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勇麗
一次政治公開課上,老師提出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愛國?”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因為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因為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老師問:“如果我們國家沒有悠久的歷史,沒有五千年的文明;如果我們這個國家不是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你就不愛我們這個國家了嗎?”學生都搖搖頭。
答案不言而喻,愛國應該是一種本能,就像愛家、愛父母一樣,不管我們的國家貧窮還是富強、歷史是否悠久,我們愛這個祖國,是因為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某種意義上它就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母親,和我們息息相關。古往今來,一代代愛國志士為捍衛祖國的尊嚴,為國家的安危鞠躬盡瘁,舍生忘死。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國家對于他們來說如同血肉至親,保護只是一種本能反應,與生俱來,不容置疑。
當我們觀看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閱兵式時,我們油然而生一種自豪,一種驕傲,一種無法言說的喜悅,這種自豪、驕傲和喜悅就是發自肺腑的情感。當我們看到疫情影響國家發展時,我們難免會產生一些焦急、一些憂慮,一種想為國家做些什么的想法,這些心情和想法也是發自肺腑,自然而生的愛國情感。
正因為愛國是一種本能的情感,所以更需要我們理性地對待。本能不需要學習,怎樣行使本能卻是需要學習的。愛國不是驚天動地的口號,不是華麗優美的辭藻,而是理性的愛國心態、實實在在的報國行動。
冰心曾說:“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決。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當年,錢學森為了回國,遭到美國當局迫害,面對重重壓力和困難,錢學森毫不畏懼,毅然回國,他用行動表明了“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的愛國誓言。對錢學森來說,愛國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國、建設自己的祖國,心之所望,無畏無懼。在新時代,愛國對王繼才來說,就是堅守和付出。32年來,王繼才用生命守護著祖國的神圣領土,詮釋了一個新時代奮斗者的愛國情操。他數十年如一日,堅守著祖國利益至上的信念,也正是這種偉大的堅守,激發了無數華夏兒女的愛國之情。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愛國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奮斗,有所成就,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作為一名教師更要堅定愛國信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主體,幫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將正確的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
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教育學生理性愛國,正確看待國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愛國是愛這個國家的偉大,也應該客觀看待國家發展中的不足。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發展都有一個不完美到完美的過程,國家的發展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個國民為之奮斗,讓這個國家變得更美好。對于國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承認,理性看待,用辯證的眼光系統分析矛盾,全面把握,防止以偏概全,也拒絕忌諱就醫,回避矛盾。我們只有承認矛盾,用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才能促進國家更好地發展。我們要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提高自身技能,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改變我們的國家、完善我們的國家,保持平和理性的國民心態,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促進國家更好地發展。
愛國主義教育其次是教育學生高素質地愛國,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來面對國際爭端。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民眾維護祖國榮譽和尊嚴的責任感也日益濃厚。在遇到“釣魚島事件”和“南海問題”時,就有一些不理性的愛國人士。他們公然游行示威打砸日貨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這樣的做法其實傷害的都是同胞們的財,擾亂的也是自己國家的社會秩序。更有人借著愛國發泄自己的情緒,還美其名曰“愛國,抵制日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無視法律制度,肆無忌憚地破壞社會秩序,這樣不是愛國,而是害國。所以,理性愛國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愛國熱情,在行使自身合法權利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理性的愛國是建立在守法的基礎上,要有秩序地采用合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真的愛國,就應該擁有理性平和包容的國民心態,提升自身的素質,為促進國家的完善去奉獻智慧和力量,為國家大局發展做出貢獻,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回擊外界的各種挑戰與挑釁。
所以說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教育學生愛國,更要教育學生學會理性愛國,高素質地愛國。我們應該教育學生,愛國是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而不是去傷害自己的同胞;愛國不是看見別的國家疫情嚴重就幸災樂禍,而是知道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負責任大國的國民心態;愛國是要先愛自己國家的法治,是要讓我們公民得到尊重與捍衛。所以說愛國主義教育要培養學生堅定愛國信仰、理性愛國,擁有寬容、平和的國民心態,學會正確的愛國。
中小學教育要采取多樣的教育手段教會學生正確愛國。首先,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正確看待國家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熱情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讓愛國成為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念,把愛國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其次,教師要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實現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愛國教育的主渠道,國家大事、生活中愛國的感人事跡,都可以在課堂中講給學生。為了國家發展,北斗系統研究耗費了多少愛國人士的心血;為了國家大局,疫情中犧牲了多少人的利益甚至生命……通過課堂上對愛國事跡的分析,不僅教育學生愛國,還要教育學生理性、高素質地愛國。特別是政治教師要響應國家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號召,緊緊抓住青少年階段的“拔節孕穗期”,創新思想政治課堂,利用時政新聞豐富教學素材,在教育灌輸和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意識。最后,學校要引導學生愛國主義內容的閱讀,給學生推薦愛國書籍。有一年暑假,北京朝陽區教委給四年級小學生推薦了兒童小說《紅星夏令營》,受到學生的歡迎,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中自覺接受愛國主義熏陶。除去雜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具體到一節課的感悟中、一本書的啟發中,融入到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日常生活中。
愛國是一種本能,是一生的情懷,是一個民族永遠的靈魂,是引領我們國民奮勇向前的動力。我們要教育學生有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有共同維護國家利益、促進國家發展的愛國信念,也要有平和、理性的國民心態。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青島附屬學校? ?本專輯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