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占學 劉晶



【摘 要】目的:探討腹腔鏡下手術治療肝膿腫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自2009年3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肝膿腫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50例,為腹腔鏡下行肝膿腫切開置管引流術;對照組50例,為開腹行肝膿腫切開置管引流術;觀察兩組的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下肝膿腫切開置管引流術,臨床效果優于開腹肝膿腫切開置管引流術,值得臨床實踐中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肝膿腫;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96-01
肝膿腫是肝臟的感染性疾病,有細菌性肝膿腫和阿米巴性肝膿腫兩種【1】;臨床上以細菌性肝膿腫較多見。以往肝膿腫的外科治療方式主要是開腹肝膿腫切開引流術,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普及,肝膿腫的外科治療方式逐漸變為腹腔鏡下肝膿腫切開引流術。與傳統的開腹肝膿腫切開引流術相比,腹腔鏡下肝膿腫切開引流術是否具有明顯優勢?現就對我科自2009年3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100例肝膿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兩種術式的孰優孰劣。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自2009年3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肝膿腫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所有患者術前均經腹部B超或腹部CT確診肝膿腫。觀察組為行腹腔鏡下肝膿腫切開引流術患者50例,男性30例,年齡:17-72歲,平均(52.36±13.79),女性20例,年齡:20-59歲,平均(46.25±11.46),其中膿腫位于肝右葉為35例,膿腫位于肝左葉為15例,膿腫直徑大小約5-14cm;對照組為行開腹肝膿腫切開引流術患者50例,男性27例,年齡:18-68歲,平均(50.63±13.46),女性23例,年齡22-78歲,平均(54.04±13.23),其中膿腫位于肝右葉20例,膿腫位于肝左葉30例,膿腫直徑大小約6-10cm。臨床表現:兩組患者均有右上腹的持續性疼痛,并伴有肝區叩擊痛,部分患者存在高燒、寒戰、惡心嘔吐;其中5例患者伴有胃潰瘍,4例伴有非萎縮性胃炎。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肝膿腫切開引流術,體位一般采取頭高足低為,如果肝膿腫位于右后葉,可采用左側斜位【2】;患者全麻后,經臍上建立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2mmhg左右,依據患者肝膿腫所在部位建立操作孔,于膿腫最突出部位,用電鉤切開一小口,抽出5ml膿液留作細菌培養,然后用吸引器伸入膿腔分離分隔、吸盡膿液,電鉤擴大膿腔切口,仔細清除膿腔內壞死組織及膿苔,觀察有無膽漏,如有膽漏,即在腔鏡下修補,用生理鹽水及碘伏水沖洗膿腔,于膿腔內及肝周各放置一根引流管。對照組采用開腹肝膿腫切開引流術,患者通常采用仰臥位,取右側肋緣下斜切口,一般長約12cm左右,分離肝周黏連,尋找膿腫,如膿腫位于Ⅵ、Ⅶ、Ⅷ段,無法充分暴露病灶,有時需游離肝右葉、離斷肝右側的冠狀韌帶及三角韌帶,然后于膿腫突出部位切開膿腔,留取5ml膿液做細菌培養,吸盡膿液,充分清理膿腔內的壞死組織及膿苔、修補膽漏,生理鹽水及碘伏水沖洗膿腔,于膿腔及肝周各放置腹腔引流管一根。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并發癥包括:術后切口感染、術后腹腔膿腫形成、術后膽漏、術后腸瘺、術后腹腔出血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及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觀察組手術時間和對照組手術時間的統計分析
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現兩組T檢驗的P=0.000<0.05,表示觀察組及對照組手術時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觀察組手術時間和對照組手術時間不同且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
2.2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和對照組術后拔管時間的統計分析
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現兩組T檢驗的P=0.000<0.05,表示觀察組及對照組術后拔管時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和對照組術后拔管時間不同且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
2.3觀察組住院時間和對照組住院時間的統計分析
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現兩組T檢驗的P=0.000<0.05,表示觀察組及對照組住院時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觀察組住院時間和對照組住院時間不同且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2.4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統計分析
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0例,術后腹腔膿腫形成3例,術后腹腔出血0例,術后腸瘺0例,術后膽漏0例;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15例,術后腹腔膿腫形成5例,術后腹腔出血2例,術后腸瘺0例,術后膽漏0例。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現兩組卡方檢驗的P=0.000<0.05,表示觀察組及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不同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肝膿腫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疾病,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等,一般發病急,癥狀重,如果不及時治療,易導致患者死亡,根據相關報道,肝膿腫的死亡率在15%左右【3】。以往肝膿腫的外科治療主要是開腹行肝膿腫切開引流術,但傳統術式切口大,血管、神經與肌肉離斷多,容易引起切口感染、裂開或者切口不適,患者通常難以耐受,恢復時間相對較長【4】。近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普及及技術的提高,腹腔鏡下治愈肝膿腫疾病的病例較前明顯增多,腹腔鏡術野開闊,可以全面的探查腹腔內狀況,可以輕松發現肝膿腫的部位,并可以觀察腹腔是否同時存在其他疾病,在清除腹腔積膿、分離黏連或清除壞死組織方面較方便,并可以同時處理并存的其他腹腔疾病,可以自如的選擇肝膿腫置管部位,腹腔鏡手術切口小,腹壁創傷小,術后疼痛輕,能較早下床活動。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到,腹腔鏡下肝膿腫切開引流術較開腹肝膿腫切開引流術,在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且腹腔鏡手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開腹手術低。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肝膿腫切開引流術較開腹肝膿腫切開引流術,具有手術時間短、術后拔除引流管時間早、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勢,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孟超,吳在德,吳肇漢,陳孝平,等.外科學(第八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428
[2] 郭獻廷,許俊峰,王育生.腹腔鏡手術治療肝膿腫的應用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03):178-179.
[3] 王世宇,金景平,張亙.腹腔鏡手術治療肝膿腫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30):57-58
[4] 郭利光.腹腔鏡手術治療肝膿腫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