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磊 李茜
摘 要: 山區因其地理位置獨特性,在自然和人文方面都表現出其自身區域的差異性和優勢性。選取北方區域太行山區和沂蒙山區以及南方區域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為分析對象,分析不同山區差異化優勢,構建農旅融合發展布局,提出科學合理規劃、挖掘優勢特色、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基礎設施等發展策略,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關鍵詞: 差異性 山區 農旅融合
中央一號文件(00)對于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出明確要求,各地要立足自身優勢條件,充分挖掘資源價值,打造農業特色產業鏈條,以產業集群為支撐,形成強有力的產業基礎,進而引領農村產業融合良態發展。農業農村部就推進鄉村地區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發布《00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明確指出鄉村產業業態融合要向深層次水平延伸,促進農業與現代產業之間跨界跨區交叉融合發展。楊歌謠(019)基于旅游六要素指出農旅融合突出表現在農業貫穿旅游業發展各個環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以彼此所涵蓋的發展資源和市場格局為基礎,融合形成新型業態。馮林雪(019)指出農旅融合發展趨勢是拓展多功能性,形成集農產品精深加工、農耕體驗、娛樂休閑、森林康養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形態。林罕(019)認為山區可以借助旅游產業吸引力和融合力,將農村地區生產和生活方式融入旅游產業,推動農村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學者專家們對農旅融合發展內涵和路徑展開諸多深入研究,但圍繞區域差異的山區農旅融合發展布局研究尚且空白。以區域差異為前提,探討山區農旅融合發展布局,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山區優勢提供理論依據。
一、山區區域差異
選取的北方區域太行山區和沂蒙山區以及南方區域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由于所在地理區域不同,形成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特征有所差異。
(一)自然景觀差異
不同山區由于地理位置差異性,受地質運動影響,會形成不同地貌景觀。自然地理特征方面,山區擁有眾多類型豐富多彩且欣賞價值極高的自然生態資源。山區所處山地垂直地帶性變化最為突出,因此其自然形成的植被和地表形成的地貌景觀差異巨大,內部蘊含豐富且古老的生物資源和獨有風格的地質剖面景色。與此同時,山區由于其特有的地形和地貌特征以及巖石性山體構造,易受到山體滑坡和暴風雨等自然災害影響,因此對山區的開發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局限性。
太行山區境內遍布眾多類型豐富的巖石地貌和水體景觀,在地緣位置上處于我國地形第二階梯東緣地帶。作為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在地貌特征上,太行山區形成獨特的巖石地貌以及水體景觀,以嶂石巖地貌為典型代表。嶂石巖具有易受風化的特征,在構成上主要由風化后的薄層砂巖和頁巖形成,在太行山區展現出連綿不絕、千巖競秀的崖巖峭壁獨特風貌。
沂蒙山區山體地質構造復雜多變,其境內獨有一種特異地貌景觀——岱崮地貌和諸多形態各異的溶洞資源,地貌特征呈現桌形山或方形山形態,因此也被專家學者稱為“方山地貌,是中國第五大巖石造型地貌。
秦巴山區地域內具有大量山丘谷地形成的地文景觀,諸多瀑布濕地形成的亮麗水域風光風景線以及云霧霞光展現出的仙境般氣候景觀。作為我國南北過渡帶主體,有眾多小盆地和山間谷地相連接,因此境內石灰巖分布密集,具有絡繹不絕的峰叢、地下河以及槽谷等豐富地質景觀。
武陵山區在地緣位置處于過渡地帶,山區內呈現高山向丘陵逐漸轉變特征,因此武陵山區地帶溝壑眾多、縱橫分布,具有發育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山嶺叢聚、河流貫穿、星羅棋布,因此溶洞眾多,洞內分布形狀各異的石鐘乳,景色秀麗,引人入勝。
(二)人文差異
1 農耕文化差異。農耕文化在我國已有悠久歷史,受自然地理環境長年累積影響,自然地理要素逐漸成為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作為農耕生產第一對象,其是農耕文化在地域之間形成差異的首要原因,也深深影響不同區域農耕文化發展方向和風格。這就形成北方區域太行山區和沂蒙山區以及南方區域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不同農耕文化。
北方區域太行山區與沂蒙山區糧食種類數目繁多、農作制度紛雜,根據自然資源稟賦,地區生產多為旱地農作物。其中大豆、小麥、小雜糧等農作物以其優越的質量,成為我國雜糧作物主要生產區,同時也是“工夫做細,五谷豐登典型代表,在耕作環節有著許多值得注意地方。古代已有深耕熟耰,持之以恒、適當密植與灌溉說法,說明古人已經開始研究精耕細作方式與方法。地處北方的太行山區和沂蒙山區傳統農耕生產生活用具為犁、耬、耘鋤等,作為北方旱地農耕文化載體,這些物品體現著北方勞動人民智慧結晶。
南方區域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是中主要水稻田產區,因其地理位置處于南方區域,所以降水充沛,濕度適宜,熱量充分,且水田農業居多。種植水稻不僅要重視稻田管理,而且水稻的種植也要講究精耕細作。種植水稻一般是3個播種過程:一是種子浸泡、做秧;二是對土地進行耕耙,進而灌溉、平田;三是在田地上插秧,因此南方地區水稻生產種植的精耕細作可見一斑。秦巴山區境內陜西漢陰鳳堰古梯田是我國首座傳承和保護原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旅游博物館,它以移民多年傳承下來的水田農耕文化為主題,秀麗山水為依托,古梯田為展品,當地風俗為附帶將南方地區獨特水田種植文化淋漓盡致展現出來;武陵山區少數民族自己創造木礧子用來脫谷殼去大米,提高勞動生產率,更是人們勞動和智慧產物,同時見證南方水稻種植歷史發展過程。
飲食文化差異。南北方地區傳統飲食因氣候和耕地類型不同,因此其農業生產結構也不同,總體上呈現“南米北面差異。南方人對于米飯和米粉尤其鐘愛,傳統北方地區(華北、西北)人民更傾向于面食制作。中國南方地區常年高溫多雨,耕地類型多為水田,最適宜水稻等喜高溫多雨類作物生長,而北方地區氣溫較低且降水較少,耕地類型多為旱地,最適宜小麥等喜干耐寒類作物生長。中國歷史傳統上講究“種啥吃啥,久而久之,南北區域上就展現出南米北面的傳統飲食格局。
太行山區和沂蒙山區地處北方地帶,其飲食文化也凸顯北方的特色。太行山區境內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河北曲面以及河南燴面等等都是北方面食文化典型代表;沂蒙山區境內山東煎餅享譽全國,而煎餅制作工藝也展現出沂蒙人對雜糧面的精華挖掘,五谷雜糧在石磨上磨成粉,與水結合成漿,再將其舀到光滑火熱的鏊子上攤平,一張風味獨特的煎餅即制作完成,每一制作步驟都凝結著北方人民在面食上的智慧成果。
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地處南方地帶,其飲食文化也凸顯南方特色。秦巴山區境內陜南地帶運用大米制作美食手藝獨樹一幟,其只采用大米就可制作出層出不窮的花樣,例如米面皮子、米糕蒸饃、米面元宵、糯米粽子、糯米糍粑、油炸米餃、酸爽米粉等各具特色,無形之中也突顯其作為南方人民愛吃米食的飲食習慣;武陵山區境內湖南邵陽梅山飲食極能代表武陵山區口味,其代表美食邵陽米粉,綏寧苗家黑米飯等等也透出其飲食文化中對米和粉的喜愛。
3 傳統建筑差異。中國傳染建筑在地域上總體特征表現為南尖北平、南敞北封形態。南方傳統民居因所處地域年降水量大,氣候炎熱,因此其屋頂設計高而尖,以此來進行通風散熱和屋頂排水;反之,北方地區常年降水較少,因此將屋頂設計為平頂,一來可以利用房頂來晾曬作物,二來也可節省修建材料,節約成本。
北方鄉村建筑風格傳統樸素,以實用性作為建筑原則,以功能性作為建筑目的。北方傳統民居保持歷史原有風格,韻味十足。由此地處北方的太行山區和沂蒙山區鄉村傳統建筑突出展現北方建筑明顯特征,太行山區以典型的窯洞和合院為傳染民居建筑;沂蒙山區以石頭房青瓦頂為傳染民居建筑。二者都展現出北方傳統民居特征,既節省材料,展現北方人民質樸的生活狀態;也可在建筑上晾曬農作物,進行農事生產。
南方鄉村建筑風格回歸自然,特色鮮明,以綠色風景最為常見,且南方鄉村以整潔干凈著稱,最能感受天然純凈的生活姿態。由此地處南方的秦巴山區和武陵山區鄉村傳統建筑突出展現南方建筑的明顯特征,武陵山區以典型的轉角樓、吊腳樓、鼓樓為傳統民居建筑;秦巴山區以青木川傳統民居為典型代表。二者都展現出南方傳統民居特征,多以綠色為建筑基調,樓形建筑也最能夠通風散熱。
4 民俗文化差異。山區地間民風淳樸,保留著古老而又傳統的建筑部落以及生活方式,民間手工藝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擁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
太行山區手工藝術極具太行文化底蘊,太行陶藝、虎頭童鞋、剪紙、豆面植物染工藝等充分展現太行山區人民靈活細膩、藏巧于拙以及妙趣橫生的精神風貌;沂蒙山區沂蒙煎餅,沂蒙泥哨,沂蒙山小調等等,都獨具沂蒙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
秦巴山區一系列富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山區藝術風范的展演項目,例如川北薅草鑼鼓、朝天山歌對唱、儺戲表演等都生動再現秦巴山腹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武陵山區聚居著土家族、瑤族、苗族、侗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部落,其歷代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出獨樹一幟、絢爛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
二、山區農旅融合發展布局
山區雖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表現出一定的相同性和優異性,但是不同的山區依然保留著自身獨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山區農旅融合發展要基于山區的區域差異性,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差異性,因地制宜進行發展布局。
(一)構建山區特色風景旅游觀光帶
1 太行山區巖石地貌景觀和水體景觀旅游觀光帶。依托太行山區有獨特的巖石地貌景觀和水體景觀,構建太行山區“巖石地貌景觀+水體景觀旅游觀光帶。以太行山高速公路為主連接軸,串聯高速引線和國道省干道,將太行山區各縣鄉村自然旅游景點連線打造成為青山綠水連綿不絕,風光秀麗、多彩斑斕的太行山風景觀光帶。沿線高山峻嶺密布,深淵峽谷相間,眾多高達1000多米的斷層巖壁絡繹不絕,峰巒峽嶂變化莫測,形態各異,彰顯太行山區氣勢恢宏的自然風貌。沿線途徑以“北方小桂林聞名的野三坡風景帶,“雄、險、奇、幽的自然景觀彰顯其中。壯麗太行沿河北、山西、河南三省邊緣從這里南下千里延伸,雄偉燕山順京津冀三片區從這里一路東行開拓。
沂蒙山區方山地貌景觀旅游觀光帶。依托沂蒙山區方山地貌景觀,構建沂蒙山區方山地貌景觀旅游觀光帶。首先以沂山、蒙山、北大山、蘆山、孟良崮為主軸,利用沂山、蒙山、魯山海拔千米以上山高坡陡,嶺峻連綿,峰巒層疊,山崮峭壁,樹木參天,百草豐茂,澗深溪清,沂河、沭河縈繞如帶的秀麗風貌打造旅游觀光片區;其次利用七十二崮雄奇秀幽的奇特風景,以及文峰山、浮來山、羽山、馬髻山地帶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碧波萬頃、秋季紅葉似火、冬季白雪皚皚的風光旖旎打造四季旅游觀光片區;最后利用獅子崮、歪頭崮、九龍潭、情人谷、鷹窩峰、百丈瀑布、懸崖棧道等令人陶醉的自然風景,打造旅游觀光片區。
3 秦巴山區盆谷地景觀旅游觀光帶。依托秦巴山區盆地和山間谷地相連的獨特景觀,以漢中、西鄉、安康、漢陰、商丹和洛南盆地為軸線,構建秦巴山區盆谷地景觀旅游觀光帶。利用其南部巴山山麓群山連綿,層巒疊嶂,千巖競秀,河流網布,水天一色,蒼翠欲滴的優美風景以及北部秦嶺余脈山地平緩,谷深坡穩,溪水潺潺,水木清華,繁花似錦的絢麗景象打造旅游觀光片區。
4 武陵山區喀斯特地貌景觀旅游觀光帶。依托武陵山區喀斯特奇特地貌,以武陵旅游金三角“長江三峽、張家界、梵凈山的龍頭“名勝文化為中心,構建武陵山區喀斯特地貌景觀旅游觀光帶。串聯武陵源、桃花源等“人間仙境,黃龍洞、九天洞、寶峰湖等洞湖風光以及天門山、茅巖河等山河景色,依托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宜昌三峽大壩人家風景區以及車溪民俗風景區等秀麗園區和神農溪、柴埠溪、小南海等淙淙細水景打造旅游觀光片區,將武陵山區湖光山色、流水桃花、桂子飄香、花草爭妍的世外桃源形象盡顯其中,輻射帶動周邊鄉村游。
(二)打造山區農事參與體驗區
山區要依托自身農事活動的差異性,集中分類突出打造四片區農事參與體驗區格局。
1 農事種植體驗區。太行山區利用特色果品業優勢,打造蘋果、核桃、大棗等果品種植體驗區,讓游客體驗果樹嫁接移栽,獲取山地果樹種植知識。沂蒙山區利用蔬菜業優勢,打造白菜、蘿卜等各季節應季蔬菜種植體驗區,讓游客體驗到口中食物的地間形態。秦巴山區利用中藥材種植業優勢,打造中藥材種植體驗區,讓游客體驗藥材種植生產步驟以及了解其藥用價值,樂學兼備。武陵山區利用中國茶葉生產基地建設,打造茶樹種植采摘體驗區,學習和體驗茶樹種植知識和樂趣。
農事養殖體驗區。太行山區利用黑山羊優勢良種,打造以黑山羊為主導的養殖體驗片區,讓游客與憨態可掬的黑山羊親密接觸,體驗喂養黑山羊的農家生活樂趣。沂蒙山區利用火雞特有養殖,打造以火雞為主導的養殖體驗片區,讓游客親身體驗農家喂養火雞的生活常態。秦巴山區利用優質秦巴雞土雞品種,打造以秦巴雞為主導的養殖體驗片區,讓游客親身感受秦巴雞獨有的形態,體驗喂養的樂趣。武陵山區利用中華蜂養殖歷史,打造以中華蜜蜂為主導的養殖體驗區,讓游客在當地感受到與蜜蜂親密接觸的獨有感覺,品嘗到蜂蜜誕生的初始甜蜜。
3 特色農產品加工體驗區。太行山區利用果品種植體驗區,打造果品加工體驗區,讓游客從中體驗果品的加工樂趣。沂蒙山區利用蔬菜種植體驗區,打造蔬菜加工體驗區,讓游客從中體驗蔬菜的加工制作樂趣。秦巴山區利用中藥材種植體驗區,打造中藥材加工體驗區,讓游客充分體驗揀、洗;切片;熏、煮等加工步驟,從中學習到藥理文化。武陵山區利用茶樹種植體驗區和蜜蜂養殖體驗區,打造茶葉加工體驗區和中華蜂采蜜體驗區,讓游客體驗到采集蜂蜜所獨有的挑戰性以及古法制茶的精致和文化魅力。
4 農耕生產體驗區。太行山區利用犁、耬、耘鋤等旱地耕作工具,打造旱地農耕生產體驗區。沂蒙山區利用筐、簍、籃、畚箕、囤等農副生產,打造以農副生產體驗為主導的農事生產體驗區。秦巴山區利用古梯田耕作,打造秦巴山區梯田耕作生產體驗區。武陵山區利用特色工具木礧子,打造武陵特色推磨礧谷生產體驗區。
(三)打造山區特色美食體驗區
不同山區要根據其特色飲食文化,以差異化打造屬于本山區內獨有的特色美食體驗區。太行山區以山西刀削面、河南燴面以及的河北驢肉火燒等面食為基礎,打造鄉村特色面食體驗區。沂蒙山區以雜糧煎餅基礎,打造鄉村特色雜糧煎餅體驗區。秦巴山區以米面皮子、粽子、糍粑、甜酒等米食為基礎,打造鄉村特色米食體驗區。武陵山區以“土家油茶湯、苗族鹽粘撈以及侗族酸肉等為基礎,打造鄉村少數民族風味餐飲體驗區。
(四)打造山區傳統民宿體驗區
不同山區要根據其傳統建筑差異性,以山區建筑文化為依托,打造其特色傳統民宿體驗區。太行山區依托窯洞和四合院建筑,打造“面食+窯洞和四合院民宿體驗區。沂蒙山區依托石頭房、茅草屋或青瓦房建筑,打造“雜糧煎餅+石頭房、茅草屋或青瓦房民宿體驗區。秦巴山區依托青木川民居,打造“米食+青木川民宿體驗區。武陵山區依托轉角樓、吊腳樓、鼓樓等樓式建筑,打造“少數民族風味餐飲+轉角樓、吊腳樓、鼓樓民宿體驗區。
(五)打造山區民俗活動體驗區
不同山區要依據本地區歷史文化差異,將其特色民俗活動加以精致化打造,構建特色山區民俗活動體驗區。太行山區依托太行陶藝、虎頭童鞋、剪紙、豆面植物染工藝,打造制陶、制鞋以及織染等民間手工娛樂體驗區。沂蒙山區依托沂蒙煎餅、沂蒙泥哨、沂蒙山小調等沂蒙文化特色,打造集歌舞藝術和手工藝術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娛樂體驗區。秦巴山區依托川北薅草鑼鼓、朝天山歌對唱、儺戲表演等展演項目,打造集傳統歌舞和樂器表演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民俗活動娛樂體驗區。武陵山區依托桑植民歌、民間故事、梯瑪歌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少數民族民俗活動娛樂體驗區。
三、山區農旅融合發展策略
山區農旅融合發展布局要有相適應的發展策略作為支撐,不同山區要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制定差異化農旅融合發展策略。
(一)科學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建設
科學優化布局,全力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農旅融合產品及旅游線路。把握本地特色,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合理規劃,堅持精準施策、分類推進。太行山區從旅游資源整合、品牌形象建設和塑造以及產品開發和延伸等方面進行頂層科學規劃設計,推動太行山區域農旅產業深層次程度融合。沂蒙山區以沂蒙山水和沂蒙親情為主線,充分利用資源和文脈優勢,合理科學規劃產品體系,拓展近域市場范圍,積極開拓外部高端休閑度假旅游市場,建設綜合性鄉村旅游目的地,提升區域地位。秦巴山區以自身“人文地三脈為依托,利用其脈絡中所涵蓋的自然人文資源和市場資源,科學布局和規劃,深度印刻秦巴漢水的內在價值,著力構建系統化秦巴山區文化坐標體系,塑造其特色旅游板塊。武陵山區以自然和人文、現代與傳統、生態和文化三統一為目標,深刻把握生態整體性和項目布局緊湊性的科學原則,打造武陵山區“鄉村+山水文化滲透融合結合體,展現武陵山區生態舒適、環境幽雅、自然愜意的休閑勝地形象。
(二)挖掘優勢特色,打造亮點品牌
山區應不斷進行創新,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在結合地理位置、消費理念和產業設計等基礎上,將地域文化元素與其進行融合,通過深度挖掘地區特色,利用其特色農耕文化、建筑文化、歷史文化等推陳出新,利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對打造出的特色文化產品進行宣傳推廣,加快文化傳播速度,塑造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品牌。
太行山區整體打造“太行山傳統古村落群品牌,“太行非遺系列文創品牌,還有以各大主題為重點的文旅精品項目品牌,如以“太行硝煙、勝利曙光為標志的紅色革命文化主題、以“華夏龍脊、太行雄風為標志的壯麗自然山水主題和以“五千年文明、八百里太行為標志的歷史文化傳承主題等。沂蒙山區打造“紅色沂蒙旅游品牌,“沂蒙人家鄉村逍遙游品牌。秦巴山區打造集休閑度假游、康體養生游、歷史文化游等多種風格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自然+旅游的旅游品牌。武陵山區突出打造苗族銀飾文化節、從文文化節、“四月八民族藝術節等少數民族節日文化類主題品牌,以及塑造武陵山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世家大獎賽以及南方長城中韓圍棋賽等少數民族特色賽事品牌。
(三)拓寬融資渠道,堅持政府引導
山區應當有完善的資金籌集渠道和管理機制,要最大限度利用國家財政政策扶持,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健全資金整合發展的融資網絡。并以科學手段合理規劃資金使用項目,保證山區發展效益最大最優,也能避免因資金使用不當,導致資金斷層,滯后山區發展進程。在其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政府引領和指導,為山區實現農旅產業融合升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太行山區要以“太行山文化旅游發展基金專項基金支持為基礎,大力發展農旅產業,從融資渠道和引導資金兩方面擴大自身優勢,將政府出資作為引導基金用于“一路三帶太行山項目基金中。作為著名革命老區的沂蒙山區,要充分利用其特殊產業優惠發展政策,從多方招商引進資金,努力拓寬其產業資金來源。秦巴山區要著力從政府、旅游、部門、社會四方面抓起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發展體制,充分發揮政府方面優勢,使秦巴山區旅游得以快速發展,取得突破性成果。武陵山區要充分利用其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優惠政策,山區政府部門緊緊抓住發展機會,充分利用國家少數民族財政專項支持,維護并弘揚武陵山區獨有的特色民族文化。
(四)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功能布局
基礎設施作為山區發展農旅產業支撐條件極其關鍵。山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交通網絡的貫穿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因此必須完善更新公路、水路以及機場的現代化運行標準和交通線路的通暢度和覆蓋面。與此同時,山區也要不斷完善旅游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以創造更好的旅游環境,進一步增強對游客吸引力,為山區農旅融合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補充條件。
太行山區依托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設來加快旅游集散地、公共服務體系、農村風景公路建設,并且增加觀光火車、玻璃棧道、觀光電梯等各類觀光設施,通過完善旅游體系和多種旅游接待服務,提高旅游品質,增強旅游者流動性,擴大景區輻射范圍。沂蒙山區依托臨沂這一重要樞紐城市,其間鐵路縱橫交錯,更有長深、青蘭、京滬、日東四大高速公路作為支撐,應充分應用現有交通設施,來增強和改善道路交通的平穩性和指向性,提升游客集中度和流動性,為加強沂蒙山區旅游配套產業設施建設和引進資金建設主題餐廳、民宿等奠定基礎。由于秦巴山區設施建設與各層次住宅區相連接,因此應以干線交通為重點,采取增設護欄、增設會展區、沿路景觀整治等一系列具體措施改善旅游交通條件,進而保證秦巴山區S07主要道路安全性和穩定性,并完善“溢河—上溢公路建設,加強省道與旅游景區和鄉鎮之間聯系。武陵山區要依靠國家和地區戰略規劃,如“中部崛起、“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西部大開發等戰略優勢,建設公路干線干道,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區域通達性和游客循環效率,也可使區域交通更加便利。同時也要注重景區內餐飲、住宿、微道等服務設施建設,適當延長游客可停留時間,提高游客消費水平。
參考文獻:
[1]郭萌,王怡 陜南秦巴山區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協調發展戰略[J].江蘇農業科學,00,48(0).
[]邢慧斌,朱安琪 基于游客視角的太行山片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創新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0,45(01).
[3]常建霞,李君軼,李振亭,吳冰 秦巴山區旅游資源分布與旅游經濟耦合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00,48(01).
[4]雷瀟涵,相龍慧,陳成忠,趙玉澤,韓笑,崔若辰 基于GIS的沂蒙山區全域旅游資源整合和政策建議[J].中國管理信息化,00,3(05).
[5]楊歌謠 基于旅游六要素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與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019(17).
[6]馮林雪 三峽庫區農旅融合發展路徑探析——以云陽縣為例[J].農家參謀,019().
[7]林罕 產業融合理論視角下山區旅游農業的發展路徑與政策保障[J].農業經濟,019(07).
[8]張偉,金秉福,陳揚,王孟瑤 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旅游資源評估研究[J].山東國土資源,019,35(04).
[9]李金珂 秦巴山區農村居民點景觀格局空間差異及演變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019
[10]宋艷伶,劉玉倩,張景瑜,趙蕊,吳健男 基于經驗借鑒的河北省太行山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策略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019(35).
[11]張柔柔,羅文春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秦巴山區鄉村建設的探索[J].中國發展,019,19(05).
[1]婁琳娜 川東土家族音樂文化與秦巴山區旅游經濟共同發展戰略研究[J].智庫時代,019(3).
[13]馬治 湖北武陵山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017
[14]吳清,李細歸,吳黎,陳剛 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空間格局及開發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017,40(0).
[15]代岑穎 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016,19(18).
[16]謝宇光,王月卉,劉鵬,王會京 太行山區鄉村生態景觀營造對策——以邢臺為例[J].現代裝飾(理論),016(1).
[17]代岑穎 基于SWO分析的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時代金融,016(6).
[18]謝宇光,李競,王會京 基于SWO分析的太行山區鄉村旅游景觀規劃思路——以邢臺縣為例[J].智能城市,016,0(06).
[19]郭慧 沂蒙山區鄉村旅游產品策劃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014
[0]陳磊 生態脆弱區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以沂蒙山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010,6(05).
〔王文磊、李茜(通訊作者),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