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梅 徐芳 王琳

【摘 要】目的:觀察予以腦梗塞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相關效果。方法:研究區間為2018.01~2020.01,探究對象為此區段接治患者,均被診斷為腦梗塞,統計1900例,以護理差異性對其展開分組,即對照組、康復組,分別納入950例,對照組輔以一般護理,在此基礎上予康復組早期康復護理,比對兩組效果。結果:康復組死亡率相比于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x2=12.719,P=0.000);康復組GOS評分較對照組下降效果更具優越性P<0.05(t=45.885,P=0.000)。結論:對腦梗塞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可進行其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亦能加速機能恢復,臨床值得大范圍推崇。
【關鍵詞】腦梗塞;GOS;早期康復護理;死亡率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174-01
腦梗塞(缺血性腦卒中)伴常見性特征,其致死率、致疾率極高,通常有腦血栓及腦栓塞等臨床表現。該病起病驟然,治愈性較低,后遺癥較多,其中以神經功能受損后遺癥最為常見,如失語癥、偏癱癥等,造成患者心理及生理嚴重創傷。據相關資料顯示,予腦梗塞患者早期康復干預可進行存活時間的顯著延長,且對生活質量亦有促進作用[1]。為此本研究對2018.01~2020.01階段接診的1900例伴腦梗塞患者開展研究,分組后給予差異性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現就結果作以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區間為2018.01~2020.01,探究對象為此區段接治患者,均被診斷為腦梗塞[2],統計1900例。納入標準:患者知情并簽訂相關協議書;認知功能正常;存活期>3個月。排除標準:并發心腦惡性腫瘤;依從性較差。以護理差異性對其展開分組,即對照組、康復組,分別納入950例,對照組男女數量比為572:378;年齡最大最小為75歲、15歲,均齡(45.36±10.12)歲;病程16h~24h,平均(20.02±1.31)h;康復組男女數量比為589:361;年齡最大最小為78歲、17歲,均齡(46.54±9.58)歲;病程16h~24h,平均(20.02±1.31)h。兩組資料行SPSS20.0分析比較,P>0.05,存在比較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行一般護理:就診后進行患者一般資料的及時掌握,依據掌握情況進行護理計劃的制定。
康復組輔以早期康復護理:①運動康復護理。以疾病發展階段進行分層級運動訓練。急性發作期:抬升床頭至10°,保持良好體位,于關節壓迫處采取軟枕墊靠,從遠端實施按摩,且于正常范圍內開展肢體關節屈伸及外展鍛煉。緩解期:加強臥床訓練,協助患者開展床上臥位關節活動、肩胛活動及橋式運動等,漸進式轉為坐位訓練,直至患者坐位至0.5h。另外實施坐位關節活動、健側肢體肌力運動等,分層級進行體位的變化練習,如坐臥位到坐位、坐位至站位,站位至獨立行走。恢復期:增強上述階段康復訓練,并同步予以生活活動鍛煉,如手部精細運動、洗漱、穿衣等。②語言康復護理。依據患者語言功能開展個性化康復指導,每隔30分鐘實施一次。針對運動性失語者,引導其開展咀嚼口香糖、簡單發音等訓練,以元音音表起仿照發音,緩慢延伸至詞語、語句等。針對感覺性失語者,基于上述基礎增加聽覺、視力等刺激,通過播放電視、收聽廣播等激發患者記憶,且結合其生活習慣進行常規手勢的擺放,激活理解力。對命名性失語者,為其營造特定語言環境,鼓勵其講述所見所聞,逐漸強化刺激,促使短效記憶轉變為長遠記憶。③體位護理。保持患者適宜體位,如健側臥位及仰臥位,健側臥位時指導患者將其健側肢置于下方,肩部向前伸直,肘部屈伸,且掌心傾向于健側,禁忌垂腕;對仰臥位者需于其肩關節下方放置枕頭,使其上臂輕微擴展,五指張開,同步伸直腕關節,將軟枕置于膝關節下方。間隔1h進行體位的更換,確?;颊吒麝P節處于正常功能位,防治關節痙攣。
1.3 觀察指標
①康復效果。參考GOS結局量表進行兩組康復效果的積極評價,量表分值共5分,分值越低越好[3]。
②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資料選取SPSS20.0的統計學軟件實施整合處理,研究所牽涉計量資料(GOS評分)用t驗證、平方差說明,計數資料(死亡率)選用卡方檢驗,%表示,統計數據采取SPSS19.0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以P表示。
2 結果
死亡率及GOS評分
統計數據可得,康復組死亡率及GOS評分相比于對照組明顯較優,具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見下表。
3 討論
腦梗塞患者采取積極救治可顯著延長其存活時間,亦能進行因疾病導致機能缺陷的有效改善,但此時患者神經功能同樣遭受重創,對其日常生活功能產生極大影響。臨床為進一步糾正、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修復語言與自護能力,以早期康復護理予以有效干預。據數據顯示,大部分腦梗塞患者機體存有一定程度的可逆性缺陷。限于患者病況嚴重,長期臥床休養,不利于肢體血液循環,若此時未能實施早期康復干預,可將可逆損傷轉變為不可逆損傷,導致患者言語功能障礙,甚至是偏癱,后果不堪設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死亡率相比于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康復組GOS評分較對照組下降效果更具優越性P<0.05,與鮑海琴研究一致,均證實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良好。分析原因:早期康復護理是基于患者自身實際狀況而推出的護理模式,經體位護理,可進行肢體血液循環的改善,降低壓瘡;通過語言、肢體康復訓練,使患者語言、肢體運動能力得以逐漸恢復,減少死亡率,改善預后及家庭生活品質。
綜上所述,對腦梗塞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可進行其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亦能加速機能恢復,應用安全性及可操作性強,臨床值得大范圍推崇。
參考文獻
[1] 劉萍. 急性腦血栓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血栓患者致殘率的作用分析[J]. 血栓與止血學,019,5(1):161-162.
[2] 治娜, 安媚, 吳燕燕等. 早期康復護理在老年急性腦梗塞后抑郁患者語言、肢體及心境康復中的應用[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018,5(04):171-174.
[3] 屈克麗, 高美哲, 劉穎. 早期持續家庭康復護理對早產兒的影響分析[J]. 山西醫藥雜志,019,63(16):2062-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