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慧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護理干預在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方面的影響。方法:從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心肺復蘇患者中選擇100例患者進行臨床調查。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基礎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則實施急診護理干預模式。對兩種不同的護理模式對患者康復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康復效果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相關指標組間對比具有顯著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心肺復蘇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干預,可以進一步提升護理效果,降低發生不良反應等概率,有助于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該方法值得在臨床進行深度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肺復蘇;急診護理干預;康復;效果;對比;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在臨床上心肺復蘇是一項重要的搶救模式,主要是對心臟驟停的患者實施的治療。心肺復蘇成效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果治療不當那么不僅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致殘,甚至還威脅生命健康。所以臨床對心肺復蘇技術研究備受關注,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也在積極探索針對性的護理模式,從而不斷提升治療成效。對于心肺復蘇后的患者,護理也非常關鍵,本人所在院實施急診護理干預模式,大大提高了患者康復效果。為了進一步驗證急診護理干預在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方面的積極影響,本人進行了臨床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分析
1.1 臨床基礎資料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心肺復蘇患者中選擇100例患者進行臨床調查。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患者共有50例,年齡最小的36歲,最大的71歲,平均年齡為(51.64±2.86)歲;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7例、23例。觀察組患者同樣是50例,年齡從35歲至77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4.21±2.01)歲;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6例、24例。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均屬于心肺復蘇后的患者,并且在臨床基礎資料方面進行比較,不具有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實施比較研究。
1.2 護理模式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個醫療小組進行治療和護理。基礎護理內容包括心肺復蘇后病情的監測、藥物指導護理以及生命體征監測等。對照組按照上述的基礎護理內容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則實施急診護理干預,主要的護理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針對重癥患者實施專門的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監測情況隨時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并安排專人負責,按醫囑要求進行藥物指導干預,并給予對癥即使護理。
二是實施腦補復蘇護理與脫水降顱壓護理。前者主要是通過對患者頭部佩戴冰帽,在頸部、腋窩以及腹股溝配置冰袋并對室溫進行干預調節,從而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最大限度減少腦水腫發病率。后者主要是為了防止患者發生腦水腫或者腦水腫發生后避免發生其他并發癥實施脫水降顱壓護理干預。
三是開展氣道護理干預以及高壓氧、鎮靜止痙、體液平衡綜合護理。針對患者出現呼吸不暢等情形增加呼吸機給氧干預通氣治療。對患者實施吸痰護理,并密切檢測患者血氣相關指標,確保肺部最大限度不發生感染等。為進一步改善腦細胞代謝,對患者增加高壓氧治療和鎮靜止痙護理。同時對患者的血液生化以及尿量等指標密切監控,必要時給予體液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護理干預。
此外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積極開展原發病的治療,并做好基礎營養護理指導和衛生環境護理,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避免發生院內感染。
1.3 觀察檢測指標
對心肺復蘇后的患者康復情況進行監測。主要對護理前后相關的動脈壓以及心率水平等指標進行監測。如果患者護理后各項指標監測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消失,精神狀態好,視為顯效。如果患者護理后各項指標監測較護理前有一定的好轉,臨床的癥狀較輕,逐漸好轉,視為有效。如果患者治療后和護理前沒有任何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統計分析以顯效和有效的例數來進行百分比測算。
另外對患者發生抽搐、記憶減退、反應遲鈍等臨床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和記錄,做好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對相關的數據進行匯總檢驗和統計,并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衡量標準。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心肺復蘇后患者護理前后康復效果分析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心肺復蘇后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動脈壓、心率等指標進行檢測,同時考慮治療顯效、有效和無效等情況,結果如下圖所示:
對患者臨床康復情況進行分析,護理前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在動脈壓、心率等指標方面檢測沒有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護理總有效率進行計算分析,對照組和觀察組指標分別為70%、96%,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分析
對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心肺復蘇后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其中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的例數為10例,觀察組為2例,發生率分別為20%、4%,組間對比差異明顯,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上心肺復蘇作為一種重要的搶救措施,主要是對心臟驟停患者實施的治療干預。心肺復蘇患者復蘇后的護理也非常重要。通過對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干預,從各方面進行綜合性護理,開展生命體征、病癥的密切監測,加強腦部復蘇護理、氣道護理以及心理疏導、環境衛生護理等,大大降低了患者發生不良并發癥的概率,同時也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效果。通過調研發現,急診護理干預護理效果好,該方法建議在臨床進行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曹霞;劉春紅.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08)
李喆.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11)
權秋香;陳錦秀;張義花.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8(03)
黃美娟;陳智萍.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