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暖 周啟昌


【摘 要】成人左房憩室超聲檢查的準確性,需與心包囊腫、假性室壁瘤、心臟腫瘤,使心臟外觀畸形的心包缺如相鑒別。
【關鍵詞】心房憩室
【中圖分類號】R54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78-01
患者,男,35歲,發現心臟腫瘤9年。自訴2003年因“腦梗塞:失語”就診于當地醫院,行心臟彩超發現“心臟腫瘤”。當時患者無心悸、氣促、胸悶、等不適,未引起重視及治療。近九年來,患者一直無心悸、氣促、雙下肢水腫等不適,夜間可平臥,無端坐呼吸,2011年11月起規律服用阿司匹林2片每天,華法林1片每天抗凝,患者分別于2003年、2008年、2011年有過三次“腦梗塞”,之后左側上肢肘關節以下運動功能喪失,至今未恢復。患者為求進一步手術就診于我院,超聲檢查提示:心臟左側可見囊性包塊,內透聲差,其內可見數條附壁光帶及漩渦狀云霧影,大小約102×97×68mm,其通過寬約6mm的開口與左房相通,左室前側壁舒張期受壓變平。CDFI示:左房與囊性包塊之間可見紅藍雙向交通的血流信號,流速均約0.9m/s(圖1-2)。超聲診斷:左房巨大憩室可能性大。住院后其他檢查結果: N端腦利鈉肽前體:417pg/ml。心電圖:竇性心率。心臟CTA雙源增強加三維:左心房處較膨隆,其內呈大片無造影劑及低密度影區,左心房有造影劑充盈區較狹窄,結合臨床,考慮左房憩室可能性大(圖3)。手術中所見:左房左外側的腫塊局部壓迫左房和左室左外側壁,腫塊呈囊性,其內為血液,借大小約1cm內口與左房相通,囊壁較薄,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其內無血栓形成。術后患者心臟恢復好,術后超聲提示:左房左外側(原憩室處)見一大小月15×34mm的囊性腔,與左房無交通。
討論
1 概述 左房憩室是左心耳在胚胎時期未退化并逐漸擴大所致,為一種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
2 診斷 心包憩室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大多數患者在體檢中偶然發現,當病變較大時壓迫心臟可以出現胸痛、胸悶、氣短、心悸或心衰癥狀等癥狀。但對于此病行超聲檢查,簡單易行,應作為首選。
3 鑒別診斷 憩室在超聲上應與心包囊腫、假性室壁瘤、夾層、心臟腫瘤、局部心腔凸出于心包外,使心臟外觀畸形的心包缺如等鑒別。心包囊腫具有以下特點:囊壁薄而透明;囊內含清澈透明液體;囊壁為一層間皮細胞,與心包腔不交通。影像提示心包囊腫形態
和大小比較固定, 而心包憩室在體位變化或不同時期,檢查時其形態和大小容易變化[2]。假性室壁瘤室壁局部連續性中斷,形成不規則的囊樣膨出;瘤壁菲薄,無運動;瘤腔內含附壁血栓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或左心聲學造影可以發現進出瘤腔的雙期雙向血流[1]。心臟惡性腫瘤:隨病情的演變,腫瘤迅速增大時可破入心包,侵犯到室壁心房內,破口處血流可見紅藍雙向過隔血彩
4 易誤診的原因 心包憩室是非常罕見, 雖然超聲學檢查時有其特征性改變,但憩室形態的易變性[2],若檢查時如不細致探查, 有時也會和心包囊腫和其他縱隔囊腫相混淆。(筆者見過一例心臟惡性腫瘤(右房血管肉瘤)隨著病情的進展,侵蝕右房使包塊與右房相通,此包塊為液性,于右房右前方可見回聲中段,回聲中段處可見雙向過隔血彩,誤診為右房憩室。
5? 治療? 由于憩室樣結構內血流狀態的變化,易于導致血栓形成[3],所以建議發現后應早期手術治療,以很好恢復心房的正常形狀,緩解臨床癥狀,減少發生心律失常,減少全身性血栓形成,改善心功能[4] 。
參考文獻
[1] 孔令云,郭繼鴻,朱天剛.左心室游離壁局部膨出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國心血管雜志,2012,17(5):387-390
[2] 魏翔,潘鐵成,劉立剛,等.先天性心包憩室誤診1 例分析并文獻復習.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3):2936-2938
[3] 劉明,張玉珍,高煜,等.左心房憩室樣結構的雙源CT成像.放射學實踐,2012,27(6):635-637.
[4] McGuinness J, Kindawi A, Tajri S,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giant left atrial diverticulum.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7,133:8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