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芳



【摘 要】目的:分析使用兩種方法對患者行動靜脈內瘺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選取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人民醫院2016年9月—2019年9月間收治的130例患者為樣本。分層隨機分組法分為2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組例數65例。研究組行鈍針扣眼法,對照組行銳針繩梯法。比較研究2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與AVF并發癥發生率。結果: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穿刺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AVF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行鈍針扣眼法的研究組治療效果明顯更好,患者承受的痛苦更小,同時也更加安全可靠,建議應用。
【關鍵詞】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穿刺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常見有效方案就是血液透析(HD),構建良好通路是成功實施血液透析的要點。動靜脈內瘺(AVF)是選擇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的最佳選擇。血液透析AVF穿刺目前包括區域穿刺、繩梯穿刺與扣眼穿刺三種方法。現如今,由于區域穿刺十分容易造成患者并發內瘺血管瘤以及導致血管狹窄,現已不再使用。銳針繩梯是十分常用的穿刺法,透析治療過程中通過改變穿刺位置實施治療,由于我國患者存在體型結構特點,動靜脈血管較短,因此在我國臨床應用受限[1]。純針扣眼穿刺需要護士應用銳針在患者機體某一位置,采用一個角度多次穿刺,直至形成穿刺通路,之后再使用鈍針穿刺。本研究選取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人民醫院2016年9月—2019年9月間收治的130例患者為樣本對選擇繩梯穿刺的效果與選擇扣眼穿刺的效果進行對照分析,研究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人民醫院2016年9月—2019年9月間收治的130例患者為樣本。130例患者經由分層隨機分組法分為2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組例數65例。研究組男39例,女26例;年齡27-68(49.54±8.32)歲;疾病類型:慢性腎炎23例,高血壓腎病16例,梗阻性腎病8例,糖尿病腎病18例。對照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28-68(49.74±8.62)歲;疾病類型:慢性腎炎24例,高血壓腎病14例,梗阻性腎病8例,糖尿病腎病19例。2組性別組成、年齡分布、疾病類型等相關數據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經會診與患者及其家屬認可選擇使用血液透析治療;②血管通路是AVF,血管長度大于10cm;③每周需行3次血透;④AVF流量每分鐘大于500mL;⑤參與本研究期間未參與其他研究。
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不足;②精神疾病者;③急診血透者;④AVF存在動脈瘤;⑤行腎移植者;⑥行腹膜透析治療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銳針繩梯法。護士遵循繩梯穿刺步驟施針,每次施針點與前次相距0.5-1.0cm。結束后,用適當力度按壓穿刺點,力度以不出血為限且存在血管兩端搏動/震顫為最佳,按壓20-30min。
研究組:行鈍針扣眼法。具體步驟如下:①初次穿刺使用銳針,保持20-25°角進針,針進入血管之后降低角度,再用相同的角度、深度使用銳針穿刺7-14次。②護士評估隧道形成換用鈍針,常規消毒清理血痂,再次消毒,從扣眼處保持25°角進針,緩慢進入血管,此時若評估穿刺較為困難,則用銳針穿刺3次后再使用鈍針,結束后,按壓5-10min。
1.3 觀察指標
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AVF并發癥發生率。
1.4 療效判定
每次穿刺時記錄非一次成功穿刺數目,最終匯總比較,一次成功率越低效果越好。采用NRS量表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并統計各階段次數,無痛0分,1-3分疼痛度較輕,4-6分疼痛度較重,7-10分劇烈疼痛。統計無痛與輕度疼痛例數,占比越高效果越好。統計與分析治療期間出現并發癥的患者例數,包括內瘺阻塞、血管硬化與假性動脈瘤,總發生率越低效果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使用SPSS22.0計算,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度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X2檢驗組間差異,如若有統計學意義則P<0.05。
2 結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
研究組共計穿刺1798次,一次成功率98.11%;對照組共計穿刺1794次,一次成功率93.98%;經檢驗確定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穿刺疼痛程度
研究組無痛與輕度疼痛1533例,占比85.26%;對照組無痛與輕度疼痛1143例,占比63.71%;經檢驗確定研究組穿刺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AVF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內瘺阻塞1例(1.54%),血管硬化2例(3.08%),假性動脈瘤1例(1.54%),總發生4例(6.15%);對照組內瘺阻塞3例(4.62%),血管硬化4例(6.15%),假性動脈瘤6例(9.23%),總發生13例(20.00%)。經檢驗確定研究組AVF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構建血管通路是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第一環節,血管通路構建效果對患者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臨床多會應用動靜脈內瘺方法,但是年齡偏大的患者常常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加之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臨床越來越需要安全可靠的穿刺方法[2]。本文對照分析了目前銳針、鈍針穿刺法,本研究結果為: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穿刺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AVF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示在目前較為先進的穿刺法中,于我國患者而言,選擇鈍針扣眼法更安全,因此,建議應用。
參考文獻
邊梅芳,張三紅,鐘黎娟,等.分析兩種不同穿刺法對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臨床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9,25(27):57-60.
羅海蕓.兩種穿刺方法在維持性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病人血管穿刺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8,16(31):392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