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青
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會計行業和人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傳統的會計核算已經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但很多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仍然沒用一些陳舊的模式,導致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現象。本文在分析“互聯網+”時代對會計人才新要求的基礎上,對當前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以促進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創新型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人才;人才培養
互聯網技術以及大數據運用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融入到社會經濟各領域,并引起了思維、模式、商業及管理等方面的重大變革。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必須盡快適應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通過應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出能迅速轉變思維,幫助企業應對技術挑戰的會計專門人才。
一、“互聯網+”對會計人才的新要求
(一)熟練運用現代化信息化技術。伴隨企業規模的擴大以及業務經營范圍不斷拓展,企業內部的財務信息數據量也在快速提升。面對海量的財務數據、業務信息數據,應用傳統的會計工作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未來的發展。隨著當前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庫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也被應用到企業的財務工作中。會計人員要熟練的掌握和運用相關技術,并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以適應現代企業財務工作的需要。
(二)會計職能的轉型。企業通過引入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構建先進的財務管理系統,減少大量的基礎性煩瑣會計工作,并實現對企業業務數據和經營過程進行分析、預測、風險評估等,以構建風險管控體系和財務戰略規劃。在這一背景下,企業的會計工作逐漸的由會計核算工作轉向財務分析、預測、決策等等,因而會計人員應該加強管理會計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當前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人才培養方向不明確。目前,許多高校在開設會計專業的同時,設計的培養目標仍以基礎核算人才為主,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不一致,忽視了對公司財務預測、決策等高端崗位人才的培養。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財務機器人便可代替一些會計人員從事出納、會計核算等基本崗位,它們憑借著高效精準的處理速度逐漸地代替了傳統的會計崗位。高校如果不對會計人才培養方向進行改革,將很難適應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會計人才教學培養過程中傳統教學模式仍是主導。大數據、互聯網的新時代,知識傳播更新飛速進行,由此會計學習變得非常便利,人們可以通過網課、百度文庫等手段隨時隨地學習。但是,有些高校的會計本科教育沒有跟上時代節奏,還停留在傳統市場需求為主導上。教學中把實體企業的賬務作為模型,還是停留在實體課堂授課模式,并未結合“互聯網+”多元的大數據的優勢進行會計人才的培養;教學中傳統的理論授課形式占據課堂中心,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接受知識仍處于被動。教學內容還是停留在以教材為主要標準,圍繞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講解,專業化程度較高,要求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偏多。在理論教學進行的基礎上雖同步采用了會計軟件開展實踐教學,但是軟件選擇和更新比較單一和滯后;教學中更多的實踐還是圍繞會計分項核算程序開展,因課時場地所限會計循環的全過程操作較少。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滯后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差異性、積極性、交流性、創新性均存在不足,滯后于“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全新需求。
(三)會計課程體系的創新性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會計本科教學課程體系構架仍存在不足,雖然許多高校采用了多樣化的課堂形式,如慕課、網絡會計課程、微課等不同方式,但也只是某一門或者幾門專業課的試點,這種課程建設并不全面,所起的教學實質改變作用有限。傳統教學模式的定式導致考核學生的標準仍以期中、末書面考試結合平時實體課堂表現為主,雖然有的學校積極推進網絡課堂直播錄播、在線測試與在線考核、專業交互討論等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但課堂講授為主師生互動交流應用時間較少。其次,高校任何一項優良的教學資源建設都需要借助計算機信息技術,同時需要學校和老師耗費大量物力、精力、時間成本。而對會計課程而言,日后會計內容還需要及時更新調整,因此,高校投入和維護更新的成本非常大,導致高校推行使用滯后。
(四)高校會計教師對“互聯網+”的準備有待提升。新時代會計教育教學對高校及其教師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要適應社會發展,教師應將會計專業知識在“互聯網+”時代的改變融入會計本科教育中。現階段“互聯網+”時代下會計工作發生重心轉變,由核算轉向管控,采用云計算處理財務信息,大數據會計、在線財務決策已然實現,云報銷、云存貨管理等核算處理均已成為現實。但是,大多數教師仍以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教育理念進行教學,仍沿用傳統的財經教材,對會計領域理論拓展不足,并沒有做到與“互聯網+”發展相適應的轉型。
三、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改革的措施
(一)定位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會計人才。在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基礎會計崗位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用人的要求,高素質復合型會計人才越來越受到我國中小型企業的重視。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結合用人單位的具體要求以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要讓學生明確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一些簡單重復的會計核算工作,必然會被財務機器人所取代,只有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掌握公司的經營決策,具備終身學習的觀念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二)完善課程體系的建設。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在具備會計核算、編制財務報表等一系列基本工作的基礎上,應當培養戰略決策、前景分析、財務預測、風險控制等非核算能力。高校可以將一些重復性較強的課程合并,不適應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傳統落后的課程刪除,增加一些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與公司管理決策有關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管理決策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此外,還應當增加一些信息化方面的課程,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使其掌握軟件操作和程序設計等一系列技術,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搭建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學平臺。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高校提供了多元智能化的教學平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發展帶來的新型教學工具,吸收會計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培養“會計+互聯網”雙專業復合型人才,提高會計人才的職業素養與軟件操作能力。通過借鑒企業經營模式、業務處理等方面的轉型升級,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經營決策的能力。此外,通過搭建企業運營模擬在線平臺,讓學生進行公司戰略決策、財務分析與風險評估等,培養學生利用智能化處理日常專業技術的能力。
(四)改善會計教學手段。高校應加強教育改革的落實工作,改善會計教學手段,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培養。會計教學手段應緊跟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對教學方式進行適當創新,將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互聯網加實踐教學式的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模擬企業的運營方式,使其更深入地掌握本專業學習的內涵。根據課程規劃為學生留出適當的實習時間,鼓勵他們到事務所及企業進行實習,為將來從事會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基金項目:湖北經濟學院教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