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和防控經歷了快速發展、高位震蕩、全面總攻和緩慢衰退四個階段,從宏觀經濟指標,投資、消費、出口數據,金融數據等方面看,疫情對國內經濟產生了明顯沖擊。但是得益于政府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和雄厚的經濟基礎,當前經濟的基本面開始逐步向好。后疫情時代,要將關注點從疫情防控本身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從投資視角看,要重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資、資本市場長期價值投資和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 新冠肺炎疫情 投資視角 資本市場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疫情蔓延勢頭得到一定控制。隨著各地陸續調低風險等級,穩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國內經濟形勢進一步明朗。因此,有必要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并重點關注后疫情時代的投資活動。
一、國內疫情防控經歷四個階段
回顧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關于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部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①快速發展階段(1月20日-2月3日)。主要特征是確診人數以倍數逐日增長,政府部門陸續推出包括封城、道路限行等措施,民眾活動受到極大影響。此階段以嚴格控制疫情發展為重點工作,經濟近乎“停擺”。②高位震蕩階段(2月4日-2月12日)。主要特征是湖北地區以外新增確診人數快速下降和湖北地區新增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國家衛生健康委統籌安排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此階段雖然仍以疫情防控為重點,但金融行業和醫療防控及生活必需品行業率先復工復產,國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保障防疫物資和生活必需品供應。③全面總攻階段(2月13日-2月20日)。主要特征是新增確診人數快速下降,部分省份區域開始調低風險等級。此階段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國家推出了一系列包括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強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等政策,逐漸重啟經濟發展部署。④緩慢衰退階段(2月21日以后)。主要特征是新增確診人數維持在低位,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此階段國內疫情逐漸進入尾聲,政策全力推進復工復產,但由于海外疫情的爆發,防范境外輸入成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疫情對國內經濟產生明顯沖擊
普遍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產生了沖擊。賈文勤(2020)、汪彬(2020)、黃劍輝(2020)等通過對比“非典”疫情和“新冠”疫情期間國內宏觀經濟變化認為,相較2003年“非典”疫情,此次疫情傳播速度更快、感染范圍更廣、防控難度更大,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國內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經濟總量擴大等因素,國內經濟受疫情的短期沖擊及影響更大、更明顯。
從宏觀經濟指標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 8%②,較2019年4季度下滑12 8個百分點,這也是有季度GDP統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1月下旬國內疫情全面爆發后,各地相繼推出了“封城、限行、限制公共活動”等防控措施,對經濟造成了短期的強烈抑制,后續又采取了“延長春節假期”“復工審批”等措施,人員無法到位、交通物流不暢、產業鏈不能協同,生產和消費短期無法回歸常態。在此背景下,一季度經濟出現明顯負增長。受農歷春節、疫情因素影響,1月CPI同比上漲5 4%,這也是近8年來漲幅首次破5%,而后隨著國內生產和物流逐步恢復以及政府有關部門各項保供穩價措施的推進,CPI同比漲幅逐月收窄,2月和3月上漲分別為5 2%和4 3%,這也說明疫情對CPI的影響是短期的,國內物價平穩運行的基礎仍然堅實。一季度PPI逐月走低,1-3月PPI同比上漲分別為0 1%、-0 4和-1 5%,而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PPI全年下降0 3%,這說明疫情對工業生產沖擊較為明顯。
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看,在疫情高發期,1—2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 5%,較2019年全年回落29 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 5%,較2019年12月回落28 5個百分點;美元計價出口同比下降17 2%,較2019年12月下降24 8個百分點。在疫情中后期,投資、消費和出口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3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6 1%,較1-2月回升8 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下降19 0%,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分別下降34 9%、24 7%和28 7%,而網上零售額同比下降0 8%,這也符合疫情期間民眾居家消費習慣,表明隨著物流行業的逐步恢復,需求端將穩步釋放;前期因延期復工積壓的出口訂單陸續交付,3月美元計價出口同比下降6 6%,高于市場預期增速-14%,較1-2月同比下降17 2%大幅回升。
從金融領域看,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將通過多個渠道反映到金融領域。一是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心理預期受到影響,社會經濟主體投資偏好趨于保守;二是疫情打亂了金融機構預定計劃,給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增加了難度,例如保險行業“開門紅”等;三是疫情造成實體經濟受損,企業生產難以為繼甚至破產,居民失業可能造成房貸斷供,不良貸款、債務違約現象增多,加大了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從金融數據看,受貨幣金融政策支持、復工復產加速、融資需求上升影響,3月份金融數據得到明顯改善,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 8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 16萬億元,遠超市場預期;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0 1%,超過預期1 4個百分點;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1 08萬〖JP2〗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 47萬億元。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定,也給了市場“穩預期”的信心。
三、后疫情時代的投資活動需要重視幾個方面
總體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的沖擊較為明顯,如果說2019年中國經濟是在抵御下行壓力中顯現韌性,2020年則是在艱難困苦中奮力前行。國內疫情雖已基本接近尾聲,但仍面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局面,這不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一次考驗,也是對廣大投資者的一次挑戰。適時將關注點從疫情防控本身轉移到后疫情時代建設,不僅是企業生存的需要,更是減小疫情影響的有力對沖。
一是重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資。一季度經過疫情的沖擊,交出了史上最差成績單,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后期可以預計的是將迎來“經濟保衛戰”。政治局會議釋放加大逆周期調控政策的積極信號,有關政府部門進一步明確“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這對資本投資新基建項目是一個強烈信號。
二是重視資本市場長期價值投資。從估值角度來看,除創業板外,A股主要指數市盈率以及市凈率當前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具備較高的配置價值。另外,資本市場改革也在有序推進,證監會提出力爭年內出臺創業板注冊制試點改革三項配套規則,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指引落地,有利于為創新創業型企業引入更多中長線資金支持。
三是重視數字化轉型。疫情造成大面積停工停產和居家隔離,也改變著人們的認知和生活、消費習慣,促使眾多行業開始革新。正如“非典”造就了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的崛起,新冠疫情也帶來了線上教育、電商直播、虛擬會議室等業務的迅猛發展。數字化轉型既是投資的重要方向,也是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加快對數字化轉型的布局和思考,提高利用數字渠道快速調整投資策略的能力和水平,從而充分激發自身承載能力,增加牢牢把握順風而上的機會。
四、總結與展望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的四個階段,認為當前正處于疫情緩慢衰退階段;其次,重點從宏觀經濟指標,投資、消費、出口,金融領域表現三個方面分析了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認為疫情沖擊客觀存在且影響巨大,但是得益于政府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和雄厚的經濟基礎,當前經濟的基本面開始逐步向好;最后從投資的角度建議在后疫情時代要重視“新基建”投資、資本市場長期價值投資和數字化轉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對立統一的,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新冠肺炎疫情固然是一場災難,特別是當前海外疫情形勢仍然嚴峻,我們面臨著輸入性風險和防控壓力,但“大危必有大機”,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搶抓機遇,進一步深化經濟結構轉型,提升抗風險能力,就能更好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步。
參考文獻:
[1]王一鳴 中國經濟在應對風險挑戰中顯現韌性和潛力——2019年經濟形勢回顧和2020年展望[J].中國經濟報告,2020(01).
[2]婁飛鵬 新冠疫情的經濟金融影響與應對建議——基于傳染病視角的分析[J].西南金融,2020(04).
[3]劉春華 新冠肺炎疫情與金融風險:影響與對策[J].華北金融,2020(03).
[4]張占倉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中國產業發展的新熱點[J].區域經濟評論,2020(02).
[5]汪彬,許正中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及應對策略[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03).
[6]賈文勤,唐詩磊 新冠肺炎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分析及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2020,20(01).
(張文波,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