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李海寧
【摘 要】本文針對積極心理學視閾下高校教師師德培育中不夠重視教師的主體性、忽視教師的自主性、忽略教師的內在養成性等問題,提出高校教師師德培育的策略:以積極的視角看待教師,激發教師師德培育的主體性;增強積極情緒體驗,促進教師師德內化;挖掘積極的人格特質,為師德培育提供堅實支撐;創建積極的組織關系,為師德培育提供支持場域。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校教師 ?師德培育 ?反思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C-0004-03
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明確了教師的職業規范,劃定基本的師德底線,為新時代師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綜合體現,是新時代社會、學生和教師自身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保障。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探討如何回歸教師主體,激發教師作為道德主體的積極性,以促進高校教師崇高師德的養成與完善。
一、積極心理學的主張
人類對積極心理學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Te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1998年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馬丁·塞利格曼(Seligman)發表《構建人類優勢:心理學遺忘的使命》,認為心理學不僅要研究弱點和損傷,還應研究優勢和美德,同時也解釋了開創這一新領域的必要性。積極心理學及其實踐致力于識別和理解人類優勢及美德,是對過去應用心理學側重于人類弱點取向的平衡,它注重探索人類的優勢和積極機能,挖掘人的潛能并使其充分發揮,認為人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向導和自我適應的潛能,并提倡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
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的關系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積極的情緒體驗主要探討幸福、快樂、滿意、心流等積極情緒的功能意義、產生的機制及獲取的途徑,它分為感官上的愉悅和心理的享受。感官愉悅更多的是生理層面的,是驅力得到滿足的愉悅感;而心理享受則來自個體對某種自我平衡的打破,超越了個體自身的原有狀態。Lyubomirsky等人研究發現,積極情緒可以促進工作、人際關系更受歡迎、更樂于助人、更擅長應對困境、更擅長解決沖突、更具創造力、更會解決問題。積極的人格特質主要探討自我效能、自我決定、心理韌性等價值和意義。在關注和研究人格特質有何道德價值的基礎上,Christopher Peterson和Martin Seligman在《性格優勢和美德》(Christopher Strengths and Virtues)中確認了六種美德即智慧、勇氣、仁慈、正義、克己、超然,并可以通過24種性格優勢來實現。積極的人格特質不僅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成長、知識經驗的增多、智力技能的增多,還可以促進自我實現的最高成長。積極的組織關系,主要探討在家庭、社區及工作單位等組織內部中,如何處理好愛、友誼、共情與利他、信任與背叛、感恩等問題,即構建積極的社會組織關系。臨床研究證明,積極的組織關系,可以增強個人的優勢,促進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為個體產生積極情緒體驗提供支持的力量。
基于大量的實證研究和科學方法統計,積極心理學呈現了人性和我們環境中的美好與強大的一面,并提供了培育和維持這些優點及資源的方法。教師的道德養成,必須依賴于個人的認知能力、發展愿望道德、道德判斷與行為發展,個體的情緒體驗、心理特征也制約道德行為的表現。因此,可以從積極心理學層面入手,增加教師的情緒體驗,挖掘教師個人特質,為進一步加強教師師德培育提供新的突破口和途徑。
二、積極心理學視閾下高校教師師德培育的反思
(一)高校師德培育不夠重視教師的主體性
目前,高校教師師德培育主要還是偏向于師德培育的客體,更多地強調師德培育的制度、法規等文本知識,沒有認識到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道德品質的體驗與習得,不夠重視教師在認識和實踐師德活動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忽視了傳承、實踐等積極體驗和積極組織關系的影響等所帶來的,激發教師個體主體性的力量。積極的師德培育基于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以積極的視角審視教師個體,強調挖掘教師的積極特質,充分激發教師的師德發展潛能與成長的力量。馬斯洛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一種高于一般動物的,實際上是生物基礎的內部天性,這就是人的內在能力、天賦和特質,可稱之為“似本能”(instinctioid)。它潛在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期待著個體主動發展和實現,并迫切地要求表現出來。因此,在教師師德培育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教師的主體作用,提供良好的培育關系、教育影響和心理支持,引導教師個體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在積極的體驗中顯現出包括道德在內的潛能的充分實現和良性成長,激發教師成為道德實踐的主體。
(二)高校師德培育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
“立德樹人”是教師的崇高使命和職責。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身為人師,不僅需要傳道授業解惑,更需要行為世范。因此,在這一神圣的使命和職責驅動下,道德需要就成了教師對道德需求的主要原動力。有了需求的動力,而又具備了滿足需求的對象和條件,教師個體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的機制與作用,協調整合自己的內在需要與外在的條件,促成高尚師德實踐的自主形成。而目前的教師師德培育主要還是停留在消極地、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教師在道德實踐養成中的自主性。教師個體可以通過潛在道德能力的自我激勵、自我引導、自我反思、自我調節等方式,整合個體內在需要、目標和期望,實現自己內在的道德要求。因此,應重視教師在師德培育中的自主性,激發教師道德內在需求的動機,通過提供滿足道德需求的條件,實現教師師德養成。
(三)高校師德培育忽略了教師的內在養成性
積極心理學倡導從積極的視角審視教師個體,人性之中蘊藏著巨大的德性發展空間和道德發展潛能,人的本性也是趨善的,如果能提供一個充滿信任、接納和關愛的積極的環境與價值引導的氛圍,以積極的方式從深層次喚醒教師個體的道德意識,教師的德性就能由內而外趨向于德性的良性生長、積極生成。現階段的教師師德培育中更多的是傳授行為規范的內容、理論知識,或劃定底線喚醒教師的師德意識,忽略建立和完善師德認知建構、積極的情緒體驗、價值觀認同的引導、積極環境的創建等師德內在養成的基礎及場域,進而難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實現師德實踐的審視、反思、加工和吸收,繼而無法實現外界的道德準則與內在生成的融合,教師個體沒能通過師德實踐養成合乎德性的行為,從而導致為實現其功利性的目標而無視學術道德底線、弄虛作假、威逼利誘等種種有損師德行為的發生。
三、積極心理學視閾下高校教師師德培育的實踐策略
(一)以積極的視角看待教師,激發教師師德培育的主體性
教師是完整意義上“人”的存在,而不是“問題”的存在,是既具有外顯的積極道德品質,更具有內在的道德發展愿望和道德發展潛力的自主發展個體。積極的師德培育倡導從教師積極的道德品質、道德發展愿望與潛在的道德品質出發,采用肯定的、鼓勵的、欣賞的等正面為主的道德培育方法,營造充滿尊重、真誠、理解、關愛、信任、公正的培育關系,以增進教師的積極情緒體驗為培育契機與途徑,激發教師道德發展的愿望,深入挖掘教師的道德潛能,促進教師道德品質的形成,并在積極的師德品質形成過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質,抵制惡習的萌芽發展。例如,在優秀教師的表彰大會上,教師在充滿肯定、欣賞的場域中,就會特別認同關懷感和尊重感的重要性,這些榮譽可以給教師個體帶來愉悅的快感和道德實踐的價值,這時,教師個體就能自主地認同師德,進而提升道德實踐能力,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的師德水平。
(二)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促進教師師德內化
積極的情緒體驗能有效地促進教師掌握道德知識、內化道德動機、發揮道德意志、推進道德行為。在教師的師德培育過程中,如果教師個體沒有產生對道德知識、道德原則與規范的認同、相信、贊賞等積極的情緒體驗,那這些知識只能是外在的東西。只有當教師個體產生了積極的情緒體驗,感受到道德準則與規范對自己的積極意義,或通過切身情緒體驗享受到道德所帶來的價值,他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這些道德知識的內涵、意義與價值,認同道德的原則和道德規范,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意識,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積極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森(B.L.Fredrick-son)提出“積極情緒擴建理論”(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對積極情緒體驗的作用機制做了充分的研究與理論解釋。許多消極的情緒如焦慮、憤怒,會收攏即時思維—行動范疇,讓個體進入防御狀態。積極的情緒體驗會擴展即時思維—行動范疇,就有更多機會創造持久資源;建造了更多持久的資源,個體就有可能通過產生積極的或者適應性的“情緒—認知—行為”,激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潛能,如此下去就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例如,一個老師在傳播優秀文化知識中,不僅會感覺到這些文化知識的價值與美好,而且在將這些文化知識傳播給學生過程中體驗到了快樂,他會強烈地渴望通過教學活動、智慧活動或藝術活動進行游戲和創造;這樣在與學生的共同活動中獲得快樂,教師可以強化身邊支持的網絡,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成果,或者更能創造性地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做的結果是,教師個人就能更積極地看待自己和學生,看待文化知識的傳播過程,形成更積極的教育教學生活。激發相應的情緒體驗是道德培育獲得實效的心理基礎,而且在通常情況下,只有先“動之以情”,才能更好地“曉之以理”。
(三)挖掘積極的人格特質,為師德培育提供堅實支撐
人格特質指的是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對一致的行為傾向。在奉行價值觀—性格優勢和美德分類體系(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中,認為性格優勢(比如創造力、感恩)是不抽象的人格特質,可以用來實現美德。實驗證明,這些優勢和美德在人際關系、工作壓力、理性行為和決策制定等方面,都能帶來積極體驗結果。積極的人格特質可以讓教師在面對科研、教學、人際關系等壓力的情況下,不會因為強烈情緒做不恰當甚至錯誤的反應,從而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受、欲望和沖動,做出恰當的行為。例如,在實踐道德原則與規范的過程中,如果教師遇到某種“困難”是參與積極情緒體驗的活動中產生的,那么他能以積極的態度將其作為一種有益的挑戰來看待,從而促使自己不斷發展、不斷提高,形成積極道德品質。因此,首先,要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價值觀,將教育工作視為自我發展的事業追求,了解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其次,要引導教師樹立自信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自己的專業素養,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和積極面對困難的勇氣,著重培養教師創造力、正義感,養成一顆感恩、寬容、善良的心,最后,要采用正面的、強化的、積極的方式,通過優化教師管理制度、提高工資福利待遇、加強教師人文關懷等,促進教師自我效能感、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的提高。
(四)創建積極的組織關系,為師德培育提供支持場域
積極的社會組織關系包括很多方面,對教師而言,主要是社會機構、學校和家庭的關系。那什么樣的組織關系可以激發教師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釋放積極的人格特質潛力?顯然充滿尊重、真誠、理解、關懷、信任、公正等積極的組織關系,即教師在家庭、社會和學校中被道德地對待,才有可能激發教師道德的積極體驗,從而也強化教師的人格特質。正如著名教育家諾爾特(D.Nolte)所說: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嘲諷里,他將學會害羞;如果生活在鼓勵里,他將學會自信;如果生活在公平里,他將學會處事公正;如果生活在肯定里,他將學會喜愛這個世界。因此,學校應通過創建文明的校園文化,豐富教師生活、教育活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同事關系,為教師教育教學活動創建一個充滿尊重、真誠、關懷、信任、公正的環境中,為教師師德培育提供積極的場域。
【參考文獻】
[1]堅持以德立身,塑造教師美好形象[EB/OL].(2018-11-16)[2020-01-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86/201811/t20181115_354888.html.
[2]Alan Carr .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和人類優勢的科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Seligman,M.,Building human strength:Psychoogys forgotten mission,in APA Monitor,January1998,p,2.Copyright 1998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4]席居哲,葉楊,左志宏,等.積極心理學在我國學校教育中的實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6).
[5]Lyubomirsky,S,King,L.,&Diener,E.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5b.
[6]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titve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7]AlanCarr.積極心理學——關于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M].鄭雪,等譯校.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8]喬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緒基礎[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9]Peterson,C,Seligman,M.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2004.
【基金項目】廣西財經學院2019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立項課題“全國思政會議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路徑探究”(2019SZB03)
【作者簡介】王海燕(1986—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財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教育經濟與管理;李海寧(1972— ),通訊作者,男,廣西貴港人,廣西財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建設。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