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亞慧 郝慧珍 趙宏斌
(山西白求恩醫院,山西太原,030000)
目前,輸血都可以做到ABO與RhD同型輸注,然而對于Rh系統C、c、E、e抗原的檢測一般好多醫院并沒有開展。Rh血型系統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僅次于ABO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非常復雜,所含有的抗原最多,共54個,但臨床最主要、最常見的僅有5個抗原,即D、C、c、E、e[1]。Rh系統在不規則抗體中占重要位置,安全輸血應多考慮RH系統引起的溶血反應[2],現將我院一例輸血輸注無效的情況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患者,男性 ,64歲,漢族人,主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發熱一周,曾與半年前輸注紅細胞2u。此次檢查中血紅蛋白檢測值為47g/L,抗篩實驗為陽性。申請輸注紅細胞2u后,血紅蛋白提升到59g/L,此次,交叉配血試驗為鹽水和聚凝胺,結果主次側均未見凝集未見溶血。次日此患者再次申請輸注紅細胞2u,用聚凝胺法盲配輸注2u后血紅蛋白為57g/L。判斷此次紅細胞輸注無效。后去血液中心進行配血,鑒定不規則抗體為抗-E與抗-c,輸注此不規則抗體對應抗原陰性的紅細胞后血紅蛋白提升至78g/L.。
1.2 試劑抗-D、抗-A、抗-B、A細胞與B細胞均由上海血液生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抗人球卡為戴安娜家出產,聚凝胺為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抗篩細胞為Sanquin Reagents.B.V.提供。
1.3 儀器戴安娜卡式專用離心機、戴安娜卡式孵育器、貝索離心機、顯微鏡
1.4 方法ABO血型鑒定與RhD血型鑒定,聚凝胺配血,抗篩抗人球法全部參考[3]
2.1 紅細胞血型及檢測結果患者ABO血型為B型,RHD陽性;不規則抗體鑒定結果及輸血前后血紅蛋白的檢測值如表1所示

表1 不規則抗體鑒定結果以及輸血前后血紅蛋白的檢測
此患者11月17日不規則抗體篩查,Ⅱ細胞陽性,I、Ⅲ細胞陰性,此檢測方法為微柱凝膠法,當時由于情況緊急我科為其盲配2u,鹽水與凝聚胺主次側均未見凝集未見溶血,輸注后血紅蛋白由47g/L提高到59g/L。次日此患者再次申請輸注2u,我科又進行盲配2u紅細胞于第三日輸注,結果血紅蛋白無上升,評價輸注無效。與臨床大夫及家屬溝通后去血液中心進行配血并做抗體鑒定,結果為抗-E與抗-c抗體,輸注血液中心所配紅細胞4u后,血紅蛋白提升至78g/L,評價為輸注有效。分析11.17日抗篩Ⅲ細胞為陰性,而后變為弱陽性,再到之后的2+,有書中敘述為,初次輸血后產生了針對一種紅細胞抗原的同種抗體的受血者,很可能在隨后的輸血中會產生另一種同種抗體[4]。根據血液中心的檢測結果追溯分析我科室的抗篩細胞譜,可以知道11月17日抗篩中檢測出來的抗體為抗-E,11月18日檢測出來的抗體為抗-E和抗-c。一些Rh抗體通常聯合存在,除了抗-E外,抗-c也可能存在,但抗-c可能較弱且在檢測時無法檢測到,當輸注了看起來相容的E陰性血液時,該血液很有可能c是陽性且可能立即或延遲引起輸血反應。從此例我們可推測出此患者RH分型為RH CCDee,此患者在外院第一次輸血時輸注RH CcDEe的血制品而導致了第二次來我院輸血時抗篩陽性,也就是出現了抗-E與抗-c抗體,第二次輸血和第三次輸血時很有可能輸注了RhCcDEe或者RhCcDee的血液,但由于劑量效應出現了配血相合的假象,以至于到最后輸注無效的結果。
在我國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中明確指出:對有輸血史,妊娠史或交叉配血不合者進行抗體篩選,但是并未明確抗篩陽性后下一步再如何處理。從此例報告中可得出盲配的血液并不安全。據文獻報道,Rh血型抗原表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五種抗原由高到低依次為D、e、C、c、E,五種抗原的抗原性強弱順序為D>c>E>C>e,只要醫院有足夠的庫存,可在自己醫院開展供者和受者RH系統C、c、E、e抗原檢測并進行同型輸注。相比之下,Rh系統抗體的檢出率占比較高,其中抗-E檢出率最高,抗-c次之,這一方面反映了Rh抗原系統的復雜性,同時反映出了Rh系統在臨床輸血中的重要性。可見,檢測C、c、E、e抗原并進行同型輸注對患者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體現了安全輸血的合理性。當我們檢測出抗篩陽性,盡量不要進行盲配,盲配的血并不安全,只有找抗體對應抗原陰性的血液才是最安全的。
目前,很多醫院并沒有開展Rh系統C、c、E、e抗原的檢測,建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Rh系統C、c、E、e抗原的檢測并進行同型輸注,這樣可以將患者輸血的隱患降到最低,Rh系統不規則抗體的頻率降低,同時使血制品得到最大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