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霞
摘 要:新課改對低年級語文閱讀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以讀為本,讀中積累,讀出情感,讀出趣味。簡言之就是讓學生具備閱讀能力,即具備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活用能力、閱讀技巧等等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基于此,本文以一年級語文課程為例,探究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年級課程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正規教育,各項能力亟待提升,而閱讀作為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捷徑,在這一個時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能獲取各種信息,開拓學生眼界;能習得古人智慧,學會做人;能承襲傳統文化,提升素養等等,因此應該受到教師、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并想方設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基于此,筆者發揮教師素養,進行多方探索,終有所獲,如下所示:
一、有效的加強思維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在學生,甚至部分家長的眼中就是看書、識字、解題,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因為閱讀文章隱藏著作者一定的邏輯性,還蘊含著某種深刻的主旨,如果只是簡單地看文字,而沒有開動腦筋,不僅無法透過文字與作者進行交談,還浪費了閱讀文本中的眾多教學資源。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片面化的閱讀觀念,重新認識閱讀,利用閱讀、挖掘閱讀,更為重視思維的訓練,從而提升自身閱讀能力。
閱讀思維是通過分析未知與已知的矛盾,為最終解決矛盾找到恰當的途徑的一個過程。高明的教師往往不會直接給出答案,更不會讓學生背誦答案,強行記憶答案,而是為學生搭建“臺階”,讓其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高峰,獲取閱讀答案。如,在學習《烏鴉喝水》這一篇文章時,筆者一開始就設計了懸念: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引導學生進入了閱讀文本中,圍繞著這個問題尋找相關的內容,嘗試找到最終的答案。而這個過程就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由此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利用文本鍛煉學生思維,當同學們憑借自己的力量一步步找到答案時正是思維得到發展,閱讀能力得到提升的過程。
二、有效的訓練說話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和表達有著千絲萬縷的練習,閱讀是對外在消息的吸收,表達則是對自身消息的傳遞,消息的吸收與傳遞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需要“收支平衡”,因此在閱讀與說話表達之間可以建立聯系。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要重視閱讀與說話之間的關聯性并通過訓練學生的說話技巧來達到提升閱讀能力的目的。
如,在閱讀《小猴子下山》這一篇文章時,筆者在同學們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小猴子遇到了很多的食物,最后卻“空著手”回家,這是為什們呢?哪位同學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講一下這個故事呢?從眼睛看到用嘴巴說,看似簡單,但對學生來講較為困難,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還沒有轉化語言的能力,會出現用詞不準確、語意不明了、句子不通順、存在多處語病等問題,此時筆者發揮了引導者的價值,逐一糾正了大家的問題并教授了大家一些表達的技巧,如表達之前要思考;注意前后句子之間的關聯性;不要夾雜自己的語言習慣等等,之后要求學生吸取教訓,再給同桌講一遍。這一次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加深了對閱讀文本的理解與印象,提升了自身的閱讀能力。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認識到閱讀與說話之間的關聯性并巧用故事復述法,讓學生多次復述故事并一一糾正了大家的錯誤還教授了他們一些表達技巧,讓其思維清晰,表達準確,提升了其閱讀能力。
三、有效的訓練看圖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學習和接受能力有限,因此教材中增設了大量的圖片,極大程度上貼合了學生的學習規律以及認知規律,發展了學生的能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且圖片能作為閱讀教學的輔助工具,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此讓學生掌握看圖技巧也是提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并沒有直接授課,而是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書本上每張圖片中的事物,如為什么第一幅圖中的小壁虎沒有尾巴?它為什么去找小魚、老牛和燕子?到了第五幅圖中,小壁虎接到尾巴了嗎?故事的結局如何?通過觀察同學們可以在腦海中編造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之后再進行閱讀驗證自己的想法。因為在觀察圖片的過程中就滲透了情感,投入了時間,因此到了閱讀中就能借助文字將所有的圖片聯系起來,還能借助圖片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有一舉兩得的效果。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借助圖片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觀察圖片、編造故事并驗證自己的想法,效果顯著,值得學習。
綜上,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能更快地吸收知識,能順利理解文章思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解答課后問題,由此可知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上述幾點看法,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為閱讀教學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周登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06).
[2] 楊偉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J].好家長,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