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龍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數學課程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水平和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質量。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作為閩南地區的數學教師,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閩南地區的特有資源,并將它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中。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了解、傳承閩南文化,感受閩南文化之美。那么,如何挖掘、利用閩南文化,并把它作為教學資源融入數學課堂教學中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融合閩南建筑文化
如果仔細觀察閩南地區的紅磚建筑,會發現有許多數學元素蘊含在里面:木雕、彩繪、石刻、透雕、泥塑、剪瓷雕等民間手工藝精品經常會用到平移、旋轉、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外圓內方,內圓外方的窗格中就涉及怎樣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在正方形里畫一個最大的圓的知識;紅色六邊形地磚的鋪設則涉及密鋪的知識,等等。
在教學“圖形與幾何”領域的知識時,筆者結合閩南古厝建筑的這些特點,事先布置學生實地參觀他們身邊的閩南古厝建筑,看看這些古厝建筑中具體用到了哪些他們所熟知的數學知識,并且讓他們用拍照、繪畫、文字描述等方式進行記錄。在課堂的學習、交流過程中,學生發現現在所要學習的有關平移、旋轉、軸對稱、密鋪等數學知識,很早以前先人們就用它們來設計和建造房屋了。
在初步了解數學知識在閩南古厝建筑中的應用之后,筆者再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在綜合與實踐課上分年級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設計、制作主題為閩南古厝建筑的作品,如繪畫、剪紙模型等。在設計與制作中,學生不但能進一步感受閩南古厝建筑之美,還能使所學的相關數學知識得到鞏固與應用。
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融合閩南傳統美食文化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閩南美食文化,同時也為了讓數學的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閩南地區的特色美食編入練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加深對各種閩南特色美食的認識。
如在教學數學活動課“搭配的學問”的內容,教材出示的題目是不同顏色小丑帽子與衣服的搭配。其實,小丑的形象離閩南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不便學生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因地制宜,把小丑帽子與衣服的搭配換成閩南地區特色美食的搭配。如題目可以這樣改:小明去泉州美食街購買閩南美食,一個攤位上有海蠣煎、潤餅菜、土筍凍、沙茶面、麻糍等美食。如果只能選兩樣,他最多有幾種搭配方法。
題目這樣一改動,數學活動課就融合了閩南地區的生活元素,貼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可是剛開始的時候,學生的搭配顯得有點凌亂。于是,筆者就利用相應的美食圖片引導他們進行有序思考,使搭配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數學來源于生活,反過來應用于生活。由于閩南美食文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它融入數學課堂,也更易于促進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所以,作為一個閩南地區的數學教師,不應被固有的教材內容束縛住手腳,而應積極主動地把閩南地區特有的美食文化融入數學課堂,做到靈活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傳承閩南地區特有的美食文化。
三、把閩南地區傳統活動中的數學元素融入教學
閩南地區有許多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活動,比如“拔拔燈”“攻炮城”等,這些傳統活動是閩南文化的瑰寶。而對于閩南地區傳統活動的傳承是弘揚閩南文化相當重要的一環。作為數學教師,如何在數學課堂上融合閩南地區的傳統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閩南地區的傳統活動,在傳承閩南文化的同時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呢?在筆者看來,教師不妨將一些閩南地區的傳統活動稍加改動,使它適合進入數學課堂。
如“攻炮城”是流傳于閩南及臺灣地區的傳統民間游戲。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這段時間,閩南地區的各個鄉村就會用竹子扎成約兩層樓高的圓形骨架“炮城”(比臉盆稍大),周圍環繞一串長長鞭炮,充當城垣。游戲開始時,設守城衛士1人或2人,攻城炮手人數不限,攻城開始時,炮手們將各自事先準備好的鞭炮點燃扔向炮城,誰幸運地將自己拋擲的鞭炮觸發了城垣上的炮蕊,就為勝者。
在教學“小數的豎式乘法”內容時,筆者將一個“炮城”模樣的紙箱(紙箱四面各挖一個小洞)擺在講臺。讓各小組學生命制一些有關小數乘法的題目,接著小組之間互相做對方出的題,然后把答案與姓名寫在紙上,想辦法把紙條丟進“炮城”里。下課時,筆者統計紙條,分出勝負進行獎勵。那一節原本枯燥的計算課因為融入了閩南地區的傳統活動而變得有趣,學生學習的效率也高。其實,只要教師肯動點小心思,就能把一些閩南地區的傳統活動恰如其分地融入數學課堂中。這樣,不但讓課堂變得更豐富多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高。
四、把閩南童謠融入數學課堂
閩南童謠思想健康,內容豐富,而且節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可以精選一些和數學有關的閩南童謠讓學生進行傳唱。學生在傳唱的時候,不但能感受到閩南童謠的韻律美,還能借此熟練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比如下面這兩首膾炙人口的閩南童謠。
(1)初一場,初二場,初三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壅肥,初六隔閨,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返來拜,十三食飲糜配芥菜,十四搭燈棚,十五上元。
(2)一鼠賊仔名,二牛犁田兄,三虎爬山崎,四兔游東京,五龍皇帝命,六蛇互人驚,七馬跑兵營,八羊食草嶺,九猴爬樹頭,十雞啼三聲,十一狗顧門兄,十二豬是肥年命。
學生對于數的學習,首先從數數開始。上面這兩首兒歌把數數用閩南語編成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可以把它們融合進拍手歌里。學生可邊拍手邊有節奏地念著童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會這些數的數法。同時,教師借助這些閩南童謠的傳唱,使閩南文化得到傳承。
總之,作為閩南人,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閩南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而作為數學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中融合進閩南文化,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閩南文化之美,在傳承閩南文化的同時,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