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 要】目的:對一氧化碳中毒急診搶救中納洛酮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本次實驗時間為2018年1月-2020年1月,實驗對象為本院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實驗人數共計54人。醫護人員根據患者住院時間將其分為甲組及乙組,兩組患者人數保持一致。醫護人員在實驗過程中應通過常規治療手段對甲組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常規治療聯合納洛酮對乙組患者進行治療,記錄和分析患者蘇醒時間、后遺癥出現情況及死亡情況。結果:在蘇醒時間方面,甲組患者長于乙組患者,蘇醒時間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在后遺癥出現方面,乙組患者少于甲組患者,后遺癥出現幾率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在死亡情況方面,乙組死亡人數較少,死亡人數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一氧化碳中毒急診搶救中納洛酮有著較好的效果,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患者蘇醒時間、降低后遺癥的出現幾率,減少患者死亡人數,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一氧化碳中毒;納洛酮;常規治療;急診搶救
【中圖分類號】R595.1【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040-01
前言:一氧化碳中毒在臨床上出現幾率較高,對患者的健康有著較大的威脅,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措施不當可能會導致患者的死亡。現階段,常規治療手段在一氧化碳中毒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后遺癥出現幾率較高,治療效果整體偏差。這種情況下,對一氧化碳中毒急診搶救中納洛酮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次實驗共計選擇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4例進行研究,醫護人員分別通過常規治療手段及常規治療聯合納洛酮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時間為2018年1月-2020年1月,實驗對象為本院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實驗人數共計54人。醫護人員根據患者住院時間將其分為甲組及乙組,兩組患者人數保持一致。甲組所選2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數共有16例,較女性患者人數多5例,患者年齡最小為14歲,年齡最大為71歲,平均年齡為(46.7±10.4)歲,乙組所選2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數為15例,較女性患者人數多3例,患者年齡最小為13歲,年齡最大為73歲,均值為(46.8±10.7)歲,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及年齡方面差異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數據并沒有表現出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均確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親屬對本次實驗完全了解;患者親屬自愿同意患者參與本次實驗。排除標準:患者患有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疾病[1]。
1.2方法
醫護人員在實驗過程中應通過常規治療手段對甲組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常規治療聯合納洛酮對乙組患者進行治療。醫護人員在對甲組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規范,并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將高濃度氧氣的輸入量控制在8升/分鐘。而且醫護人員應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向患者體內注入地塞米松,以此降低一氧化碳中毒對患者腦部的影響。醫護人員還應注意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充分考慮到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應對,以此幫助患者的生命安全。醫護人員在對乙組患者進行治療時應采取與甲組患者一致的常規治療手段,而且醫護人員應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向患者體內注入納洛酮,葡萄糖溶液劑量及濃度分別為100毫升及5%,將納洛酮注入劑量控制在0.9毫克[2]。
1.3判斷標準
記錄和分析患者蘇醒時間、后遺癥出現情況及死亡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在SPSS22.0統計學軟件下,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為(x±s)及(n),檢驗分別通過t及x2,P<0.05意味著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3]。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蘇醒時間
在蘇醒時間方面,甲組患者長于乙組患者,甲組患者蘇醒時間為(3.14±0.92)小時,乙組患者蘇醒時間為(1.16±0.45)小時,蘇醒時間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后遺癥出現情況及死亡情況
在后遺癥出現方面,乙組患者少于甲組患者,后遺癥出現幾率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在死亡情況方面,乙組死亡人數較少,死亡人數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內容見表1。
3 討論
一氧化碳在進入人體后會直接作用于血紅蛋白,影響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進而造成人體缺氧,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的死亡。常規治療手段多是通過向患者體內注入氧氣來對患者進行治療,但是重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重癥患者死亡幾率較高。本次實驗共計選擇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4例進行研究,意在對一氧化碳中毒急診搶救中納洛酮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分析[4]。醫護人員在實驗過程中應通過常規治療手段對甲組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常規治療聯合納洛酮對乙組患者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在蘇醒時間方面,甲組患者長于乙組患者,甲組患者蘇醒時間為(3.14±0.92)小時,乙組患者蘇醒時間為(1.16±0.45)小時,蘇醒時間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在后遺癥出現方面,乙組患者少于甲組患者,甲乙兩組患者后遺癥出現幾率分別為25.93%及3.70%,后遺癥出現幾率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在死亡情況方面,乙組死亡人數較少,甲乙兩組患者死亡人數分別為4人及0人,死亡人數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數據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實驗表明,納洛酮在縮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蘇醒時間、降低后遺癥的出現幾率及減少患者死亡人數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醫護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應加以注意。
參考文獻
[1] 李貝. 納洛酮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治療效果分析[J]. 黑龍江醫藥,2019,32(01):133-135.
[2] 王心怡. 納洛酮聯合高壓氧治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效果評價[J]. 中國處方藥,2019,17(09):90-91.
[3] 曾志祥. 一氧化碳中毒急診搶救中納絡酮的應用效果研究[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5):28-29.
[4] 鄭獻敏,梁建華,黃麗華,郭福,徐連登,彭俊杰,朱藝成. 參麥注射液聯合納洛酮治療一氧化碳中毒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急癥,2014,23(11):2089-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