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林
(坊子區九龍街道衛生院眉村分院,山東濰坊,261203)
慢性支氣管炎作為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患者持續發病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常見并發癥包括: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炎、阻塞性肺氣腫等。慢性支氣管炎可能與有害氣體、顆粒、病毒、細菌等感染有關,中老年人為多發群體,必須通過X線檢查、呼吸功能檢查、血液檢查、痰液檢查等進行科學診斷,并且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案,才能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中醫治療法的推廣應用,將為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鑒于此,本文具體分析了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效果,希望能為醫務人員更好地優化診療方案提供有效參考。
隨機抽選100例符合“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的患者[1],與其進行溝通交流,直接說明診療要點、實驗目的、研究意義、注意事項等等,同時做好家屬工作,及時簽署知情同意書,在此基礎上展開科學分組。分組可知:對照組50例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9:11,年齡區間為53-78歲,平均(61.92±1.33)歲;實驗組50例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2:18,年齡區間為56-84歲,平均(64.07±1.80)歲。
對照組實行常規的西藥治療,患者口服氧氟沙星片(生產廠家:重慶科瑞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0298)0.1g/次,2次/天。實驗組中醫治療的藥方組成為:(1)風寒襲肺型治療時以疏風散寒,宣肺化痰為基本原則,可采用麻黃10g、杏仁15g、荊芥15g、前胡15g、桔梗10g、陳皮10g、甘草10g;并可根據患者病情適當加入半夏、厚樸、茯苓、石膏、甘草、黃芩以及桑白皮等藥材。(2) 痰熱郁肺型的治療原則是清熱宣肺、化痰平喘,可采用炙麻黃12g、杏仁10g、生石膏25g、金銀花24g、魚腥草24g、黃芩12g、款冬花15g、連翹12g、桔梗10g、浙貝14g、桃仁10g、甘草6g。(3) 肺腎陽虛型治療原則為溫腎健脾,納氣平喘。可采用熟附子15g、肉桂10g、熟地15g、山茱萸10g、淮山藥25g、茯苓20g、澤瀉15g、陳皮10g、半夏15g、黨參25g、白術15g、甘草10g,視病情適當加人參、龍骨、牡蠣以及紫石英等藥材[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診斷為:顯效: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痰易咳出,肺通氣功能明顯改善;有效:患者癥狀明顯好轉,痰量減少,肺通氣功能得到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統計分析患者診療服務的滿意度、不良事件發生率等。然后應用SPSS 21.0軟件完成數據的及時處理,實施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結果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分析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治療效果,詳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2.2 兩組患者診療服務的滿意度調查統計對照組及實驗組患者診療服務的滿意程度,詳見表2:

表2:兩組患者診療服務的滿意度
2.3 兩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在患者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存在醫患溝通問題、醫患糾紛事件等,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詳見表3:

表3:兩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隨著我國近年生態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臨床中慢性支氣管炎病例呈快速攀升趨勢,尤為多見中老年病患,對人體健康及生命造成很大影響。雖然西藥治療的短期療程較為顯著,但常常治標不治本,易復發,因此,探尋出長期穩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極具臨床意義[3]。慢性支氣管炎的各個病程階段的臨床表現并具有很強一致性,其早期常見外感癥狀,中期明顯可見痰熱癥,后期多為肺腎氣虛或脾腎陽虛,中醫學中認為此病主要與肝、肺、脾、腎等臟器功能失調密切有關,且可在外感風寒后加重,需早期給予辯證中醫治療,以穩定長期療效。
綜上所述,對慢性支氣管炎給予中醫治療可進一步保證患者遠期療效的良好,能穩定遏制并發癥的出現,并且可利于降低患者后期的復發危險,值得在臨床中普及推廣中醫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