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我國已進入經濟服務化階段。在該階段,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的占比上升,原因在于服務業的運輸節約性使中西部減弱了因海港缺乏受到的不利影響;服務業的區域性和國內市場性使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第三產業發展差距縮小。為此,中西部地區應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重視各類城市服務業的分工,同時仍然要重視制造業的發展。
關鍵詞: 經濟服務化 中西部 經濟地位
一、經濟服務化
根據配第·克拉克理論,勞動力在第一、二、三產業間轉移具有規律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當人均收入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最終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動力,并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超過50%,甚至更高[1]。
經濟服務化,又稱為第三產業化、產業結構服務化[2],是指工業化進入高度發展階段后,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占比不斷上升并成為國民經濟主導的過程,表現為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占比不斷上升并超過工業,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3]。一般經濟達到較高水平時,才會出現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但在此之前,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占比也是上升的,只是在國民經濟中還未占絕對優勢。這符合配第·克拉克理論的產業演變規律,而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實了這一理論。目前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占比均比較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鑒》公布資料,2000年,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第三產業占比分別為66 4%、66 5%、65 9%和73 1%;到2018年,前三國第三產業占比分別達到70 5%、70 3%和69 1%,而美國2017年也達到77 4%。可以看出,四個發達國家,不僅服務業占比高,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而且其占比仍然在上升,作用仍然在提升。
經濟服務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其產生也是多種原因。一是由于科技進步,工業受自動化、機械化的影響,機器代替勞動明顯,吸納勞動力能力減弱;而服務業雖然也存在機器代替勞動現象,但這種現象相對緩慢,并且許多服務勞動難以用機器代替。二是工農業生產中的服務化也日益增多。服務業和工農業生產相互作用、相互依賴,不斷融合發展,服務業已成為生產企業創造價值的主要來源之一,導致生產的服務化。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服務成分或軟件成分比重加大,加大了對信息服務的需求,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在生產過程中,原來沒有分離的輔助勞動在社會化分工的沖擊下逐步社會化、產業化,產生諸多新興服務業[4][5]。三是隨著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提高,對消費性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刺激了服務業的發展。如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旅游業的發展,同時由于城市化、非農化,大量勞動力參與到現代就業中,服務家庭勞動時間減少,大量家庭服務社會化,也刺激消費性服務。四是在生產力的推動下產生了許多新興的服務業行業,并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特別是信息技術與傳統服務業融合,產生許多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如互聯網與諸多產業融合,產生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興服務業。新興的5G技術,與互聯網產業疊加,也將極大地推進新興服務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推進經濟的服務化。
一些學者提出了國民經濟呈現經濟服務化的標準,如王艷等(2016)認為經濟服務化的標準為服務業的增加值和就業都顯著高于農業和工業,農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低于10%,并且服務業的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均超過50%[6]。但經濟服務化是一個過程,其起始于應該在工業化基本完成之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下降,服務業占比顯著上升之時。發展的條件必須初步實現工業化,第一產業的就業占總就業比重低于50%,而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則更低。在這種情況下,當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由長期上升轉變為長期下降之時,國民經濟進入服務化階段;隨著經濟服務化的發展,當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時,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成為GDP增加的主要來源和吸納就業的主要產業。當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時,第三產業占絕對優勢,經濟服務化初步實現;當第三產業占比超過60%時,進入高度經濟服務化階段。
二、經濟服務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區經濟地位的變化及原因
(一)我國已進入經濟服務化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二、三產業占比不斷增加。2003年,我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49 1%,已低于50%;到2018年,第一產業就業占比為26 11%。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持續上升。表1為2000—2019年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演變過程。從表中看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第二產業占比經歷先升后降的過程,其中2006年第二產業比重達到47 56%,為我國自2000年以來最高,自此之后,第二產業占比進入下降階段,到2019年,僅占38 97%。其中,工業占比也是在2006年達到42 03%后,持續下降,到2019年,僅占GDP的32%。因此,可以認為2006年是我國經濟服務化的開始年。從第三產業的占比看,從2000年到2019年,第三產業占比總體是上升的。特別是自2004年開始,進入持續上升階段。2012年,第三產業占比達到45 46%,超過第二產業的45 42%,我國經濟進入第三產業主導階段。2015年,第三產占比超過50%,達到50 46%,第三產業占絕對優勢,經濟服務化初步實現。
進入服務業為主導的階段。第三產業不僅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主導,并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吸納就業持續減少的情況下,成為我國吸納就業仍然持續增長的唯一產業。在第三產業的助推下,我國總就業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二)經濟服務化背景下中西部經濟地位演變特征
表2為2000—2019年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變化表。2003年,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為35 72%,為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2005年,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比為35 90%,自此以后逐年上升,到2019年,達到43 02%。根據前文分析,2006年為我國經濟服務化開始年,因此,中西部經濟占全國比重的上升與全國經濟服務化基本同步。從2006年到2019年,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上升了7 01個百分點,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上升明顯。因此,經濟服務化,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經濟地位的提升。
將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作為衡量中西部發展指標,將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比重作為衡量服務化指數的指標,將全國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比重作為衡量工業化指標,分別為中西部發展指數(midwest)、全國服務化指數(tertiary)、全國工業化指數(industry)。為了指數更加直觀,三個指數均乘以100,因此變化數即為百分點。將2006年到2019年的中西部發展指數分別與全國服務化指數和工業化指數做相關分析,相關系數分別為0 9222、-0 9208,其絕對值均超過0 01置信度相關系數0 661的臨界值,可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我國經濟服務化高度相關,只是前者為正相關,后者為負相關。
為深入分析,再將2006年到2019年的中西部發展指數分別與全國服務化指數和工業化指數做一元回歸分析,分別為模型1、模型2,模型結果如下:
midwestt=0 4776tertiaryt+16 992?? [JY] (1)
midwestt=-0 5750industryt+61 098[JY] (2)
模型1和模型2中,midwestt、tertiaryt、industryt分別為t年中西部發展指數、全國服務化指數和全國工業化指數。兩模型的系數均通過0 01的置信度檢驗。模型1和模型2的F檢驗值分別為68 251和66 866,也通過0 01置信度檢驗。從模型1看出,我國服務業占比每上升1個百分點,中西部GDP占全國的比重將上升0 4776個百分點。從模型2看出,我國工業占全國比重每下降1個百分點,中西部GDP占全國的比重將上升0 5750個百分點。因此,進一步說明,經濟服務化更有利于中西部的發展,中西部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上升。
(三)經濟服務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區經濟地位提升的原因
國民經濟的服務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地位上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家對中西部支持的增加的原因,也有中西部工業發展的原因,本文重點從服務業發展及由此導致發展條件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1 服務業的運輸節約性,使中西部減弱了因海港缺乏受到的不利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通過發展“三來一補”、引進外資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支持產品出口等方式,擴大了進出口,提升了國際化水平,帶動了全國的發展。但由于外向型經濟主要發展制造業的加工貿易和產品的進出口。東部地區由于位于沿海,港口眾多,或離港口近,便于充分利用廉價的海運發展制造業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因此在外向型經濟的推動下,東部地區大力發展制造業出口,得到了優先發展。而位于內陸的中西部地區,缺乏港口,難以通過廉價的海運與外國直接發展對外貿易。中西部地區發展一般工業產品的加工貿易和進出口,需要將國外原材料或零部件運到東部地區港口后,通過內河或陸運交通運到內地,加工后又運到東部港口出口到國外,因此額外增加了中西部加工地到東部港口的原材料和制成品運輸成本,沒有直接在東部地區發展加工貿易產品進出口方便,中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因港口缺乏受到制約,發展不足。因此,外向型經濟發展在增強我國國力、提升我國發展水平的同時,也導致制造業高度集中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發展不足,中西部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變大。由于經濟服務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上升,預示著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下降,由于制造業發展差異帶來的區域差異也將減弱。從這點來看,經濟服務化,有利于中西部與東部發展差距的縮小。
另外,服務業總體屬于運輸節約型產業,對運輸并不敏感,除了極少數服務業外,多數服務業的發展區位選擇不受海港直接影響,如文化、信息、軟件、金融等。對于缺乏海港的中西部地區來說,發展服務業因海港缺乏受到的影響遠小于發展制造業,這就使中西部地區服務業的發展環境與沿海的差距,遠小于制造業發展環境與沿海的差距。即使中西部地區部分服務業產品市場為國際市場,其向外輸出也不需要通過沿海港口轉運,可通過多種方式直接向外輸出。因此,經濟服務化,使中西部逐步擺脫了因海港缺乏而受到的發展束縛。在這種背景下,中西部與東部地區服務業發展差距將縮小,也將帶來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的縮小。
2 服務業的區域性和國內市場性,使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第三產業發展差距縮小。雖然服務業也有面向外國市場的服務,但相對于制造業,對外服務貿易在服務業中的占比要遠遠低于制造業,服務業的市場主要在國內。其中部分主要面向區域內市場,部分面向全國市場。面向區域市場的服務業,是區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產業,如房地產、零售業、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公共管理、餐飲業等,是區域經濟的標配產業,其市場主要面向區域內居民服務。但這些服務業難以作為支持區域發展的專業化產業。這些產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占比,各區域相近。這部分服務業的發展對增加區域就業、活躍地方經濟有重要意義。這部分服務業的發展,中西部和東部發展條件相近,因此發展差距不大,其發展也有利于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差距。目前這類服務業發展環境的主要差距是東部比中西部發達,消費水平高,其區域市場更大,所以服務業的規模更大。但這種差距是可以改變的,待中西部發展條件成熟后,將逐步縮小這方面的差距。
而諸如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文化娛樂業、軟件與信息服務、金融業、商務服務等面向國內市場的服務業,中西部和東部發展條件、發展潛力差別并不大,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發展障礙。雖然部分服務業中西部與東部仍然有差距,但隨著中西部發展水平的提升、發展條件的改善,只要中西部抓住機遇,可以很好發展盡快縮小與東部發展差距。其中部分服務業中西部地區還更有潛力,如旅游業,西部地區土地廣闊、山川秀美、民族文化多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旅游發展潛力甚至超越東部地區,將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其發展將極大地推動中西部地區服務業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差距。
三、經濟服務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對策
經濟的服務化必將帶來我國區域經濟分布的變化,重構我國的區域經濟,我國將逐步由工業化、外向型經濟向服務型、內需與外向結合型轉型。相應地,東部地區不再成為國家發展動力的唯一區域,中西部地區在國家的經濟地位將上升,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將縮小,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根據模型1,當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60%時,中西部GDP占比將達到45 65%。根據前幾年的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大致要在2025到2030年左右達到該目標。當我國第三產業占比達到70%的時候,中西部的GDP占比可能達到48 42%左右,將近占全國一半,中西部與東部進一步協調發展,這個時期大概在2035年以后才能達到。雖然說中西部在國家的經濟地位的提升是大勢所趨,但中西部地區也不能被動發展,也需要清晰地認識到,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在國家經濟地位的上升與中央的大力支持有關,中西部地區還沒有形成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因此中西部地區應抓住經濟服務化的機遇,積極主動培育新增長點,進一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是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既包括隨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態,也包括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服務業的提升,是未來服務業發展方向。中西部地區由于區域廣大、市場大,具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有利條件。完善中西部的基礎服務業,當前在5G等領域中西部地區要跟上全國步伐,與東部地區同步實現普及。大力發展金融、物流、批發、電子商務、農業支撐服務、中介和咨詢等專業服務、生產和市場服務業。在傳統服務領域,重點發展教育、醫療保健、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旅游、房地產、商品零售等產業,增強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提升消費服務的生產水平,促進中西部消費服務與東部地區同步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西部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增強服務業的出口創匯能力
中西部地區要利用本地優勢,挖掘服務業發展優勢。中西部地區國土廣大,自然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有大量的不可復制、不可移動的旅游資源。這些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有利于中西部保護資源環境、保護文化傳承,滿足國內居民需求,同時可以開拓國際旅游市場獲得外匯,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國際化程度。大力宣傳中西部地區的旅游資源,提升中西部旅游資源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增加中西部地區的國際機場數量,增加國際航線,增強中西部地區國內外通達性。結合旅游業,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區豐富的餐飲文化,發展餐飲業,在多數縣級以上城市,可以結合地方餐飲文化,建設美食街。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發展勞動力輸出;充分利用中西部工程建設優勢,發展對外承包服務。這就要求中西部地區加強勞動力培訓,提升勞動力素質。中西部部分中心城市科研院校多,應大力發展軟件產業和生產服務、消費服務軟件,增強中西部地區的軟件創匯能力。充分利用中西部特色文化多樣的特點,挖掘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拓展文化創意產品的國內外市場,增強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規模和創匯能力。充分利用中西部國境線長的優勢,發展邊貿和邊境旅游。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區距離歐洲、中東、中亞、南亞等區域距離近的優勢,增加鐵路和航空等國際貨物運輸,增加中歐鐵路貨運班列,在中西部建設一批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三)重視中西部地區服務業發展在各類城市的分工
中西部地區面積廣大,各地發展服務業的條件差異大,因此需要各地分工協作。中西部地區的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中心城市要發展綜合性服務業,形成完善的服務業產業鏈和產業門類。同時要重點發展具有區域帶動力的服務業,如金融、總部與管理、研發、會展、高等教育、文化創意、互聯網與數字經濟等高端服務業。不斷拓展服務業的國際市場,增強服務業的創匯能力。特別是像重慶、成都、武漢、西安、鄭州5個國家中心城市,應發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服務業,跟上世界新興服務業的步伐,努力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城市。
一般地級市和重點縣級區域在保障本地基本服務需求的前提下,要重點發展物流、企業研發、區域管理、中高等職業教育等服務業,特別要圍繞本地產業需求發展具有產業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形成產業集群,圍繞本地特色發展特色服務業。
一般縣級及以下區域應重點發展滿足本地需求的民生性服
務業,保障本地居民對服務業的需求,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改造本地傳統服務業,提升本地服務業水平。同時利用本地自然、文化特色等優勢,發展旅游業,挖掘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大力發展鄉村電子商務,通過電子商務,改變中西部閉塞的面貌,拓寬本地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強農村的發展與致富能力。
(四)仍然要重視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發展
由于制造業是區域經濟的根本,因此中西部地區仍然需要大力發展制造業。中西部地區重點發展三類制造業產品。一是可以大量出口國外的制造業。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發展,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集群。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一定是技術處于世界尖端、產品大量出口,并在世界市場占據較大份額的制造業。區域沒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區域自我發展能力難以形成,難以成為核心發展地區。因中西部地區受海港缺乏、遠離沿海的制約,其出口型制造業應選擇對運輸不敏感的制造業發展,重點發展單位重量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即主要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如電子信息、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品。也可以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電氣機械等產品,如有條件也可以發展高端奢侈品牌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擺脫海運的制約,可以通過空運、陸運向外國出口。即使通過海運出口,由于對運輸不敏感,國內運輸部分對產品出口影響不大。而大宗運輸出口制造產品主要靠海運,西部地區應適度控制。二是發展依賴中西部資源的深加工產業和原產地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新材料、飲料食品等產業。這些產品中部分可以走向國際市場,提升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三是重點發展面向中西部本地市場而又不宜運輸的產業,主要是汽車等產業。這類產業運輸零部件比運輸成品更經濟實惠,西部地區發展該類產業,重點是占領本地市場,豐富本地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等。
參考文獻:
[1]李悅 產業經濟學(第五版)[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
[2]鄭克強,彭迪云,胡春林等 江西產業結構服務化拐點預測及其政策涵義[J] 江西社會科學,2008(08).
[3]王艷,吳蒙 我國是否已進入經濟服務化時代 經濟問題[J],2016(2):62—68
[4]王素云,沈桂龍 制造業服務化內涵重釋:從價值增值到價值創造[J] 學習與探索,2019(10).
[5]胡查平,汪濤 制造企業服務化概念、特征及驅動力研究述評[J] 商業時代,2014(1).
[6]王艷,吳蒙 我國是否已進入經濟服務化時代[J] 經濟問題,2016(2).
(陳釗,中共四川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