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榮

【摘 要】目的:分析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抽取114例作為觀察樣本,參照雙盲法分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病例同為57例。其中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試驗組康復護理,進行比較的為兩組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結果:干預后兩組的上、下肢FMA評分比干預前高,試驗組比對照組高,各數據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功能,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普及推廣。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肢體功能障礙;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 ? ?【文獻標識碼】B? ? ? ?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32-01
急性腦梗死作為臨床當中十分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動脈粥樣硬化、腦動脈血栓、異物堵塞血管等原因導致的,以上因素會導致腦部血流量驟然減少或血流驟然阻斷的情況,進而增加急性腦梗死的發病概率。該病主要在中老年群體中發病,致殘率、致死率較高,會大大降低生活質量,危及生命安全[1]。大多數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會有較多的后遺癥留下,其中肢體功能障礙者居多,為促進患者病情康復,改善預后,需要在治療的同時開展相應的護理干預。本文自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抽取114例作為觀察樣本,現作以下評析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18年5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抽取114例作為觀察樣本,參照雙盲法分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病例同為57例。對照組:男患者28例,女患者29例,患者年齡介于43-75歲內,平均值(57.3±2.6)歲;病程介于3-16h內,平均值(5.3±1.2)h;試驗組:男患者26例,女患者31例,患者年齡介于44-76歲內,平均值(58.4±2.7)歲;病程介于3-17h內,平均值(5.4±1.1)h。利用統計學軟件統計比較兩組的基本資料,P>0.05,可展開本次對比。
1.2方法
開展常規護理的為對照組患者,主要包括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加強日常飲食、生活方面的指導,遵醫囑用藥。開展康復護理的為試驗組患者,主要內容為:①制定個性化康復計劃:以患者病情、身體狀況為依據,對針對性、個性化的功能鍛煉方案進行制定,臥床期間由護理人員協助其選擇舒適、正確體位,患側肢體維持功能位。定期進行體位的改變,按摩關節,同時進行被動運動,以免患肢發生肌腱萎縮,改善患側血液循環。合理調整被動運動的強度與時間,按照循序漸進的標準,以患者無疲勞感最為適宜,逐漸加大;②營造針對性康復環境:提供整潔、干凈、安全的病房,以方便患者行為作為擺放室內物品的基本原則,以免出現跌倒事件。浴室、廁所地面需要保證平坦、干燥,病房需要將扶手架安裝好;③功能康復訓練:實施康復訓練過程中,給予患者正確的指導,促使其按照標準進行坐起、站立、步行等,利用扶手、拐杖完成練習。堅持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的鍛煉,以免太大的運動量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危險;④心理干預:受到肢體功能障礙的影響,患者的悲觀、消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非常明顯,護理人員需要主動同患者交流溝通,給予其心理疏導和撫慰。叮囑患者多陪伴和鼓勵、安慰患者,提供家庭、社會支持,關心、愛護患者,提高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依賴感,促使其積極配合臨床治療、護理工作,重新找回戰勝疾病的信念。
1.3觀察指標
干預前、干預后進行上、下肢運動功能的評定時使用的工具為Fgu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定表,總分值為100分,上、下肢功能總分分別為66分、34分,評分與肢體功能恢復效果間顯示出正比的關系[2]。
1.4統計學分析
有關數據進行處理時用SPSS22.0軟件,(-x±s)用以表示的為計量資料,行比較用t檢驗,如若P<0.05的情況顯示出來,即可表示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兩個組在干預后的上、下肢FMA評分均比干預前高,而在干預后的組間對比上,試驗組的FMA評分比對照組高,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作為臨床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其發病率隨著愈發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呈現逐年升高趨勢。盡管現階段的醫療水平已經極大的提高了本病的搶救成功率,同時有效控制了致死率,然而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問題卻依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致殘率始終居高不下,成為了臨床護理工作的難點和焦點[3]。
相關研究發現,疾病發作后的6個月內是急性腦梗死患者恢復神經功能的關鍵時期,此時間段內開展針對性臨床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神經功能,減少致殘率??祻妥o理不僅僅是單純的疾病指導,其具有針對性、全面性、綜合性的特點,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康復護理方案進行制定,分別從生理、心理等不同方面進行干預,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配合行為及治療依從性,改善肢體功能障礙和神經缺損程度,促進肢體功能康復,提高生存質量及預后[4]。
本研究發現,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上肢、下肢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并且均為P<0.05的差異。由此表明,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功能,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普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美暉,陳楚玲,謝曉燕.康復護理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7,19(05):93-95.
[2] 鄧敏玲.康復護理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08):134-135.
[3] 郭亮.康復護理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效果研究[J].黑龍江醫藥,2016,29(03):589-591.
[4] 張燕.康復護理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效果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S1):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