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妮



近年來,商貿網絡體系在天津的發展越發壯大,不僅具備餐飲、零售、娛樂、教育,更蘊含著各種服務功能。儼然已經取代過去單一的消費模式,釋放人們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能力。因此,本文從天津市打造的高能現代商貿網絡體系出發,重點研究商貿網絡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并提出相關的建議,以提升商貿網絡體系在區域經濟之間的質量。
一、緒論
近年來,具備餐飲、零售、娛樂、休閑養生、教育、文化等多種服務功能的集成性商貿網絡在天津快速發展,改變了市民的消費娛樂模式。集成型商貿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商業實體,正逐步取代過去單一的購物消費模式,將多種功能融入“體驗式消費模式”,釋放人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
天津商業綜合體的開發始于2007 年,在過去十年間持續發展壯大。2012年起,天津商貿網絡體系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市場銷售迅速增長。為了全面了解天津商貿網絡體系的總體布局、商業定位、商業形態分布以及商戶基本經營狀況等,我們對天津市的大型商貿網絡中心進行了全面調查,并初步掌握了天津商貿網絡體系的發展現狀。截至2019年6月,在全市正常運營并達到一定規模的26個現代商貿網絡體系中,全年客流總量2.1億人次,各商業綜合體日均客流量2.4萬人次。經營商戶數共計4367個,吸納就業4.3萬人,總營業面積約164.2萬平方米,車輛泊位約2.4萬個。全年實現銷售額(包括零售業商戶銷售額、 餐飲業和其他服務業商戶營業額)162.4億元。
為了促進現代商貿網絡發展,加快海河國際商業中心的建設,著力提升便民服務,天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現代商貿網絡體系的建設,出臺了《海河國際商業中心規劃》,打造“一帶九軸九商圈”總體空間格局。首先打造濱江道和平路、五大道、意風區、津灣廣場四個商圈,推進老城廂-古文化街、泰安道-小白樓、南門外大街、六緯路、大胡同等五個商圈建設,全面提升海河國際商業中心發展水平。最后打造金街高品位步行街,實施金品工程、金暢工程等八項重點工程,推進津門傳統特色餐飲街區、赤峰道特色休閑購物街、樂賓百貨夜間美食城等街區改造和商業擴展項目建設,加大對金街業態調整力度,發展體驗式、互動式新興消費,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建設意式風情街、津灣廣場、運河新天地、五大道、時代奧城、人民公園周邊等6個市級夜間經濟示范街區和一批區級夜間經濟示范街區,加強與美團點評網、阿里巴巴口碑網等網絡平臺以及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合作,開設"夜市購物"專欄,探索建立全市"夜間消費地圖"。至2020年,街區年度客流量突破1.1億人次,營業額超過200億元。
二、理論基礎
任何理論的創新都是富有挑戰的。因此,在研究相關文獻時發現,很少見到區域經濟影響的相關理論,而科學性的理論框架更是少之又少。為論文的持續開展,在借鑒前人理論基礎上,結合相關的天津現實基礎,提出商貿網絡的設立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體系框架,并以此作文本文的理論基礎。
(一)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從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內部與外部這兩種因素。相對于外部因素來說,內部因素主要包括供給因素、需求因素、區域空間結構這幾種影響因素。其中供給因素主要是勞動、資本這類的技術因素,而需求因素大致分為消費與投資。對于外部因素來說,主要是區域間要素流動與區域間貿易這兩種形勢。
通過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在一系列假設前提下建立相關區域的數學關系模式就是區域經濟增長模型。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理查森,為進一步了解區域經濟贈長的奧秘,把產品需求、規模等因素考慮進來,構建了區域經濟增長模型。這種模型為:
公式中,指數a代表這規模收益遞增,k代表著資本增長率,l代表著勞動增長率,最后的t則代表著技術進步增長率。由此可見,理查森的區域經濟增長模型將空間與空間之間的不平衡增長,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要素流動所導致的經濟平衡增長過程進行合并,使其變得更加完善。
(二)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由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擔任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期間,在《我們共同的未來》文件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構成危害的發展。該定義強調的是人類的各種需要和環境的限度,衡量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統一進行系統的考察。
區域經濟系統是一個開放、相互依存的,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系統。調整區域系統物質和能源的良性循環,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最佳結合,做到全面、綜合、協調、持續、穩固地向可持續發展與區域經濟系統的前進。
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人們能否把區域建設成為“經濟-生態-社會”的和諧系統,區域經濟系統可以簡化為經濟子系統,主要包括資源在內的生態子系統與包括人口、科技、教育在內的社會子系統。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實質就是區域空間中經濟、生態、社會三大系統之間的相互制約、聯系、影響和依賴的運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也有賴于三個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主要包括兩個系統:區域經濟綜合開發系統,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系統,即區域性系統的地理條件,發展的初始狀態,包括理化、生物學特征和社會、經濟、文化特征。
(三)輸出理論
1933年,美國的經濟學家諾思曾提出輸出理論的概念,他認為,輸出產業的經濟增長,是區域之間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他將區域之間的所有輸出產業與服務進行一個乘數過程,從而得出結論。結論表明,乘數值與區域輸出產業與非輸出活動的收入值相等。輸出理論為:
其中,Y為區域總收入,Yex為輸出收入,Y1為區域內獲得的收入。
三、 天津市打造高能現代商貿網絡體系歷史基礎
(一) 明清時期起天津城的設立與發展
“天津”之稱始于明代,因明成祖“靖難之役”從此渡河南下,是為“天子渡口”,故名天津。直沽以元代以來漕糧河海轉運點以及商船匯集的優勢,被成祖重視,并專門設置軍事衛所管理,其組成人員多來自原有的沿海諸衛所。此后,永樂三年(1405年)、四年(1406年)天津左衛、右衛也相繼在直沽設立。
與此同時,延續數百年的天津衛城也開始在直沽三岔河口一帶興建,參照《明實錄》的相關記載,這座城池至少修建了近一年之久。由于衛所的設立于城池的興建,三岔河口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河海運轉與內河漕運樞紐,其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開始出現質的飛躍。明代天津三衛雖為軍事衛所建制,對軍事有所側重,但其他方面同樣大有發展,最晚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天津已有獨立的文、武教育場所及獨立的財政與訴訟管理機構。此時的天津城已經是一個具有較為完整的城市管理系統以及文化教育體系、初具規模的古代城市,遠非當日直沽寨與海津鎮可比。
此后,隨著大運河的修浚,明代漕運不斷發展,作為其樞紐所在的天津城也隨之更加繁盛。這一時期,長蘆鹽的管理機構也相繼遷入天津城內,天津衛這種軍事衛所的通知再不能滿足這一地區的行政需求。因此,雍正三年至九年,以天津城為中心的這片區域行政級別及通知范圍不斷攀升,天津城也隨之完成了一個由軍事衛所管理中心到行政區域中心的轉變。由此,天津城真正擺脫了宋金以來的以軍事建置為主的統治形式,成為了一片獨立的行政區域,其政治、經濟地位隨之不斷升高,天津區域中心的地位也逐漸穩固。
(二) 計劃經濟時期天津城市空間結構演變(1949~1976年)
自新中國成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直接重塑了天津城市的空間結構。首先,“重工輕商”城市經濟發展政策導致了天津城市商業的衰退。早期的商業街如和平路、東馬路等嚴重衰落,街兩側的鋪面被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用于辦公、生產或作居民住房。其次,為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建國后先后在市區周圍開辟了11個工業區和4個工業地段。同時,為了解決就業等問題,還在舊市區相繼建設了一些街道工廠。文化大革命期間,原有的街道工業作坊逐漸升級建廠,即使是位于五大道的一些高級住宅也被街道工廠所占用,工業與居住混雜現象十分嚴重。當時只有城區西南部,由于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的存在,工廠較少,成為了相對獨立的科研文教區。再次,為了突顯出社會主義城市的政治中心地位,提出在勝利橋以東,解放橋以西規劃為城市的中心區。在這個中心區,規劃建設一個能容納10萬人集合的中心廣場;廣場正北面為市政府大樓,其左右兩側為天津市委和市總工會大樓;廣場東、西、南三面,布置辦公樓和文化藝術建筑物等。但后來隨著天津市政府和市委等機關相繼在泰安道和解放路之間設立,天津的行政中心也隨之轉移。而這片區域由于中心廣場以及周圍文化藝術建筑的建立,仍然作為了天津的城市中心區。最后,由于土地的無償使用和住房單位分配制度的實施,天津早期的那種居住空間分異特征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均質化的城市居住空間格局。此時,隨著三環十射道路系統的修建,天津城市同心圓式結構形態初步形成。在城市內部土地的利用上,從整體上表現出工業與居住混雜、老城區里高密度的破舊建筑與郊區低密度的新建建筑交融一起的格局。
(三) 改革開放初期天津城市結構演變(1977~1991年)
上述一系列特殊事件的發生直接改變了天津城市的空間結構。首先,隨著商業活動的發展,勸業場一帶作為全市商業功能區的地位已基本恢復。與此同時,天津市對解放北路金融街的規劃,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國內高級金融機構相繼在此建立,解放北路開始逐步恢復其早先的金融界功能。其次,除了中心廣場附近、泰安道和解放路之間以及市區西南部繼續保持城市中心區、行政區和文教區外、圍堤道和復康路南因建設有青少年兒童活動中心、大型圖書館和體育中心、水上公園等,進而發展為全市的文體休閑區。五大道地區因存有大量的世界各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從而規劃為天津的歷史文化區。雖然這期間土地有償使用和住房商品化改革已經開始,但由于這些改革還剛剛開始,加之當時天津市民收入差距并不明顯,因此,這期間天津居住空間仍表現為一種均質化的特征。與居住區不同的是,土地有償使用的試行推動了市內工廠的外遷,到1991年,天津二環之內土地利用主要以居住、商業、辦公、公共等用地為主,工業、居住區混雜的現象逐漸消失。到20世紀90年代初,天津同心圓式的城市空間結構得到進一步強化。此時,由于工業建設重點向濱海地區的轉移,天津城市空間形態也開始由市中心區的“單核心”結構向市中心區-塘沽區的“雙核心”結構轉變。
(四) 全面改革開房后天津城市的空間演變
首先,濱江路與和平路購物步行街的建立,進一步加強了城市商業中心在泉野區的地位。毗鄰這一地區的是南京路,兩側是該市一些最高端的寫字樓和酒店,形成了該市的商務辦公區。而解放北路,隨著中國建設銀行、匯豐、三菱等眾多國內外銀行的設立,已基本恢復為天津金融中心的地位。此時,北至解放路,南至南京路,西至多倫多路,東至小白房區,正逐步發展成為天津的中央商務區。其次,除了“五大道”地區、泰安道和解放路之間區域、圍堤道和復康路南部區域和城區西南部繼續保持城市的歷史文化區、行政區、文體休閑區和文化區外,早先以政治、集會功能為主的中心廣場地區,作為城市中心區的地位基本喪失,轉變為天津市民的娛樂休閑場所。在工業布局上,外環線以內工礦企業已所剩無幾,目前天津市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濱海新區和外環線周圍的開發區內。而且,自1996年以來,隨著沿海地區的建設,塘沽市作為城市核心區的地位不斷提高。
目前,天津市已基本形成了以行政、商業、科教為主導的中心城市和以金融、中介、物流為主導的塘沽區城市的“雙核心”結構。最后,伴隨著土地市場的完善和住房商品化的全面推行,天津中心城區的居住空間也呈現出一定的分異特征。首先,隨著舊城的改造,天津老城區、尤其是一環之內的區域,早先建設的簡陋房目前已基本上拆遷完畢,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高檔住宅。原居民隨著房屋的拆遷大部分都搬到一環之外的地區,目前居住在一環之內的居民主要以天津的中產階層人群為主。河西區的西部和南開區的南部地區,由于分布大量的公園、綠地和水體,一些高檔的住宅區,如時代奧城、天汐園、萬科水晶城等先后在這里建立,這片區域從而逐漸發展為天津富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剩下其余大部分地區則仍以天津普通市民居住區為主。
四、實證分析
近十年來,在大量投資的帶動下,天津商貿網絡體系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吸引游客的同時,市場銷售也得到了迅速增長。然而,集成型商貿網絡的設立對區域經濟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因此,本章通過多元回歸進行分析,驗證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進一步改善區域情況。
(一)假設分析
本文從GDP影響因素來說,探究直接利用外資等因素對區域經濟是否存在影響。基于這些分析,提出假設H1:
H1:直接利用外資額與區域經濟存在正面影響。
近十年,天津的區域經濟直線上升。縱其原因,還是因為外商投資產業上升,因此,我推測直接利用外資額上升時,區域經濟因直接利用外資額的提升而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2:
H2:零售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與區域經濟存在負面影響。
因天津海河河畔打造高能商貿網絡體系,對于零售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我推測當零售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上升時,區域經濟將會產生負面增長。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3:
H3:教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區域經濟存在負面影響。
(二)數據選取
目前,盡管天津區域經濟得到了發展,但實際數據難以獲取。本文在相關文獻的研究與數據的基礎上,從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額 (億元),K是固定資產投資額 (億元) ,L是教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三個方面來研究對天津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 數據收集
以上數據皆來自于《天津統計年鑒》[數據來源:《天津統計年鑒2017》與《中國統計年鑒2017》]和《中國統計年鑒》,為了確保計量模型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對采用數據進行篩選,有負數的情況先取絕對值,取對數之后在變為負數。
(四)回歸分析
1.模型設定。根據基礎數據(見表1),本文設定被解釋變量地區GDP為 Y,3 個解釋變量分別是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額 (X1),K是零售業固定資產投資額 (X2) ,L是教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X3)。設定線性回歸方程為:
2.參數估計。本文將基礎數據運用 Eviews 做回歸分析,實證結果(見表2):
根據表中的數據,模型的估計結果為:
3.模型檢驗。由表中數據可以得到R2=0.986,修正的R2即,這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很好。對模型進行F檢驗時發現(F=93.306,p=0.000),天津市區域經濟增長與外商投資額有一定的正面影響,而零售業與教育對區域經濟有著負面影響。因此,可以通過對投資額進行合理利用,從而增加天津區域經濟增長。
五、集成型商貿網絡的設立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計算機的快速發展,使得區域內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天津打造的海河河畔高能現代商貿網絡體系一旦開始實施,將會充分發揮天津傳統通商口岸優勢,形成三大市場集群,改變新的經營形式,為天津建設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和吸引力的華北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時尚消費資本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商貿網絡體系的設立促進教育的全面發展。對于區域之間的常住人口來說,商貿網絡體系的設立不僅使得區域內部的居住人口增長,在一定程度內促進人口的教育質量、醫療、文化與其他服務設施質量。將高素質、高能力運用到生活中、工作中、建設中,為區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水平,提升區域對外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優化,減輕交通壓力。
其次,商貿網絡體系的設立提升外商投資占比。對于一個區域來說,外商投資是顯示一個區域經濟的重要因素。與其他城市相比,天津市中心區總人口和平均人口密度均未超過正常值,發展速度不具有時空性(如果不考慮總體規劃要求),人口分布和發展趨勢基本符合正常規律。在此基礎上,在天津海河河畔打造集成商貿網絡體系,使得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兼備、種類齊全,有效提升區域內旅游資源的價值、開發條件、開發基礎等方面,并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的特色和內涵,使中心城區的人口空間分布與城市的形態、功能、資源環境等協調發展。以此促進外商投資興趣,提升區域內部價值。
最后,商貿網絡體系的設立促進零售業的轉型。對于現在的市場形勢,工業因勞動力等成本的增加,正面臨完全擠出中心城市的局面,眾多資源正向其余產業傾斜,產業之間的轉移與二退三的戰略需要進行重新審視。在天津,零售業正面臨著空置的局面,外圍專業市場面臨著外環內交通限制和高效土地開發擠壓帶來的搬遷壓力。而商貿網絡體系的建立使得天津具有發展現代零售業的優勢。因此,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導向,將商貿網絡與零售業進行結合,利用現代管理與電子信息技術,將零售業進行改造,提升其技術標準與服務標準,以此促進零售業的轉型發展。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
本文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集成性商貿網絡體系的設立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以天津市打造海河河畔高能現代商貿網絡體系為例”(項目編號:20191006801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