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奕堯

【摘 要】目的:探討重型顱腦損傷腦代謝和手術后康復患者應用目標導向液體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50例為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用常規液體復蘇治療,觀察組用目標導向液體復蘇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腦代謝和凝血酶原時間(PT)。結果:復蘇后觀察組患者的CO2、CERO2低于對照組,P<0.05;復蘇前后觀察組患者的PT比較無差異,P>0.05;復蘇后對照組患者的PT低于復蘇前和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GCS評分(13.0±1.5)分高于對照組(11.8±1.3)分,P<0.05。結論:目標導向液體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腦代謝改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術后康復結果。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腦代謝;術后康復;目標導向液體;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1.15【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094-01
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常合并其他損傷,通常非手術治療效果欠佳,患者需要接受科學的手術治療,才能使其神經系統有效恢復,這也是減少死亡率及傷殘率的關鍵,而液體復蘇是一項關鍵的治療手段[1]。常規的液體復蘇主要是給患者快速進行大量液體復蘇,以維持其機體的循環穩定,但大量使用復蘇液體容易帶給患者其他威脅,比如心臟、腎臟負荷加重、血液稀釋和凝血功能降低等問題[2]。目標導向液體療法是近年臨床非常提倡的一種手段,為了解目標導向液體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腦代謝及術后康復的作用,本次將我院用不同方法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情況作分析,旨在探討目標導向液體對患者腦代謝和術后康復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50例為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21-63歲,中位年齡為34.8歲,平均(34.8±10.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23-64歲,中位年齡為34.7歲,平均(34.7±10.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液體復蘇:給患者建立中心靜脈通路,檢測患者的中心靜脈壓,用130/0.4、6%羥乙基淀粉和氯化鈉注射液為患者液體復蘇。
觀察組:目標導向液體復蘇:建立中心靜脈通路,先給患者用晶體液500-1000ml,將注射速度控制為每小時250-300ml;再根據2:1的比例把晶體液及膠體液混合,給患者進行擴容,注意在給患者液體復蘇的12h之內,密切監測患者的收縮壓,維持收縮壓大約為60mmHg;觀察止血成功時,再為患者予以液體復蘇,促使患者的血壓恢復正常,保持患者的中心靜脈壓為6-8mmHg。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的腦二氧化碳代謝率(CO2)和腦氧代謝率(CMRO2)、PT,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lasgow,GCS)評價患者術后的腦神經損傷,總分15分表示意識清楚,12-14分表示輕度意識障礙,9-11分表示中度意識障礙,≤8分昏迷。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用SPSS24.0,計數資料用(%)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腦代謝與PT比較
復蘇前兩組患者的CO2、CERO2、PT比較無差異,P>0.05;復蘇后兩組患者的CO2、CERO2低于復蘇前,觀察組患者的CO2、CERO2低于對照組,P<0.05;復蘇前后觀察組患者的PT比較無差異,P>0.05;復蘇后對照組患者的PT低于復蘇前和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GC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GCS評分(13.0±1.5)分高于對照組(11.8±1.3)分,t=3.0228,P=0.0401<0.05。
3 討論
顱腦損傷一般均是由于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突發事件造成的外傷,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疾病的一種,患者多表現為意識障礙和腦水腫、腦疝等癥狀。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即損傷后昏迷時間超過12h,意識障礙GCS評分等呈現出持續加重的狀況,或者患者再次發生昏迷,神經系統陽性體征顯著,生命體征大幅度波動[3]。
目標導向液體療法為近年液體復蘇的重要手段之一,該方法主要是對液體灌注量進行嚴格的控制,目的在于避免高灌注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其他損傷,本次結果亦顯示該方法對患者的腦代謝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并能維持患者的PT,深度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
同時,對液體復蘇療法過程和方式、方法的精細控制,可以在早期提升顱腦損傷患者的血容量,對血壓的維持提供了治療基礎,而良好的血壓和動脈壓、對保證腦灌注、避免后期腦梗塞、腦水腫、減少并發癥,又起到了關鍵作用。本研究通過對液體復蘇的觀察和應用發現,在觀察組,通過監測中心靜脈壓的監測,了解補液效果,避免過度輸液帶來的血容量過高等。將顱腦血流和機體容量控制在相對穩定的水平,有利于患者度過早期的缺血缺氧以及可能存在的神經源性休克前期。
在今后的研究中,還可加入中心靜脈漂浮導管及動脈壓監測、顱內壓監測等參數指標,更加精準的研究液體復蘇對機體灌注和顱腦的影響。綜上,我們發現,目標導向液體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時,主要是在保證正常顱腦灌注的情況下,維持較低灌注量,以糾正患者的腦血流循環狀態,加快并穩定血流速度,保證患者的血流量充分恢復,避免或減輕腦組織的損傷、缺氧等狀態,導致患者的神經功能及腦功能損傷。
參考文獻
[1] 劉卓,王倩梅,雒番陽,等.早期目標導向性治療對中型顱腦損傷合并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效果研究[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07):80-83.
[2] 趙麗,榮曉姍,沈麗,等.早期目標導向型鎮靜聯合RASS評分在重度創傷性顱腦損傷病人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44(08):1107-1110.
[3] 陳黎雄,羅艷.超聲目標導向監測在腦損傷患者圍手術期液體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19,16(0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