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玲 劉衛國 張華 王春亮
【摘 要】頸源性眩暈是指頸椎及其周圍組織因各種原因發生病變所引起的眩暈。近年來,頸性眩暈患者逐年增多,嚴重困擾人們的日常生活,針灸治療頸源性眩暈療效確切,效果肯定,已被廣泛應用和推廣,在治療頸源性眩暈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綜述如下。
【關鍵詞】頸源性眩暈;針灸;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94-01
頸椎小關節紊亂或其周圍軟組織韌帶、神經、肌肉等因某種原因發生炎癥、腫脹、滲出壓迫頸部血管,以致大腦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暈,稱頸源性眩暈,又稱Barre-Leion綜合征。眩暈常發生于頸部旋轉時,可伴有惡心、耳鳴等癥狀。治療頸源性眩暈可通過手術及保守療法,目前多數患者選擇保守療法。治病求本,針灸、推拿、小針刀治療頸椎均起到較好的改善及治療作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越來越離不開電子設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頸源性眩暈的癥狀,所以探索一種療效迅速、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法是迫在眉睫。現將近20年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相關報道綜述如下。
1 針刺療法
普通針刺治療頸源性眩暈一般以頸項部和頭部穴位為主,刺激頸項部穴位可緩解椎動脈痙攣,激發氣血,使其上行灌注于腦,充養髓海,增加腦部供血,頭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要部位,刺之可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聯系經脈,調暢全身,減輕眩暈等癥狀。
徐文源等[1]針刺治療頸性眩暈42例,以百會、上星、大椎、風池、天柱穴為主,治療后總有效率93%。陸菁等[2]取四關、風池、百會為主穴治療本病55例,結果總有效率89.1%。游立[3]治療頸性眩暈60例,予針刺額中線、頂中線、顳后線、頂枕帶,結果總有效率為93.33%。
2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一般是用艾絨在經絡穴位或病灶處燃燒或熏烤,使其溫熱作用滲透肌膚以防病治病的治療方法。艾灸所產生的溫熱性刺激可補針、藥的不足,既能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又能疏通氣血、通絡止痛。
蔡國偉等[4]取雙側天柱、C6夾脊穴(熱敏穴) 懸灸15min治療頸性眩暈,結果總有效率91.9%。吳美倩等[5]取上風府穴,抵達枕骨及有抵觸感,留針并溫針灸1壯。結果總有效率94.59%。梅江等[6]以溫針百會為主聯合針刺風池、完骨、頸夾脊等穴治療,對照組常規針刺療法。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0.0%,對照組76.0%。
3 推拿療法
通過推拿手法,可調節頸椎小關節的紊亂,緩解頸部肌肉的痙攣,松解頸椎病變組織之間的粘連及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椎基底動脈的血液循環。
戴春玲等[7]以推拿旋轉復位手法為主治療本病160例,結果總有效率96.25%。王永彪[8]通過牽引旋轉復位手法治療本病107例,結果總有效率98.13%。
4 針刀療法
針刀療法是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融合微閉式手術而產生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新方法。可起到松解粘連、緩解壓迫、促進血液運行的作用,其作為一種新型療法正在逐步發展壯大。
李霞等[9]以肩胛提肌起止點為主,予刃針針刺治療頸性眩暈;對照組常規針刺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3.33%,對照組80.00%。
5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將藥物注入人體腧穴,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它綜合了針刺與藥物的雙重治療作用,能更好地緩解疾病帶來的痛苦,提高臨床療效。
鄒勇等[10]將丹參液注射風池、天柱治療40 例,總有效率95%。胡紀原等[11]取醋酸曲安縮松混懸液與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穴位注射雙側百勞穴,共治32例,治愈15例,好轉16例。
6 其他療法
在不斷地實踐與探索中,將多種方法結合應用,誕生出一些效果肯定的特效療法,豐富了臨床經驗與方法。
覃薛文等[12],通過頸疏散穴位貼敷結合頸疏針治療本病30例,取頸夾脊、扶突、風府、風池等穴貼敷,總有效率93.3% 。王民集等[13]通過耳穴貼壓配合針刺百會、風池等治療76例,總有效率97.4%。
總結和展望
現代醫學認為,椎骨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肌肉韌帶勞損而發生腫脹滲出,神經受到刺激使椎動脈反射性的收縮、痙攣,均可使椎動脈血流不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發生眩暈。祖國醫學認為,眩暈病位在頭竅,腦為髓海,髓海不足,清竅失養,導致眩暈。針灸、艾灸、推拿、針刀、穴位注射、埋線等療法可消除病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腦部供血,減輕患者眩暈癥狀,具有療效確切,操作方便安全,副作用小,費用低廉等優點。近年來,針灸各項療法在治療頸性眩暈方面仍不斷改進、創新,結合現代醫學手法,極大地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但是,在治療此疾病上,針灸還有許多不足與缺點,仍需要我們不斷地改進與探索。
參考文獻
[1] 徐文源,趙軍.針刺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01):16-17.
[2] 陸菁,沈群等.針刺治療頸性眩暈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4):255-256.
[3] 游立.頭針對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影響的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1,31(7):665-666.
[4] 蔡國偉,薛遠志等.熱敏灸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7):475-476.
[5] 吳美倩,戴朝富等.上風府穴溫針為主治療頸性眩暈111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2(7):524-525.
[6] 梅江,王云江等.百會穴為主溫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內 蒙古中醫藥,2014(23):54-55.
[7] 戴春玲,忙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160例報告[J].內蒙古中醫藥,2002,6(4):26.
[8] 王永彪.牽引旋轉復位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的體會[J].中國臨床康復,2002,6(6):878.
[9] 李霞,房連強等.以肩胛提肌起止點為刃針作用靶點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11):27-29.
[10] 鄒勇,金亞明等.風池、天柱穴位注射丹參液治療頸性眩暈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3):4-35.
[11] 胡紀原,韓詠竹.水針百勞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2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17(1):38.
[12] 覃薛文,諶筱晗等.頸疏散穴位貼敷配合頸疏針治療頸性眩暈5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2,18(11):69-70.
[13] 王民集,杜峰志等.耳穴貼壓配合百會、風池穴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1,6(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