯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而觀察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實質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不是獨立疾病,而主要是以氣道阻塞作為特征,在活動之后出現的呼吸困難綜合征[4]。通常情況下,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其氣流阻塞程度會不斷加重,患者肺功能會呈現出進行性下降現象,進而造成患者的呼吸困難以及焦慮孤獨等。現階段,肺功能檢查屬于判斷氣流受限情況的重要且客觀指標,在疾病治療中發揮關鍵性作用[5]。從治療角度出發,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肺康復訓練,具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具體來說,肺康復訓練主要是采用可行性相對較強的縮唇呼吸訓練方式以及上肢運動訓練方式作為主要的訓練方式,最終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縮唇呼吸訓練能夠鍛煉患者的膈肌功能,有效增大肺活量,進而減少肺內部的殘氣量,增加肺泡有效通氣量。此外,上肢運動鍛煉能夠鍛煉患者的呼吸肌群,特別是胸部呼吸肌群,增加患者的運動耐力,減少不協調的呼吸,最大限度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恢復自信心。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在肺功能情況與生活質量上都存在相對明顯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肺康復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