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公眾參與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基于在全國13所城市收集到的010份城市居民關于親環境行為的問卷調查數據,分析了社會人口學變量對于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女性在私人領域表現出更多的環境行為(如重復使用),而男性在公共領域表現出更多的環境行為(如環保捐贈);同時年輕人表現出更高的公共領域親環境行為參與度;公眾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正向影響各類別親環境行為的發生。
關鍵詞: 性別差異 社會人口學變量 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 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
一、引言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步入城市化加速推進階段和后工業化時代。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歷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然而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能源消耗和空氣污染物排放也空前增加,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嚴重的環境問題不僅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還威脅著居民的身心健康。環境治理是一項全國性的工程,僅僅依靠技術手段或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不夠的,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起不可推卸的責任。公眾參與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經,尤其是在環境問題領域,公共決策、教育項目等的成功依賴于具體個人行動。我們通常將公眾根據自身實際做出的那些對環境保護有貢獻的行為稱為“親環境行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1]。
因為個體的親環境行為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自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社會學者試圖進一步了解親環境行為(例如,循環利用、節約水電、減少個人車輛使用)的決定因素。了解人們為什么要以一種對環境負責任的方式行動,對許多人,包括決策者、科學家和衛生專業人員來說,具有重大價值。關于親環境態度和行為的決定因素方面的文獻很多。在過去的50多年里,諸如性別、年齡、教育、政治傾向、宗教、富裕程度和經濟地位等社會人口統計變量一直是研究親環境行為決定因素的主要焦點。部分文獻證實了人口學變量如性別,年齡,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會影響個人的環境關注和親環境行為[-5]。
但是關于社會人口統計學變量對于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大多數文獻都將親環境行為視為一個統一的、沒有區別的概念。最近,人們清楚地認識到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具有環境意義的行為,不同的影響因素組合決定不同類型的行為[6]。研究也發現了社會人口學變量對于不同領域的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是不同的。
國外較多研究關注親環境行為的性別差異,但關于性別和環境行為的實證研究顯示了復雜的結果:早期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性別在親環境行為中并不表現出差異[7, 8],但是后期更多研究表明女性傾向于報告比男性更強烈的環境行為[9-1]。unter等人認為,對于親環境行為進行更仔細地研究可能有助于澄清它們之間復雜的關系[13];unter和他的同事們區分了以家庭為導向的(私人的)環境行為,如回收;和以社區/社會為導向的(公共的)行為,如抗議。利用1993年國際社會調查,探討了個國家在“私人和“公共環境導向行為方面的性別差異。結果表明,在許多國家,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從事環境行為,尤其是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此外,與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相比,女性和男性都傾向于從事相對更私人的環境行為。龔文娟利用003中國社會調查數據分析中國城市居民親環境行為性別差異,發現中國男性城市居民的親環境行為少于女性,同時表現出女性城市居民的親環境行為主要與日常生活相關,而在對于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而言,男女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的特點。類似的還有肖辰陽等人的研究也發現性別差異僅表現在家庭親環境類別上,如回收行為,而在家庭外的親環境行為,如捐贈行為并沒有表現出差異[14]。但是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相對于“私人環境導向行為,“公共行為其實也存在性別差異,女性更積極地從事以家庭為導向(私人)有利于環境的行為(例如,回收),而男性更積極地從事以社區/社會為導向的行為(公眾)環保行為(如抗議)[9, 15-17]。所以關于親環境行為的性別差異還存一定的爭議。
除了親環境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還發現年齡、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學變量對于親環境行為有影響[, 3],如大量研究發現年長的人更傾向于做出親環境行為[7, 18]。但是也有研究發現年輕人比年長者更關心環境[1, 19, 0]。對于收入水平和親環境行為關系的研究發現,收入水平與環保態度和行為呈正相關[],Schultz和同事們發現,收入水平與回收行為呈正相關。然而,這種關系的強度和性質尚不清楚[1]??偟膩碚f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年輕女性更容易做出相應的親環境行為[]。
二、研究假設
結合以往關于社會人口學變量對于親環境行為的實證研究和討論,研究者認為細分行為類別能夠更好的澄清親環境行為與社會人口學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研究者提出該研究的基本假設為:社會人口學變量對于不同類別的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是不同的。在此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研究者提出如下具體操作化假設:
首先根據indall和他的同事們提出激進模型理論認為個人參與環境活動可能受到可支配時間的限制,并受到其社會角色和職責的影響[3]。indall和他的同事們認為,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務會減少她們參加激進活動即公共領域的親環境的機會。而女性的社會分工更多的是照顧家庭,這讓女性更有機會參與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如重復使用塑料袋,因此我們提出研究假設1:中國存在親環境行為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從事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男性比女性更傾向于從事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
另外考慮到現如今社會信息化程度,年輕人有更大的可能獲取相關環境問題行為并選擇做出相應的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因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中國的親環境行為也表現出年齡差異,年輕人更容易做出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除此之外,研究者還試圖通過數據分析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對于各類別的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基于以往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設3:公眾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正向影響親環境行為的發生,且在各類的親環境行為中不表現出差異。研究假設4:個體收入水平顯著正向影響親環境行為的發生,收入水平高的人更關心環境,更容易做出親環境行為。
三、數據和變量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需數據來源于研究者019年8月-11月在中國13所城市開展的問卷調查數據。問卷收集工作一共在全國13所城市的1所中小學開展。一共發送問卷363份,回收問卷731份剔除其中明顯亂答以及非家長作答和不愿意作答人口學變量信息的問卷和居住時長不足一年的居民填寫的問卷,最終有效問卷一共010份(男=713,女=197,樣本有效率為 73 5%)
(二)變量
因變量:本研究的因變量是親環境行為,用五點量表衡量城市居民近一年來發生相應親環境行為的頻次,受訪者需要回答“在過去一年里,我的行為可以描述為“1從不;“很少;“3有時;“4經常;“5非常頻繁。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公眾的親環境行為的發生頻率主要分為兩類,大部分公眾經常做出類似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等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較少做出環保捐贈等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
故研究者按照實驗設計將11項親環境行為做了降維處理,降維后,11項親環境行為恰好分為兩個類別,分別被命名為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和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因子解釋的方差占總方差的34 09%,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因子解釋方差占總的方差的16 65%,共解釋50 74%的方差。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包括: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節約用電;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包括:為環保組織捐款,和身邊人討論環境問題,參與志愿者活動,舉報或投訴環境污染事件。(如表1所示)
(三)結果
為探究社會人口學變量對于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利用 R 軟件里的 lm4 程序包用 lmer()命令建立混合線性模型來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該模型以行為改變為因變量,實驗城市作為隨機變量控制,同時加入了社會人口學變量進行分析,且利用 MuMIn 程序包里的 r squaredGLMM()命令分析模型中固定變量和總模型的解釋度(R)。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發現對于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人口學變量中的性別(B=-0 03,P < 0 01),年齡(B=-0 03,P < 0 01)和受教育程度(B=0 03,P < 0 001)對于該類親環境行為有顯著影響。在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類別,回歸模型表明。性別(B=0 14,P < 0 001)和受教育程度(B=0 06,P < 0 001)顯著正向影響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的發生。對于總的親環境行為,對于人口學變量,僅有受教育程度(B=0 05,P < 0 001)顯著正向預測行為發生,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做出親環境行為。分析發現,性別與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負相關,說明男性更容易做出相應的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而對于私人領域的親環境來說,女性更容易做出相應的親環境行為,表明在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上女性確實比男性表現出更多的環境友好行為,而男性更多地參與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這一結果驗證了研究假設1。一方面傳統的性別社會化限制了女性在家庭以外從事活動的可獲得性,使得她們更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從事親環境行為;另一方面,傳統的男性社會化鼓勵男性強調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4-6],這可能導致他們更期望在公共領域占據更多話語權,所以更多參與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
年齡這一變量僅在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中表現出差異,年齡與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負相關,年輕人更容易做出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而在年齡對于私人領域和總的親環境來說沒有顯著影響,研究假設得到驗證。私人領域這一類親環境行為的發生相對來說更為容易,無需要特定的能力去完成。因此年齡未能在這一類行為中表現出差異,而對于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來說,此類行為的發生更需要一些特定的能力和代價,如時間,信息搜尋能力等,因此年輕人更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出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
公眾的受教育程度與各類別的親環境行為始終正相關,公眾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做出相應的親環境行為,研究假設3得到驗證,說明受教育程度是影響親環境行為發生的穩定預測變量。家庭月收入在各類別的親環境行為沒有表現出差異,個體收入水平顯著正向影響親環境行為的發生,收入水平高的人更關心環境,更容易做出親環境行為的研究假設4沒有得到驗證。
四、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城市居民的親環境行為比例不高,并且受到社會人口學變量的影響,表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
1 相較于男性,女性更多地參與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相較于女性,男性更傾向于參與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性別在不同類別的親環境行為的表現可能歸因于關于性別社會化方面的差異。研究發現,大多數社會存在一種性別社會化形式,男孩和女孩受到不同的對待,并鼓勵他們從事不同的活動[7-9]。傳統的性別社會化做法通常鼓勵婦女成為照料者和養育者,而男子則被社會化,更多地參與公共領域。正是因為這種性別社會化,相較于男性,女性承擔了更大比例的家務活動,使她們更容易在私人領域做出相應的親環境行為,比如減少塑料袋的使用等。而男性更多地活躍在社會角色中,傳統社會化理論和社會分工理論認為男性應主外。所以相比于女性,他們更有可能參與公共領域親環境行為。
年齡僅與公共領域的環境友好行為呈負相關, 說明年輕人比年長者表現出更多地參與公共親環境行動,這與國外相關相類似[3], 但私人領域的環境友好行為沒有呈現出年齡差異,因為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獲取信息和知識,會根據自己知識選擇更有利于環境的環保行動,同時年輕人也有更大的熱情和精力去從事環?;顒?。
3 受教育程度穩定影響各個類別的親環境行為,公眾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參與親環境行動??偟膩碚f,受教育程度是模型中最強的預測因子。因為環境知識一直被認為是親環境行為發生的基礎,而受訪者受教育程度越高,環境知識就越豐富,對環境行為的參與程度越高。
4 相對于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公眾更容易做出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這一發現也為低成本假設提供了支持,我們發現,無論性別如何,個人更有可能參與日常生活中的環?;顒樱ɡ?,回收利用、少開車等),這些活動可能比積極參與者的“成本更低,因而后者可能不那么頻繁和(或)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參與[30]
從分析中還可以看出, 家庭月收入與私人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和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均不相關 , 表明個體收入水平不影響他 (她)從事環境友好行為,這與以往研究不一致,后物質理論認為環境友好行為跟個體、人群、地區,甚至國家的經濟收入水平相聯系, 經濟收入越趨向穩定, 人們越傾向于從事更多的環境友好行為。我們的研究與龔文娟研究類似[14],未能得出個體收入水平和親環境行為正相關的關系??赡苁且驗橄噍^于個人的收入水平,國家的富裕程度更能影響公眾的環境態度和行為。因為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公眾對環境質量的關注和參與環保行為與富裕程度呈正相關。199年,喬治·h·蓋洛普國際研究所(George ??Gallup international Institute)進行了一項國際調查,對這一假設進行了檢驗。該研究所收集了4個不同國家(如地理和經濟地位)對環境的看法和觀點的數據。Dunlap和Mertig(1995)利用這些數據得出結論,公眾對環境質量的關注與國家整體富裕程度呈負相關[31]。所以親環境行為會受到國家層面的富裕水平的影響,而不是個人層面的收入水平。
結合私人和公共環境行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私人和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之間存在一些差異,無論是在總體參與水平方面(私人參與明顯高于公共行為),還是在社會人口因素與環境行為之間的關聯模式方面。我們相信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這兩種類型的環境行為分開會更有意義,正如Mohai, Greenbaum等學者所建議的那樣[5, 3]。
總而言之,中國城市環境行為的性別差異基本上與西方相同。具體來說,女性在家庭環境中表現出更高的參與度,這與其他環境中的研究結果一致;男性在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中表現出更高的參與度。而其他社會人口學變量對于親環境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年輕人更多地活躍在公共領域的親環境行為中。公眾參與親環境行為不受其收入水平影響,卻穩定被公眾的受教育程度影響。這些發現對于理解不同個體在于不同領域的親環境行為表現具有重要意義,更提醒研究者,在討論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時應該細分類別。
參考文獻:
[1]Axelrod L J, Lehman D R ?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s: What factors guide individual ac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3 (13)
[]Kemmelmeier M, Krol G, Kim Y ??Values, economics, and proenvironmental attitudes in? societies [J]. Cross-cultural research, 00 (36)
[3]Arcury? A, Christianson E ??Environmental worldview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Kentucky 1984 and 1988 compared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0 ()
[4]Stern P C, Kalof L, Dietz , et al ?Values, beliefs, and proenvironmental action: Attitude formation toward emergent attitude objects 1 [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5)
[5]Stern P C, Dietz , Kalof L ?Value orientations,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J]. Environment behavior, 1993 (5)
[6]Stren P ?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ur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000 (56)
[7]ines J M, ungerford? R, omera A 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 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7 (18)
[8]Van Liere K D, Dunlap R E ?he Soci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A Review of ypotheses, Explan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80 (44)
[9]Blocker? J, Eckberg D L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ism : Results from the 1993 General Social Survey :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97 (78)
[10]Gutteling J M, Wiegman O ?Gender-specific reactions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the Netherlands [J]. Sex Roles, 1993 (8)
[11]Luchs M G, Mooradian? A ?Sex, Personality, and Sustainable Consumer Behaviour: Elucidating the Gender Effect [J].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01 (35)
[1]ikka P M, Kuitunen M, ynys S M ?Effect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Students' Attitudes, Activity Levels, and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 [J]. 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000 (31)
[13]unter L M, atch A, Johnson A ?Cross-National Gender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004 (85)
[14]龔文娟 ?當代城市居民環境友好行為之性別差異分析 [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008 (06)
[15]Davidson D J, reudenburg W R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 Risk Concerns: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Available Research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6 (8)(3)
[16]Sundstrm A, Mccright A M ?Gender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concern among Swedish citizens and politicians [J]. Environmental Politics, 014 (3)
[17]Johnson C Y, Bowker J M, Cordell? K ?Ethnic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Belief and Behavior:An Examination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i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text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004 (36)
[18]Rotter J 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6 (80)
[19]onnold J A ?Age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some specification of effects [J]. 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4 (16)
[0]Klineberg S L, Mckeever M, Rothenbach B ?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 It does make a difference how its measured :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98 (79)
[1]Schultz P W, Oskamp S, Mainieri ??Who recycles and when? A review of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5 (15)()
[]heodori G L, Luloff A ?Position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ngagement i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J]. Society Natural Resources, 00 (15)
[3]indall D B, Davies S, Mauboules C ?Activism and conservation behavior in 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e contradictory effects of gender [J]. Society Natural Resources, 003 (16)
[4]Mcstay J, Dunlap R ?Male-emale Differences in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1970 (6)
[5]Mohai P ?Men,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der gap in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activism [J].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199 5(1)
[6]Eckberg D, Blocker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womens issues: General concerns and local hazard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89 (70)
[7]Block J ??Conceptions of sex role: 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8(6)
[8]Lewis M, Weinraub M ?Origins of early sex-role development [J]. Sex Roles, 1979 (5)
[9]Williams J E, Best D L ?Sex and psyche: Gender and self viewed cross-culturally [M]. housand Oaks, CA, US: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0
[30]Diekmann A, Preisendrfer P ?Environmental behavior - Discrepancies between aspirations and reality [J].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1998 (10)
[31]Dunlap R E, Mertig A G ?Global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Is Affluence a Prerequisite? [J]. 1995 (51)
[3]Greenbaum A ?aking stock of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soci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J].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heory and Practice, 1995 [ZK)]
(曹家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