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莎
(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湖北 武漢 430000)
老年糖尿病是內分泌科常見病,屬于慢性代謝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主要由于老年群體基礎性疾病較多,機體素質相對較低,代謝功能較弱,因此發病概率較高[1]。糖尿病在臨床受關注程度較高,科學服藥是控制病情的方式之一,但長期用藥會降低患者用藥依從性,因此在科學用藥的同時還要加強整體護理干預與自我管理,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2]。本次研究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0例進行研究,觀察組45例患者,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最小61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69.52±3.53)歲;病程范圍2~13年,平均病程(7.58±0.42)年。對照組45例患者,2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最小62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70.55±3.54)歲;病程范圍3~14年,平均病程(8.49±0.51)年。兩組患者各項資料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血糖水平,加強常規運動與飲食指導,告知其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觀察組實施整體護理:(1)健康宣教: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了解,會導致依從性降低,護理人員要評估患者的認知度、病情及生活狀況等因素,并對其實施針對性宣教,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可通過看視頻、公眾號推送文章、面對面宣教及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讓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緩解其不良情緒[3]。(2)飲食護理:護理人員通過分析患者病情了解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而為其合理規劃飲食,保證飲食的科學性,可向其發放與疾病有關的飲食圖冊,讓其了解到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在飲食方面要嚴格控制熱量攝入、戒煙戒酒,保證適量糖分攝入,增加對粗糧與綠葉蔬菜的攝入。將玉米面或者蕎麥面作為主食,禁食洋蔥、苦瓜與香菇等蔬菜。(3)運動護理:根據患者身體的耐受程度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案,主要以慢跑、散步、廣場舞及太極拳等有氧運動為主,由于老年人體質較差,鍛煉需要適量,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對運動量進行調整,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機體的免疫力與抵抗力,改善其代謝狀況。
1.3 觀察指標分析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主要采用DSES量表評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飲食控制情況、運動鍛煉情況及疾病管理情況,每項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分析數據的軟件為 SPSS 22.0,計量資料表示方式為x±s,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糖水平觀察組血糖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詳見表1:

表1 血糖水平(x±s)
2.2 自我管理能力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2:

表2 自我管理能力(x±s,分)
臨床治療老年糖尿病關鍵在于控制血糖水平,緩解高血糖水平導致的其他組織器官病變進程,進而有效預防腎衰竭、酮癥酸中毒及高滲性昏迷等并發癥。但由于患者年齡相對較大,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相對缺乏,血糖控制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會對其生理、生活質量及心理等方面造成不良影響。
整體護理是更具系統化及全面性的護理干預,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主要是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的多方位針對性護理,涵蓋生活方面、飲食方面及心理等方面,通過護理干預來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有效控制血糖。研究中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之后其血糖水平明顯降低,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升,表明整體護理的實施可取得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合理的健康宣教可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治療的信心,提高自律性及用藥依從性。綜上所述,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整體護理效果較好,可改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