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霞霞,楊潤紅,郝莉霞*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兒科1,CT/MR診斷科2,陜西延安,716000)
新生兒腦梗死在臨床實踐中也被稱之為圍生期腦梗死,主要包含出血性腦梗死以及缺血性腦梗死兩種類型,其主要是指新生兒在出生后3天內出現某一腦血管供血區域內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的情況,抽搐、驚厥、體溫不穩定等均為新生兒腦梗死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因以往臨床對于此類疾病的關注度偏低,新生兒腦梗死患兒的早期診斷缺乏明確性的判斷依據,為深入探究新生兒腦梗死疾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特點以及預后處理效果,積極進行相關實踐探究活動的展開。
(一)一般資料合理挑選出20名在2018年8月-2019年5月期間與我院進行臨床治療的新生兒腦梗死患兒為本次實踐探究活動的主體對象,20名新生兒腦梗死患兒中共有17名足月產兒,3名早產兒。經剖宮產手術出生的新生兒共計9例,自然分娩出生的新生兒共計11名。所有新生兒出生前期母體并未出現胎動異常、心率異常等情況。19名新生兒腦梗死患兒的母體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僅一名新生兒的母體存在重癥妊娠高血壓綜合性疾病。出生后新生兒中正常體重者共17名,低出生體重患兒共3名。
(二)研究方法總結性分析所有患兒存在的認知障礙、驚厥、偏癱等臨床疾病癥狀表現,注重對患兒自身其他疾病的因素分析[1],及時進行影像學層面的檢查,并完成后期的隨訪工作。
(三)實驗觀察指標對于所有新生兒腦梗死患兒,專業的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其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對于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暫停的患兒進行及時的護理[2],認真觀察處于新生兒時期患兒的體征表現,詳細記錄所有患兒的醫學影像檢查結果,為后期的質量評測奠定基礎。
(四)統計學分析用SPAA軟件進行相關數據處理,使用Aogar進行質量評分。計數數據以(數量/百分比)形式進行表示[3]。
臨床疾病觀察過程中新生兒主要體現出不同程度上的抑制表現,其中多數新生兒伴有驚厥癥狀。20名新生兒腦梗死患兒中檢查出嚴重性腦室內出血患兒5例、腦血管畸形患兒8例、實際患病原因不明的患兒1例、因母體自身患有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導致的腦梗死患兒6例。早期治療環節,所有患兒均無明顯的定位體征。影像學檢測中觀察到20例患兒中有19例的檢查結果呈現為陽性。其中5例發病后的2米內表現為無回聲區。2例腦梗死情況累及到一側大腦前后動脈。7例新生兒在發病后的2米內于病灶位置出現了低密度灶。急性CT檢查中8例新生兒出現低密度改變。DW-MRI可有效做到針對新生兒腦梗死患兒的早期臨床疾病診斷。后期的隨訪中檢查到15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預后。新生兒腦梗死患兒存在偏癱、死亡、發育緩慢、智力下降等不同程度的表現。

表一:圍產期情況以及病因分析(x+s)

表二:新生兒腦梗死臨床特征、影像學變化、預后等情況分析(n%)
隨著現代化社會主義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新型的科學醫療技術手段持續更新。先進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的發展為多種臨床疾病的檢查與治療提供了廣泛的技術性支持。針對臨床新生兒腦梗死疾病,醫務人員應從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特征入手,著重分析患兒的突出性病因,借助影像學的變化進行不同時期的病情發展分析,努力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救治方案,提升新生兒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胎盤功能性不全是造成臨床新生兒腦梗死疾病的重要性因素,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驚厥,實踐經驗得知,新生兒腦梗死患兒的預后處理與腦梗死的面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關聯,腦梗死累及面積越大,患兒臨床預后效果越差,并且早期抗凝性治療無法有效提升腦梗死患兒預后處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