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低學段學生進行繪本閱讀教學時,教師往往站在成人的立場來判斷兒童喜歡什么樣的繪本,沒有采用訓練兒童說寫能力的方法與形式進行教學。實際上,教師應當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創新繪本閱讀形式,激發閱讀興趣,多角度賞析繪本,鏈接兒童的生活場景,喚醒體驗,提升學生的說寫能力,將學生思維向廣度和深度兩個方向拓展。
【關鍵詞】繪本閱讀;兒童閱讀;說寫訓練
【作者簡介】夏云煒,一級教師,無錫市教學新秀,江陰市教育先進工作者。
繪本因內容新穎、色彩豐富、語言簡潔而受到兒童的熱烈歡迎,許多教師也將繪本引進閱讀課,作為訓練學生觀察世界、提升寫話能力的重要資源和載體。但是有些教師的繪本閱讀課只是簡單地讀了一遍故事,沒有挖掘其中的說寫訓練點,學生雖然沉浸在繪本故事的情境中,各項說寫能力卻未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教育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的繪本閱讀教學方法,嘗試站在兒童的立場,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出發,提高學生的說寫能力。
一、創新閱讀形式,提升說的能力
低學段學生識字量很少,且學生之間認知水平相差較大。通常情況下,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多開口,提升說的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繪本的圖畫能一定程度上替代語言表達故事內容,因而教師只要借助繪本,就能引導學生口頭表達圖畫內容。
1.天馬行空說畫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第一學段學生的寫話有這樣一條要求:“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1]但是,一二年級的學生識字量不多,說話卻是訓練這個學段學生表達能力的重點。因此,教師也不能死板地要求學生一開始就要進行寫作實踐,可以借助繪本先提升學生說的能力。筆者在帶領學生讀繪本時,重點引導學生仔細看圖,多想象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如繪本《螞蟻和西瓜》中有一個畫面:幾只螞蟻發現了一大塊西瓜,興奮不已。筆者在講到這一頁時停了下來,引導學生猜想這個時候螞蟻會喊什么。若是學生一時沒有想法,筆者就會主動示范:“兄弟們,快來呀!這塊西瓜太大了!”活潑生動的語言示范一下子就把學生拉入了繪本的情境,學生覺得好玩,也就放開膽子舉起小手,用自己的話講繪本,筆者再適當補充,一時間師生之間一應一和其樂融融,由“自由說”轉變成“交互說”,也就順利將“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說自己想象中的話”落實到繪本教學中。
學生要想表達清楚,需要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述,傾聽同學補充的內容,在來源各異的講述中提取信息。發言時還要仔細觀察圖畫,畫面中的主要部分都要提及,情節與情節之間要合理連接,這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即時反應能力。
2.適時應景說畫面
繪本的題材多種多樣,不但畫面精美、內容有趣,有時還能輕松說明一些低學段學生不太容易理解的道理。筆者在選擇繪本時,以學生的真實需要為基礎,注意挑選一些應對特定場景、特殊心情、特別日子的繪本,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譬如有學生不太適應校園生活時,筆者選擇了《小阿力的大學校》。讀完繪本后,筆者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尋找繪本里的校園和自己校園的相似點,并嘗試用“我最喜歡_________,因為這里_________”的句式來介紹自己的校園。在比較了自己和小阿力的學校后,有學生自豪地說:“我喜歡自己學校的繪本長廊,因為這里畫了許多繪本故事的畫,每一個都好有趣,我好想看這些繪本啊!”也有學生驚訝地說:“我喜歡自己學校的食堂,因為這里有很大很大的鍋子,我都可以蹲在里面洗澡了!”
又如,有孩子對識字產生畏難心理時,筆者選擇了《小老鼠的魔法書》,繪本的內容是:小老鼠想要什么,就在書中找到那個字,愿望也就輕而易舉地實現了。這個故事很大地激勵了一部分學生。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說話句式:“假如我有一本魔法書,我想要_________,只要找到_________,說聲_________,_________。”學生沉浸在幸福的幻想當中,想象著樂高、面包、書簽、蛋糕等自己喜歡的東西像下雨一樣從天而降。適時應景地說畫面,不但拉近了學生與繪本的距離,也讓他們直面現實的困境,以更樂觀的態度接受挑戰。
3.內外結合說畫面
繪本閱讀教學再好,也終究不能脫離教材,與其他語文教學脫離。統編教材選擇的課文文質兼美,配的插圖也與課文內容十分貼切,但教材以表現語言藝術為重,故而課文的語言在細節上有更多留白,相較于圖畫顯得比較抽象。繪本由于以畫面藝術為重,畫面生動富有美感,人物形象更是畫得惟妙惟肖,因而更容易獲得低學段學生的喜愛。基于低學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筆者通常使用與課文同一故事的繪本作為繪本閱讀教學與課堂教學的過渡點,通過適當補充畫面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并將上文提到的說寫訓練法用于日常課堂教學中。
《雪孩子》是語文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筆者先按照正常教學流程上課,讓學生對課文有整體了解后談談自己難忘的片段,接著仔細閱讀繪本,找到自己難忘的畫面。閱讀后想想,讓你最感動、最著急、最難過、最驚訝、最矛盾的那些片段,在你讀了繪本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請你結合課文的文字,談一談你的發現。學生的觀察是敏銳的,他們很快捕捉到了整個故事最緊張的片段。課文中“雪孩子沖進屋里,冒著嗆人的煙、燙人的火”片段,學生借助繪本“看”到熊熊大火快把房梁燒斷了,有一根似乎要砸向雪孩子;“聽”到了火星噼啪噼啪,四處飛濺;感受到雪孩子剛到門口,濃煙就差點迷了他的眼,甚至快喘不過氣。直觀的畫面提升了想象力,回到課文時學生也能在簡短的文字中感受到雪孩子的勇敢,感受到友情的力量。
繪本與課文的結合,讓課文較為抽象的文字與繪本中的具象相互補充,使語言有了色彩、有了溫度、有了聲音,也使繪本畫面有了動感、有了觸感、有了情感。繪本的畫面猶如催化劑,使低學段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借助畫面與想象力喚醒對語言的敏感性,強化對文字的審美意識。
二、鏈接生活場景,提升寫的能力
寫話是繪本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通過前期說話能力的培養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依舊是一個很大的跨越。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課堂上很能說,但是一提到寫話,立即興趣全無。尋找與生活類似的場景,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來寫話,是消除寫話恐懼心理的一個好方法。
1.圖文結合寫畫面
繪本中的圖畫占繪本70以上的篇幅,每一幅圖都由畫家精心繪制。有的無字繪本雖然一字皆無,僅僅看圖也能順利明白故事情節。但是,寫才是我們要著重訓練的表達方式,不能因為學生喜愛就停留在讀圖上,而忘了語文教學的初衷。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挖掘一個寫話訓練點,即明確某個畫面,給學生設計一個具體的問題,學生可以寫、畫結合,將自己想說的話表達出來。
月亮是學生很熟悉的天體,為了能讓學生達到寫話目標,對寫話有興趣、寫想象中的事物,筆者選擇了繪本《月亮的味道》作為切入點。繪本結尾處寫到,小老鼠咬下了一片月亮,還分給了猴子、狐貍、獅子等等,大家都覺得這是它們吃過最好吃的東西。但月亮究竟是什么味道,原文卻沒寫。筆者對此設計了問題:月亮是什么味道?為了給低學段的學生降低寫話難度,筆者特意提醒到:是甜甜的、酸酸的、辣辣的,還是香香的,小動物們吃了會是什么樣的表情呢?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畫一畫。一個學生寫:長頸鹿吃了一口,呀,好酸呀!酸得眼睛都瞇起來了。還有一個學生寫:猴子吃了一口,咳咳咳,月亮好辣呀!辣得眼淚都流出來了。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用寫話與畫圖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味道的記憶。一個巧妙的設計作為引路,學生就能在日常的繪本閱讀中悄然架構起規范的語言表達模式。學生對圖文寫話的興趣如此之高,以至于在完成了日常的“每日一句”后,他們也愿意再添上幾筆,畫一畫自己所表達的內容。
低學段的學生年齡偏小,我們很難要求他們能長時間地對純文字保持學習興趣。訓練模式的創新,對他們語文學習興趣的保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就地取材寫畫面
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源泉,繪本只是教學的媒介。只有回歸兒童生活的學習,才能觸動學生最真實的心靈體驗。
筆者教學的二年級學生,有一段時間紛紛換牙。一時間,吃飯不能咀嚼、說話漏風、牙齒流血晃動等麻煩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了困擾。筆者從學生的日常交談中獲得靈感:“我換牙了”,一個寫話素材出現在腦中。
于是,筆者選取了繪本《一顆超級堅固的牙》進行教學。故事采用比較夸張的手法描述一個女孩用盡各種辦法,想拔掉一顆松動的乳牙。學生在歡笑聲中,與書中的女孩一同感受著那顆乳牙的“頑固”。讀完繪本,筆者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換牙的故事。這個要求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說自己是啃肉骨頭掉的,有的說是刷牙時掉的,有的說是小心翼翼拔掉的……這時只要教師稍加引導,讓學生在寫話中加入自己的心理活動和場景描寫,一篇篇充滿童趣的寫話便誕生了:
這幾天,我總感覺嘴里怪怪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牙齒,發現一顆牙在扭著屁股跳舞,我既害怕,又有點小興奮。
這一整天,我都時不時地用手搖晃我的小牙齒,也沒什么心思和伙伴們一起玩了,生怕我的牙齒掉下來會出很多血。中午吃飯時,我正在咬一塊紅燒肉。突然“咔嚓”一聲,我的牙齒掉了下來。我一緊張,牙齒伴隨著紅燒肉吞進了我的肚子里。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我的牙齒舍不得離開我,要去我的身體里旅行呢!
閱讀繪本,引導學生與自己的生活體驗鏈接,讓寫作回歸真實,學生很自然就會回憶起許多有趣的畫面,書寫出真實的故事、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感受。這是一種“有趣思維”,這樣的寫話才是“真童趣”,而不是矯揉出來的“假童年”。
為什么要創新?因為未來在就那里。閱讀教學與說寫訓練不可能總是停留在從前,教師要從自己熟悉的溫床式教學中走出來,從兒童的立場出發,堅定行進的腳步,明確前進的方向,這樣才能緊跟教學發展的潮流。繪本是低學段學生閱讀的重要資源,適宜教師挑戰自己的創新思維與教學能力,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切實提高說寫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