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駿 周佳瑞 段鶴凌

摘 要: 基于遏制學術不端,凈化學術氛圍的目的,針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通過構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動態博弈模型、分析主體的策略選擇及影響因素,得出有效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治理措施有,即建立并完善學術文獻檢測審核機制及處理辦法、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鼓勵第三方學生參與監督舉報。
關鍵詞: 大學生 學術不端 博弈論
一、前言
媒體所曝光的論文造假事件呈高發態勢,教育部的高度重視。[1]教育部發文指出:“高等學校是學術不端行為預防和處理的主體,高等學校應當建設集教育、預防、監督、懲治于一體的學術誠信體系。眾多學者也針對學術不端的成因及預防辦法展開研究。[]王玥(016)指出學校缺乏專門學術道德教育課程,學生自我道德教育缺乏是學術不端行為頻發的重要原因。[3]唐鑫昀、張繼河(019)以美國為參考,指出較為嚴格完備的政策法規及制度支持、系統完善的組織機構保障、人性化的事前預防及宣傳教育是其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率低下的重要原因。[4]陳偉(013)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實施機制三個方面提出預防和懲治學術不端的制度改進。[5]王旌臻、姜賀(017)認為應建立以審核制度、數據技術和素質教育為一體的科研不端行為預防模式。[6]徐海燕(019)提出學校培育機制不健全、監督機制不完善、法律體系不健全等因素是催生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原因,應加強大學生道德法律修養、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健全法律體系。
通過對以上相關文獻的梳理可發現,現有研究普遍從制度建設、學術道德教育等前期預防角度找尋學術不端行為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忽略了對已經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采取更完善、有效地監管、懲治辦法。因此,本文主要從事后角度出發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學生與學校在其成本、收益、風險下的最優決策,完善有效的事后懲治處理機制。
二、博弈模型分析
博弈論有助于分析人類行為間的相互作用及決策結果,其研究了參與主體在給定的信息結構下如何決策從而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以及多個參與主體間的決策均衡。學校方在治理高校內部學術環境時與實施不端行為的學生主體間存在博弈關系,因此對其建立混合博弈模型,在分析參與主體成本-收益的基礎上,找出雙方的均衡策略。
(一)博弈參與人及策略選擇
該博弈中,參與人為高校中的學生方及學校方。學生方在學術創作的過程中可選擇實施學術不端行為或不實施學術不端行為,學校方可對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采取嚴格監管(即對學術成果嚴格審核、對已查出的學術造假行為嚴肅懲處等)或消極監管(即無視、放任或故意包庇學術不端行為)。
(二)博弈模型假設
1 決策主體均為理性人,學校方和學生方進行決策均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的。
學校方在進行嚴格監管時,會對學術成果進行查重等檢驗審核,但能否檢測出學術不端行為存在一定概率。學校方消極監管時,旁觀學生可就此進行舉報,但學生是否選擇舉報也存在一定概率。
3 對雙方各種策略組合下的成本-收益進行假定:
(1)學生實施學術不端行為需要付出成本C1,實施成功未被發現時收益為B,被學校檢測發現、受到懲處損失S1。
()學校方進行積極監管時需付出成本C(行政管理費用)。查出不端行為有利于端正校內學術氛圍,獲得收益S1。
(3)學校方消極監管時,若被舉報,學生行為被曝光后受到懲處,損失S。學校也因監管不力導致聲譽受到損失C3。
(4)假設學生不實施學術行為時,收益為0; 學校方選擇消極監管時,收益為0。
4 假設學生不實施學術不端行為的概率為x,學校方進行嚴格監管的概率為y,嚴格監管發現學術不端行為的概率為p,旁觀學生進行有效監督舉報的概率為q。
(三)支付函數及收益矩陣
學生方:實施學術不端行為時,受到嚴格監管被發現凈收益為B-C1-S1、未被發現凈收益為B-C1;面臨消極監管時,被第三方學生舉報凈收益[J1.7mm]為B-C1-S、未被舉報凈收益為B-C1。不實施學術不端行為時,凈收益為0
學校方:實施嚴格監管時,成功發現學術不端行為時,凈收益為S1-C1、未發現時凈收益-C,嚴格監管下學生學術誠信時凈收益-C;實施消極監管時,被舉報凈收益-C3,未被舉報或學生誠信情況下凈收益為0
(四)均衡策略求解
(五)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上述解代表在該博弈達到均衡時,學生選擇不實施學術不端行為的概率x及學校進行嚴格監管的概率y。由于本文目的在于有效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所以應使學生不實施學術不端行為的概率x增大。而從表達式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行為選擇受到p、S1、q、C3的影響。因此,采取控制變量的方法,對影響x均衡解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探究能有效抑制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懲治辦法。
1 僅學校檢測發現不端行為的概率p可變,其他變量不變時,p與x正相關,增大p可使x增大。因此,學校在進行積極監管時加大發現不端行為的概率可有效遏制不端行為的產生。
僅當學校發現不端行為后給學生帶來的損失S1可變,其他變量不變時,S1與x正相關,增大S1可使x增大。因此,學校加重不端行為被發現后給學生帶來的損失可有效遏制不端行為的產生。
3 僅當旁觀同學進行舉報的概率q可變,其他變量不變時,q與x正相關,增大q可使x增大。因此,加大旁觀學生進行舉報的概率可有效遏制不端行為的產生。
三、有關高校對學術不端監管機制現狀的調查問卷分析
為調查當前高校內部,針對當前的學術不端治理環境,通過設計問卷《關于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防治機制》展開調查,以天津商業大學學生作為樣本,共收回364份有效問卷。數據分析如下:
(一)當前查重檢測的有效性
在問題“你認為學校對論文進行查重等檢測是否有利于防治學術不端行為中,有6 36%的同學認為查重檢測的效果非常明顯,但仍有35 71%的同學認為效果一般,1 9%的同學認為沒有效果。論文的查重檢測是當前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最為直接手段,查重率的數據能夠直觀讀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自主性與創新性。但論文造假的手段和途徑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趨于多樣化、隱蔽化,進而催生出許多難以取證和判定的學術不端行為,只單純依靠檢測系統對論文進行查重,還存在諸多的漏洞,存在潛在的不公。由此不論是從制度層面還是技術層面,學術檢測系統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學校懲罰學術不端行為的必要性
在“你認為學校是否有必要給予學術不端行為一定懲罰?的問題中,有93 68%的同學認為學校給予學術不端行為一定的懲罰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有4 95%的同學認為無所謂,1 37%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這表明同學們對于學術不端行為應受懲罰是高度認可的,也說明了在治理學術不端行為方面,進行懲處是十分有效的處理措施,對于試圖做出學術不端行為的同學,可以在做出行動之前使其明確該行為的成本,起到震懾作用。高校的學術環境與教學質量密切聯系,若沒有針對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無異于助長了學術不正之風,是對學術環境的污染,更是對其他學術嚴謹誠實的學生的不負責任。當前我國對于學術不端行為已設立相應懲處措施,但仍需進一步細化細分、加強懲處措施的可實施性,建立更完善的懲處制度。
(三)懲罰程度輕重的選擇
在問題“你認為學校對學術不端行為采取何種程度的懲罰時,有利于防治其他學術不端行為?中,有67 03%的同學認為學校但凡發現學術不端行為必嚴懲,有利于預防其他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但也存在31 3%的同學認為懲罰程度認定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以及1 65%的同學認為只糾正錯誤即可,不必懲罰。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同學認同加強懲處力度,可使學生為其學術不端行為付出的成本代價增加來遏制潛在的學術不端行為。針對學術不端行為,我國已頒布多項關于懲處措施的管理辦法,但高校內部的學術整治還未形成統一規范的懲處體系。顯然,對于學術不端行為需要秉承“零容忍的態度,但懲戒體系的建立必須有其嚴謹性,高校作為教育單位,其懲處力度存在上限,在懲處認定過程中應加強精準性,調整與學術不端者的效用切實相關的成本收益,以此凈化學術環境。
(四)學生對學校處理過程進行監督的效用
在問題“你認為其余(旁觀)學生對學校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過程進行有效監督,是否會對學校處理結果產生影響?中,有83 5%的同學認為學生對學校處理學術不端行為進行監督對于處理結果是有積極影響的,1 91%的同學認為該影響很小,僅有3 57%的同學認為不產生影響。這表明絕大多數同學認為學生參與監督能有利于學校做出更加公平、正確的處理。學校在處理懲罰學術不端行為的過程中必須主動公開所作出的決定,避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結果上存在不公正或包庇行為。呼吁學生參與到對學校決策的監督中,不僅有利于學校懲罰措施的落實到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對于學生而言,更是對自身行為的審視,鼓勵學生形成監督意識的同時能夠加強學生對學術誠信的重視,多維度共同作用,對整個校園內的學術氛圍產生積極影響。
四、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防治策略
(一)建立并完善學術文獻檢測審核機制
當前我國主要通過線上論文查重系統對學術文獻進行檢測。學校應該注重升級論文檢測軟件,對查重率的設定應合理且嚴謹,避免學術上的形式主義,提高查重結果的可靠性。不過,單純依賴計算機檢測還存在其弊端,例如,查重軟件只能檢測出較完全的重復內容,若對抄襲內容稍加修改或替換語序、用詞則可能避免被查出,由此催生出的網絡論文代寫、代查改等不端行為將成為論文查重系統檢測的盲點。所以在使用系統軟件查重的基礎上,學術不端的檢測還應與一定的人為判斷相結合,因此應增設檢測人員與研究領域專家的參與。在論文創作的過程中,呼吁導師全程跟隨進行學術上和學術道德上的全方位指導。并且在論文審核過程中,要求導師根據論文重點內容的抄襲率等相關情況進行核查鑒定。除此外,學校應加強除論文查重檢測外其他途徑對學術成果的審核。例如,在論文答辯環節,加強考核學生對研究成果的認知及論證水平,多角度考察學生的研究思路及創作過程。
(二)確立并完善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
學校應完善學術不端行為各項懲處規定,建立多維的懲戒體系,并且嚴格執行,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懲戒體系的建立工作應當對以往學術不端行為進行調查,力求將各種形式的違規行為納入體系中,謹防漏網之魚。堅決反對只講科研誠信大道理,不嚴肅處理已發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各省教育部也應加大對各高校處理學術不端行為過程及結果的關注,重視各高校的責任落實,對包庇學生或不執行相關規定的行為進行嚴肅查處,對相關工作人員追究責任、嚴肅處罰,督促各高校落實合理合規的處理辦法。
(三)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
學校應采取相對嚴厲的懲處措施,加大學術不端行為者的違規成本,從而讓學生在理性選擇下主動放棄學術不端行為。例如:對做出學術不端行為的學生根據行為嚴重程度予以記過以上的處分,情節嚴重者將給予開除學籍處分。對于因學術不端行為受到紀律處分的同學,取消其評先評優、免試推薦研究生等相關榮譽資格。但同時,學校應了解學術不端者的違規成本,懲治適度,避免懲處措施“拳頭打在棉花上。
從法律角度看,目前有關于懲治學術不端的辦法條文還未納入法律,教育局雖有頒布的《高等學校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但該辦法規定力度較小、缺乏強制力保證實行。因此,國家應立法來強制執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情節嚴重者應承擔相應民事甚至刑事責任,增加學生實施學術不端行為所面臨地風險與成本。
(四)鼓勵第三方學生參與監督舉報
鼓勵學生們在學術創作中形成互相監督的氛圍,呼吁學生對身邊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檢舉揭發。除此外,也鼓勵同學們參與監督學校治理、懲處學術不端行為的過程,積極關注學校的處理過程及結果,對可能存在的包庇、縱容行為及時進行舉報。為建立完善的舉報機制,學校及教育部門應提供人性化的舉報通道,簡化舉報流程,對舉報學生的私人信息進行保密,切實保護舉報學生的權利。必要時可對作出實質貢獻的舉報學生進行適當獎勵以增加學生參與監督舉報的積極性。另外,對待學生的反映及舉報內容,學校及教育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進行取證、核查,對被證實確實存在的學術造假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以此可增大舉報行為對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有效性,同時嚴懲造假行為也有利于維護舉報學生等學術誠信學生的利益。
五、總結
隨著教育部門及各高校對打擊學術不端行為重視程度地提高,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有效監管、懲治變得愈加重要。本文通過建立學校與學生間的博弈模型探究了抑制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及防治措施,并通過問卷調查進一步驗證了采取相關措施的必要性。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監測與懲處等機制的完善對遏制學術不端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要根治學術不端行為,同樣離不開學生內在素質的提升及社會學術大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征求意見稿)》[Z],016-06-16
[]王玥 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原因與預防——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16,36(04):11-114
[3]唐鑫昀,張繼河 美國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制及其啟示——基于高校視角[J].科教導刊(中旬刊),019(1):7-8
[4]陳偉 關于學術不端的新制度經濟學思考[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013,31(04):4-7
[5]王旌臻,姜賀 大數據時代下醫學生科研不端行為現狀與預防研究[J].天津護理,017,5(06):491-494
[6]徐海燕 從學術不端談大學生的學術誠信教育[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019,9(03):3-6
(李名駿、周佳瑞、段鶴凌,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