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韜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媒介。只有對教材進行深度的解讀,才能把準教材編寫意圖,落實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從而有效地實施教學,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如何有效解讀教材呢?筆者以人教版教材為例,談談對解讀教材的幾點思考。
一、通讀文本,感知教材
小學數學教材是依據數學本身的邏輯關系編排而成。教師可先進行全書通讀,整體感知教材的內容。從本冊教材的總體目標和單元目標,把準教材的重難點和關鍵點;從教材的總體結構和單元結構,把握知識間的溝通與聯系,進而實現對教材知識的體系化構建,為教學活動或后續教學做好鋪墊引申,以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
二、細讀文本,理解教材
1. 讀懂教材結構,厘清知識脈絡。
數學是一門嚴謹、邏輯性強的學科。知識之間有其生長點和延伸點。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教師要把數學知識置身于整個知識體系之中,注重局部知識與整體的關系,從多角度、多層次對教材進行分析和理解,厘清教材的結構脈絡,才能全面地落實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效。
如“分數的認識”的內容,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學段三上安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在第二學段五下又安排“分數的產生和意義”。從教法上看,三年級“分數的認識”主要以直觀感悟為主,感悟在實物模型、面積模型平均分之下產生的分數;五年級“分數的認識”則側重于從多角度揭示分數的來源,促進學生對分數意義本質的理解。在學法上,三年級的分數認識注重學生以形認數,通過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體會分數的具體含義;而五年級分數的認識,則注重學生以數想形,結合實例理解、歸納分數的意義,并重點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單位“1”的概念,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單元增加了“分數的簡單應用”內容,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個物體或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用分數表示,這為學生五年級進一步學習分數奠定了知識基礎。整個內容架構,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的整體性。
2. 讀懂例題意圖,把握教學重點。
例題是數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在解讀教材時,教師應充分關注教材中的例題在本節課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人教版四上“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例1,教材以生活中簡單的行程問題為素材,引出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算理和算法的探究。素材雖簡單,但其編寫意圖有二:第一,體會計算的現實需要;第二,為后續抽象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積累經驗。學生對于145×12的算法并不陌生,教師應根據例題的編寫意圖,把重心落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第二個因數中的“1”與“145”相乘結果表示什么?積的末位數字應與第一部分積中的哪一位對齊?進而歸納出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一般方法。在解讀例題時,教師還應考慮教法上的實施,可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遷移探究筆算的方法,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歷估算、筆算、用計算器驗算等多項計算技能的應用,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3. 讀懂主題圖和旁白,知曉教學用意。
小學數學教材都是借情境來呈現教學目標的,教材上的每幅圖都有其深刻的教學含義和目的,這就對教師研讀教材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把它們研讀透徹,才能明白其中真知。因此,讀懂主題圖,就是要研讀它的教學用意。
如五上“三角形面積”一節內容,在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教材通過兩句旁白的呈現,讓學生經歷了兩次的思維過程:第一次活動以小女孩手中的紅領巾引出“怎樣算出紅領巾的面積呢”,由于學生剛研究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所以自然而然就能想到“轉化”的方法,將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主題圖中的第二次活動就呈現了學生們用三角形進行“轉化”的操作過程。兩次活動之后,教材出示問題“觀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的三角形,你發現了什么”這個問題較之前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更抽象些,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已經具備一定的比較經驗,他們借助具體的圖形可以發現其中的等量關系,從而總結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4. 讀懂教材練習,挖掘教學資源。
教材中配套的練習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在解讀教材之余,也要對教材中的練習進行必要的解讀和分析。
如學生學完梯形面積之后,呈現人教版五上第98頁的練習8。有的教師是按照文本中所提示的公式,教學將堆積的圓木看成一個梯形,利用梯形的公式推導并解題。但筆者認為,本題這樣的解讀還不夠到位,還要進行深度思考,放大它的教學功能。事實上,這里梯形擺放的圓木堆,每層的根數組成一組等差數列。教學中,還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思想初步滲透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看似一道簡單的練習,通過有效解讀,就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挖掘教學資源,實現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文本對比,優化設計
縱觀現行多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筆者發現每個版本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編寫特色和教學側重點。因此,教師在解讀教材時,還可以將同一個教學內容進行多版本的對比,以實現教學內容最優化。
如在執教“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筆者曾對比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中相同的教學內容。在內容設置上,三個版本教材均設置在三年級,但人教版、蘇教版設置在三年級上冊,而北師大版設置在三年級下冊。在教學方法上,教材均關注從具體的分物過程切入,突出“平均分”,以半個為突破口,借助豐富的操作,建構表象,讓學生經歷分數的形成過程。不同的是,人教版以講授法形式,直接揭示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北師大版則更具開放性,通過畫圖理解“一半”的意思,進而認識分數二分之一;蘇教版則注重從數量關系上闡述,理解1個蛋糕平均分2份,每人得到半個,半個即分數二分之一。3個版本教材在認識分數之前都安排平均分和除法的內容,因此從分物引入并以為第一個研究載體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及認知心理的。但從半個到的產生過程是隱性的,是需要教師去挖掘引導的。因此,教師完全可以綜合使用不同教材的教法優勢,嘗試以分物引入,引發學生思考半個如何用圖形來表示,進而揭示其數學意義,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個分數是平均分分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