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梁策
摘 要: 南非政府在農村土地資產、企業資產、基礎設施及綜合收益等農村資產收益扶貧政策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探索,通過對這些資產收益扶貧政策的分析發現,農村資產收益扶貧在發展中國家具有共性,而資產收益政策成功與否在于是否遵循客觀規律。
關鍵詞: 南非 資產收益 扶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進一步規范和定義了資產收益扶持的內涵,即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尤其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資產收益扶貧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政策創新,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曾在這方面做過類似的政策嘗試。
南非屬于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農業較為發達。008年的金融危機給南非正在進行的減貧進程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貧困人口比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現上升,貧富分化痼疾未得緩解。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南非貧困人口比率,以每天1 9美元(011PPP)的貧困線測算,005年貧困人口比率為6 1%,008年為16 9%、010年為16 5%、014年為18 9%。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赌戏秦毨и厔?006至011年期間絕對貧困檢測》(014年)同樣顯示,南非政府統計的貧困人口數量006年為貧困人口710萬,絕對貧困人口160萬;009年為貧困人口780萬,絕對貧困人口1580萬;011年為貧困人口300萬,絕對貧困人口100萬資料來源:南非統計局。。
本文通過梳理南非政府在農村土地資產、企業資產、基礎設施及綜合收益等涉農領域資產收益扶貧政策,對比其與我國政策之異同、舉措之側重,希望能為完善我國資產收益扶貧政策提供參考。
一、南非的資產收益扶貧政策
在南非采取的諸多減貧舉措中,資產收益扶貧也是其重要的一項政策措施。南非最為引人注目的資產收益扶貧政策是土地改革形成的資產收益,除此之外還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化發展等多種措施形成的收益。
(一)土地資產收益扶貧
南非的土地資產配置的復雜現狀源自種族隔離時期,“1913年土著土地法和1936年土著信托土地法的頒布使得黑人擁有土地約1500萬公頃,但僅占全國土地的13%,其余的87%土地則為白人私有或國家所有。夏吉生 新南非十年土改路[J].西亞非洲,004(6) 種族隔離時期,白人通過特權立法大量占有國家土地資源,開設規?;r場經營牟利。新南非成立后,政府致力于打破舊有土地配置狀況,建設公平、正義和傾向于黑人群體的新型土地資產分配體系。根據農村全面發展計劃綱要(009 7 8),土地改革項目包含3個明確的內容:土地歸還、產權改革和土地再分配。
國家通過行政手段促使土地資產部分回歸黑人貧困群體,再分配的土地產生資產收益扶貧效應,土地資產部分回歸主要內容有項。一是土地生產收入。南非政府鼓勵得到土地的黑人利用土地開展種植、養殖產業發展。為了幫助他們盡快進入生產者角色,南非政府還主動為扶貧對象提供了生產技術、培訓等支持,促進新的黑人農場運營成型。二是土地經營收入。南非秉持綜合性農村發展戰略,除了允許獲得土地的貧困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也允許其將土地投入商業、物流等用途,使得土地產生多種盈利效益。
(二)農村企業資產收益
013年初,南非農村發展和土地改革部改編成立了農村企業和產業發展司南非農村發展和土地改革年報(01 4 1-013 3 31),致力于配合土改政策引導獲地黑人利用所得土地從事企業(或合作社)注冊運營。政府還給予這些企業、合作社一定小額貸款扶持,并希望通過這些新興企業創造就業崗位,帶動社區貧困青年實現就業脫貧,達到就業與減貧雙贏。015年,南非更加致力于農業園建設,著手打造更專業、更有特色的規?;F代農業園區。
(三)基礎設施收益
基礎設施建設一般不帶來直接經濟收益,但是對于當地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以及生產、經營、銷售活動正常進行均有基礎作用。近年,配合農業園區發展戰略,南非政府升級了基礎設施建設內容,更加偏重于農業園區相關項目。017-018財政年度,南非實施了47個農業園區類、149個產業支持類、45個村鎮復興社會經濟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南非農村發展和土地改革部投資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約7 8億蘭特南非農村發展和土地改革年報017-018。。
二、南非資產收益扶貧模式
(一)土地類資產收益
南非的土地改革政策前期較為保守,主要依靠政府收購再分配給貧困黑人,以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014年,為了加快土地改革使更多黑人受益,南非政府公布了“對半開方案,土地歷史的主人(即農場主)自動獲得土地面積的50%,而該土地上的勞工則獲得另外50%的土地。政府會賠付農場主所失去的土地,但是賠付金為構成新型產權的各利益方所共有。(詳見《加強人民耕作土地的相關權利》),試圖加速改革進程。但該方案仍被認為不能解決實質問題,“近年來,特別是017年底非國大第五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無償征收土地的倡議以來,南非的土地改革日趨激進化。張凱 南非土地改革:從溫和到激進的轉變及其邏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019(1)
按照南非法政體系,土地改革方向為私有到私有,是在國家幫助下實現私有土地產權逐步易主最終合法化變更。資產收益模式為:貧困人口或群體根據歷史核查事實,獲得新分配土地及配套支持政策,實現資產增長和減貧。
土地改革仍在推進且變數重重,改革最終是否成功取決于是否能夠促進南非本國生產力發展。如今強勢推進土地改革、人為鞏固減貧成果似會成為南非土改政策演進基本方向,但需要注意,清算歷史、渲染對立、營造政治強勢并不是土地改革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如要實現土地資產收益需要注重以下兩點:一是必須使得現有生產關系適應目前生產力發展方向,保證新的土地占有者在技術、能力上足以勝任;二是要壓制土地再交易比率,切勿讓新晉黑人農場主群體靠政策獲得土地后轉手套取短期利益,否則土地分配將會很快回到原來狀態甚至更為加劇。
(二)農村企業資產收益
這類支持政策的主要模式是:給予社區創業“領頭羊各類資金、技術、培訓支持,讓其創辦企業或合作社,鼓勵其吸納其他失業人口前來工作,實現創業與就業共贏。南非設立了專門的青年創業就業項目-南非國家農村青年服務公司(NARYSEC),目前有90個從事招募的分支機構,每個分支機構能夠招募六至十余人。根據he National Rural Youth Service Corps (NARYSEC)簡介整理。
農村企業資產收益模式為:南非政府通過青年創業項目,將部分扶貧資源物化為實體企業、合作社及配套設施,通過對于經營的貢獻分層次、有差異地惠及貧困群體。
這一政策的思想理念已經較為成熟,如能得以完善實施,會產生較好減貧效果:一是項目較好考慮了資產收益效益與公平;二是項目注意了本地化因素,創業“領頭羊基本來自本社區有潛力的失業青年,這樣的項目設計較好維護了項目的益貧性和當地社區的集體感,也有利于項目負責人做通當地居民思想工作增強項目凝聚力;三是資金直接到人,免除中間環節資源蒸發,使用方向明確可查。
(三)基礎設施建設收益及其分析
南非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廣泛,涵蓋住房、道路、圈舍、學校、工廠等,類似于中國扶貧領域的整村推進。例如南非大力推動的CRDP項目(he Comprehensive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簡稱CRDP),內容設計全面覆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和社區自治等各個方面,以此全面提升社區硬件和自治能力。
基礎設施建設收益模式為:政府通過資金投入和公共資源運作,為社區提供普惠性公共設施和有形資產,使參與其中的貧困群體與他人一并收益。
這一政策在國際社會中認可度較高,為世界各國所通用。同時,它也是爭議小、容易落地、相對實用的一種資產收益模式。它的主要貢獻在于,一是改善當地生活條件,惠及項目覆蓋下所有人切實便利;二是改善經營生產條件,為生計發展打好了基礎,能夠有效激發和引導當地貧困人口的脫貧內生動力;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常帶有公益性偏好(如很多政策提出必須覆蓋到貧困、失能及其他弱勢群體),無形中提升了貧困人群在當地的存在感和話語權。
(四)綜合收益
綜合收益模式是多種收益因素共同作用的組合模式。由于南非農業發展政策目前處于第三階段——“農村經濟轉型模式階段,現階段總體戰略為:從靜態角度而言,以“車輪模式為模型全盤統籌農業發展;從動態角度而言,以“各部門功能及其互動為綱領靈活協調政府、社區、投資者及廣大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促進二者動靜結合、發揮最大效力。根據he National Rural Youth Service Corps (NARYSEC)簡介整理。
綜合模式的收益模式為:綜合考慮了南非的特殊國情,集中整合了各類性質如行業、種族、區域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為“農村發展的統一目標努力。
綜合收益模式的主要貢獻在于:一是能夠正視南非國內不同力量的存在,敢于致力消除矛盾謀求共同發展;二是能夠多部門合作尋求綜合方案,致力于形成農村發展的最大合力。
三、啟示
(一)農村資產收益扶貧在發展中國家具有共性
南非與我國的資產收益扶貧具有共通之處:一是土地是最重要的資產類型,不論南非結合生計發展推動的土地改革,還是中國的家庭聯產承包及土地流轉,土地始終是最為重要的農村資產收益類型。二是都探索形成了綜合收益模式,強調政府投入、多部門聯動和跨行業資源整合,以農村社區為單位實施項目。三是強調產業的重要性,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注重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培養。兩國資產收益扶貧的共性使得南非的資產收益經驗和教訓對于我們研究、制定政策具有重要參照意義。
(二)資產收益政策成功與否在于是否遵循客觀規律
資產收益扶貧政策制定與實施必須遵循經濟規律,關鍵在于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舉例來說,南非和津巴布韋在農業發展方面曾一度類似,但是津巴布韋的農村改革采用了激進舉措,即強行收回白人農場主土地重新分配給黑人群體,結果因為對于后續生產技術、管理等投入估計不足,導致本國農業急劇衰退,貧困人口也很難從中受益。相對津巴布韋,南非相對和緩的土改方式反而較為適應國情,維持了本國農業的相對穩定。就我國而言,資產如何規劃、收益如何調配、減貧如何實現,也將完全取決于相關資產收益政策能否真正貼合經濟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外交部 南非國家概況[EB/OL].(019-1).https://www fmprc gov cn/,00-4-6
[]夏吉生 新南非十年土改路[J].西亞非洲,004(6).
[3]張凱 南非土地改革:從溫和到激進的轉變及其邏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019(1).
[4]《南非貧困趨勢-006至011年期間絕對貧困檢測》(014年)
[5]新華社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EB/OL].http://www gov cn,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