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育超
每當角色游戲結束時候,如何開場、如何分享、如何回應,提升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要在這短短的10分鐘內解決,如何快速清晰地開展一次有效的游戲分享,這便是我研究的重點,隨著一次次教研的深入,一次次實戰的累積,我形成了一套初步的分享的感悟和策略。
觀察作為前提,那么分享的時候就有據可說有理可循。分享的內容分為四大板塊,幼兒快樂的事,麻煩事,解決的方法,創造的材料。那么相對于小中班的小朋友會傾向于多聊聊快樂的事情,用歡快愉悅的氣氛帶動大家積極動腦筋,踴躍地分享自己的事情。大班的幼兒在分享時候也側重于后三種,在剛進入大班的時候我會這樣做開場白:“誰想來說說今天你遇到的事兒,可以是快樂的事兒,也可以是遇到的困難,”引導幼兒多分享游戲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大家一起想解決辦法,在游戲分享中,我也會不斷提醒幼兒做的是大人的事情,大人可不會有問題找老師解決,都是和朋友一起動腦筋商量一起解決問題。在游戲分享時候一般我會套用用三個策略:
一、選取價值點,推進游戲情節的發展
價值點可以是預設的,延續的,或者現場捕捉的。案例:我預設了今天分享的價值點——推進游戲前的商量分工。在游戲結束后,今天生意爆棚的照相館工作人員急著要分享賺錢的喜悅,我說:“我知道你們今天生意興隆,你們一定用了什么好辦法,先別急,我們先看看今天生意最冷清的是哪個店鋪”,小舞臺的老板露露說:“我們今天只賺了1塊錢,還要3個人分?!蔽艺f:“這樣吧,你們先給我們介紹下你們今天怎么分工的”當老板露露在介紹成成是主持人時候,成成忙說:“我不是主持人,我是工作人員,幫你們撒花的,涵涵才是主持人,”這回涵涵急忙說:“我不是主持人,我是舞蹈演員,你才是主持人?!彼麄円粊硪蝗ヒ矝]弄明白主持人究竟是誰,“哎呦,看來你們自己都沒搞清楚自己的分工和工作內容,游戲前有沒有商量好呀?”涵涵低著頭說“沒有,忙著開始表演節目了”,“我們以后會先商量好的誰是誰,做什么事情”老板露露忙著補充,送走了小舞臺的工作人員,接著我邀請了今天生意興隆的小超市工作人員上前一一介紹,并請他們現場商量分工,這時候我的任務就是在她們分享時候和大家一起梳理,先請小朋友說說聽了她們的商量分工你們覺得好在哪里,然后一條一條總結提升,下次的角色游戲我就延續這個價值點,看看是不是大家會把好的經驗用到自己身上。
二、引發碰撞,提升交流互動的實效
案例:當本班在游戲材料上投入很多紙盒后,小影在游戲分享時候介紹了按摩店盒子的用法,專門給客人寄存錢的盒子,有位聽眾表示有疑問,小何說:“那錢放在一起搞混了,我怎么知道我是多少錢?”我說:“我不知道,問老板”,小影接著說:“可以先登記”,“但是我不知道怎么登記”,“就是在紙上寫好你有多少錢”,“但是我不會寫名字,”“可以寫學號啊”,“可是大一大二班也有學號的呀,不就搞不清楚了嘛”,“可以在學號前面做標記”,“什么標記,難得我不會畫”,“圓形代表大一班,三角形代表大二班,五角星代表大三班”,“那我忘記了怎么辦呢?”“我會到時候放一張標記的紙,你看著畫”,到此,正常辯論賽我沒有插過話,全憑她們一問一答地交流答疑,非常精彩,其他聽眾也是津津有味,最后我看這位聽眾坐回位置,我問他:“老板的回答你滿意嗎?幫你解決困難了嗎?”聽眾說:“滿意,都解決了“,我問所有人:”剛才這位客人的疑問老板是用什么方法解決的?“這個問題幫助小朋友回憶場景,當幼兒在回答的時候,我順便梳理提升解決的辦法和好處,存錢時候先登記,在學號前加個標記就能區分到哪個班級,簡單又方便,還能節省時間做其他事情,最后我請大家想一想,那么好的辦法做標記你如果用在自己店里可以怎么用,小朋友暢所欲言,這個價值點就真正的來自于孩子,最終回歸給孩子。
三、回應話題點,激發幼兒的積極思維
首先結合大班的特色走班式分享法來介紹。當有其他班級幼兒來分享的時候,分享完了該怎么回應,怎樣把別人的經驗推向幼兒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地方,比如當大二班的小朋友來介紹酒店價目表的時候,我先請小朋友說說你覺得他們用的這個辦法好不好,好在哪里,該如何使用到自己的店里,這三點是需要我當場解決的,而不是走馬觀花式地聽而已。案例:當游戲分享時候客人都說到最不喜歡照相館,我先請老板上來問問他生意怎么樣,果然冷清,那么聽聽客人的意見為什么不喜歡來照相館,客人說了三個理由:一是拿不到照片,二是東西太少了,三是太貴了。我先請老板自己解決第一個難題,老板說畫一張畫當做照片送給客人,那么第二個難題的時候老板也被難住了,我請大家一起幫忙動動腦筋,怎么才能讓照相館變成你們喜歡的樣子,請大家回憶去拍照的時候照相館里有些什么?幼兒說,有床,有彩燈,有化妝師等等。那我們不可能去真的買這些東西回來那怎么辦?清清說:“用東西代替!“”怎么代替?”“用跳繩的時候上面粘彩色毛球代替彩燈”,“用雙面膠代替照相機鏡頭”,“用盒子拼起來上面鋪條毯子代替床”等等,“想了那么多的辦法一定會讓照相館煥然一新,原來代替是個又快又聰明的辦法,除了剛才說的這些可以代替,你們在游戲中還能怎么代替?”,當小朋友的思維被打開時候,他們會充分地想象,說道“膠水可以代替油條”,“雙面膠可以代替甜甜圈”,“棍子可以帶提成架子”等等。當幼兒說了那么多可以代替的東西,在下一次的游戲觀重點完全可以再一次落在代替上,觀察幼兒是否在游戲中真的以物代物了,繼續請他們分享。這樣代替這個價值點就會在幼兒身上引起共鳴,轉化成他們自己的經驗。
經過實踐和反思,讓我深深體會到:在角色游戲中,除了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以外,游戲后的交流講評也是推進、培養幼兒的自主性的重要途徑。在講評中,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對游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梳理,與幼兒一起總結出游戲經驗和有價值的游戲點,在下一次游戲中提升幼兒的經驗。在師生分享中促進幼兒游戲的發展與幼兒身心的發展,實現自主性游戲對幼兒的多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