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萌
【摘 要】目的:總結重癥監護室患者氣管切開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措施。方法:檢索近五年有關氣管切開的文章,總結用于預防及處理重癥監護室患者氣管切開后的并發癥的措施。結果:重癥監護病房患者氣管切開后可出現呼吸道感染、術后出血、氣管套管堵塞等多種并發癥,護理重點是預防感染、氣管套管維護、病房環境維護等。結論:通過提高病房環境質量,術前心理護理,氣道濕化及套管護理、體位護理等護理措施能有效預防心跳及呼吸驟停、氣管食管漏、術后出血等嚴重并發癥,提高救治成功率,幫助患者早日出院。
【關鍵詞】并發癥;氣管切開;重癥監護室;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9?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96-01
氣管切開術作為急救及呼吸道梗阻治療的重要措施,能迅速建立氣道,增加通氣量。因其是有創人工氣道建立措施,呼吸道改路后,空氣不再通過鼻腔,而是直接通向下呼吸道,因此未過濾和濕化,導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燥、粘稠、結痂,排痰困難可使呼吸道阻塞加重,引發肺部感染,此外還可發生氣管壁潰瘍或穿孔、感染、皮下氣腫、脫管、氣管食管瘺、導管堵塞等嚴重并發癥,影響療效。因此危重患者氣管切開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措施一向是護理人員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檢索了近五年有關重癥監護室患者氣管切開術的相關文獻,總結了氣管切開患者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措施,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依據。
1 氣管切開術后常規護理
1.1體位選擇
患者氣管切開后體位選擇非常重要,應取半臥或平臥位,用小枕頭墊于頸下,使頸部伸展,抬頭角度以(15~30)度最佳,可保持呼吸通暢,緩解氣管下端壓迫和氣管內壁損傷,同時避免食物反流誤吸引發肺炎[1]。翻身時使患者頭頸軀體處于同一軸線,可有效避免對通氣效果的影響。
1.2氣道濕化
氣管切開后,呼入的空氣未經過鼻腔過濾和濕化,氣道自身濕化功能也明顯下降,管腔內分泌物粘度提高,阻塞管腔,造成呼吸困難的同時增加了細菌入侵風險。氣道濕化預防呼吸道感染的關鍵。目前臨床多使用超聲霧化療法緩解呼吸道粘膜炎及水腫,氣霧隨著吸氣直接到達終末支氣管及肺泡,稀釋痰液以順利排痰。可使用地塞米松(5mg)、慶大霉素(16萬U、α糜蛋白酶(4000U)及生理鹽水(100ml)進行氣管滴注,每3h滴注一次,每次滴注(2~5)ml[2]。滴注時要沿氣管壁緩慢滴入以免嗆咳。可交替使用上述兩種方法,使用次數根據痰液粘度及病情增減。
2 氣管切開術后各種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2.1感染預防及護理
氣管切口護理時要勤換切口敷料,護理前嚴格洗手,執行無菌操作,發現異常立即做細菌培養。口腔護理,部分患者會使用一種以上抗生素,因此需要測試患者口腔pH值以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液,當pH值為提示為中性時可使用生理鹽水或(1~3)%的過氧化氫,pH值偏低則使用碳酸氫鈉(2%)擦洗口腔,當pH值偏高時可使用濃度為(2~3)%的硼酸液護理口腔。嚴格病房空氣消毒、地面消毒,切斷傳播途徑,工作人員嚴格洗手,家屬探訪必須穿戴一次性無菌口罩及罩衣,避免過多人員進出病房。氣管切開后,危重癥患者處于高代謝狀態,營養供應不足會降低患者身體抗感染力,因為要建立營養支持,及時補充營養,根據病情選擇場內外營養或管飼、鼻飼。合理用藥,患者有咳不出痰及頑固性咳嗽時每日使用鹽酸氨溴索治療,6每次60mg;有哮喘跡象且痰液呈水樣則適應鹽酸利多卡因、抗膽堿藥物行氣管滴注,減少唾液分泌;誤吸引起的持續發作性哮喘可使用鎮靜劑,鎮靜后進行胃腸減壓、擴張劑、吸痰等治療;痰液咳出較多且體溫正常可考慮轉移至單間病房,停止使用抗生素[3]。
2.2氣管套管堵塞預防及護理
氣管切開后每4 h對內套管進行清潔,以免黏附于管壁的分泌物過多阻塞套管。內套管脫離時間每次不應超過0.5h;戴內套管前要吸凈氣道內的痰液,隨時擦凈管口噴出的分泌物,戴好內套管后,留意是否已經將活門關好,避免脫出。
2.3出血預防及護理
切口處有少量出血是正常情況,通常在手術后24h后明顯減少。出血時可使用凡士林紗條進行壓迫止血,或進行填壓止血。可使用局部腎上腺素噴灑進行止血,手術位置較低時,要將甲狀腺損傷排除;若氣道內間斷的冒出鮮血,應警惕是否發生動脈破損,及時告知醫師并行氣管插管,使用氣囊充氣壓迫法止血,給予止血藥。術后出血量超過70ml者應進行縫合結扎止血[4]。有部分研究者以經皮氣管切開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在圍手術期進行護理干預,結果發現術中出血量少,出血一般在旋人擴張器使用時自動停止,術后僅部分患者出現切口少量滲血,在未采取特殊處理的情況下自動停止。此外,良好的痰技巧有利于預防并發癥。研究者在氣管切開患者護理研究中指出:痰粘附的位置較高時,應由上至下吸,到達氣管末端時將負壓關閉;痰位置較低則由下至上吸,吸痰管插人導管末端后將負壓打開并使用配合體位引流排痰,以免因吸痰不當引起氣道出血。
3 小結
顱腦外傷、高血壓腦出血等危重患者在搶救時可出現昏迷,呼吸困難,需要及時人工建立氣道,氣管切開作為有創療法,雖然效果得到臨床認可,但術后并發癥較多,嚴重時可直接威脅患者生命。近年來氣管切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護理進展較大,護理人員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是探索更快更準的確認病人現有及潛在的危險因素,學習最先進的技術,以研究為基礎制定更好的并發癥預防策略及病患康復策略。
參考文獻
[1] 曾定芬,向明芳,劉真君,等.ICU氣管切開術后兩種聲門下滯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較[J].
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40-42.
[2] 趙士靜,董立亭,張秀云,等.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氣管切開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6):9-11.
[3] 孔磊,許立民,宋獻麗,等.35例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行高壓氧治療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9):808-810.
[4] 崔君霞,金奕,于華,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24-126.
[5] 原華.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