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鵬


【摘 要】目的: 保留乳頭乳暈感覺的乳腺切除術治療男性乳腺發育的療效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04月—2019年12月參與切除乳腺保留乳頭乳暈感覺男性患者65例,按照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了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實驗組患者32 例,對照組患者3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有研究學意義。分析差異性的干預后,實驗組、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干預效果、患者乳頭乳暈感覺變化。結果:研究結果表示,一年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無效0例(0.00%),綜合有效32例(100.00%);對照組治療無效;2例(6.06%),綜合有效31例(93.94%),(p<0.05);且手術24小時、6月調查患者乳頭感知、乳暈血運結果存在差異性,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上所述,采用切除乳頭乳暈外側薄層腺體瓣保留患者的皮下薄層脂肪抽脂干預方式,可提升保留乳頭乳暈感覺的乳腺切除術治療男性乳腺發育療效,建議研究推廣。
【關鍵詞】 保留乳頭乳暈感覺;乳腺切除術;男性乳腺發育;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655.8? ? ? ?【文獻標識碼】B? ? ? ?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34-01
在現代醫學研究中總,男性乳腺發育疾病不為常見,大多男性乳腺發病多是因為其組織發育異常、結締組織增生所致。大多患有乳腺發育病理性疾病的男性患者多伴有乳房區域的脂肪堆積問題,且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外觀。很多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乳暈感覺減退問題。對此本文針對男性保留乳頭乳暈感覺、切除男性乳腺手術進行研究分析[1]?,F將相關病例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04月—2019年12月參與切除乳腺保留乳頭乳暈感覺男性患者65例,按照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了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
實驗組患者32 例,年齡為5歲 -5歲,平均年齡為(25.1±.21)歲;
對照組患者3例,年齡為17 歲 -8歲,平均年齡為(24.5±.52)歲;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有研究學意義。分析差異性的干預后,實驗組、對照組患者的手術一年后干預效果、患者乳頭乳暈感覺變化。
1.2方法
對照患者不保留乳房外側薄層腺體瓣,保留乳頭周圍、乳暈周圍少量腺體。
實驗組切除乳頭乳暈外側薄層腺體瓣(左側2-5點、右側7-10點)保留患者的皮下薄層脂肪。標記胸大肌筋膜,手術完成后放置負壓引流管[2]。兩組患者手術兩天后去除引流管,7天后拆線,且需要加壓包扎傷口14天。
1.3觀察指標
分析差異性的干預后,實驗組、對照組患者的手術一年后干預效果、患者乳頭乳暈感覺變化。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為[n(%)],予以X2檢驗;計量資料為(x±s),予以t檢驗。P值<0.05提示統計學意義成立。
2 結果
2.1兩組干預一年后有效率對比見表1
2.2 兩組乳頭乳暈感知變化對比見表2
3 討論
男性乳腺發育不正常多是因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因素所致,其中原發性病癥多在于青春期階段,受到雌性激素分泌不正常所致,大多原發性疾病經過1-2年,患者不良表現可消失,可不干預;繼發性患者多因為患者病理性因素導致雌性激素增多,也可受睪丸腫瘤、肝硬化等影響[3]。對于繼發性病情多采用手術干預。常見的手術方式有吸脂術和腺體切除術,聯合手術干預方式有一定優勢,但對患者身體影響大,后期需做好醫護管理[4-5]。研究結果表示,一年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無效0例(0.00%),綜合有效32例(100.00%);對照組治療無效;2例(6.06%),綜合有效31例(93.94%),(p<0.05);且手術24小時、6月調查患者乳頭感知、乳暈血運結果存在差異性,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采用切除乳頭乳暈外側薄層腺體瓣保留患者的皮下薄層脂肪抽脂干預方式,可提升保留乳頭乳暈感覺的乳腺切除術治療男性乳腺發育療效,建議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子良,張維民,鄭香云,周少杰. 微創旋切聯合脂肪抽吸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癥[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16,25(12):890-893.
[2] 張迎舟,胡玲,朱慶芬. 環乳暈切口與傳統手術切口治療男性乳腺發育癥對乳暈區感覺神經影響的對比研究[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17(04):394-397.
[3] 戴邦武,張思東. 吸脂法乳房皮下腺體全切術治療男性乳腺發育癥[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09):827-829.
[4] 田鵬,王旺河,張超,張建成,李國慶,張輝,趙淑坤. 腔鏡乳腺切除術治療男性乳腺發育癥15例[J].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5(02):346-347.
[5] 劉肅,匡瑞霞,陳振雨,李慧超,張維娜,王志國,苗媛昕,陳璐. 腫脹吸脂加乳暈下緣小切口腺體部分切除術治療男性乳房肥大[J].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22(12):1418-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