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峰 李婷 張亞艷 王居新 鄭敏茹 張萌
【摘 要】本文將對近年中醫(yī)藥治療心衰患者焦慮抑郁的進行分析和綜述,希望對臨床治療有所幫助。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焦慮抑郁;中醫(yī)藥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95-01
1 現(xiàn)代醫(yī)學心力衰竭概述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簡稱心力衰竭,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預后不良等特點[1]。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地老齡化,慢性心衰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不斷攀升[2]。近年來,盡管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及瓣膜病等)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所控制,但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卻日益增高。心力衰竭發(fā)病率有明顯地區(qū)差異性,我國35-75歲成年人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農村,女性高于男性[4]。
2 中醫(yī)學對于心力衰竭、焦慮、抑郁的認識
傳統(tǒng)中醫(yī)無心力衰竭的病名出現(xiàn),但古代中醫(yī)對于心力衰竭的相關探索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相關病證及病名散見于中醫(yī)古籍。從這些病名可以發(fā)現(xiàn)中醫(yī)對于心力衰竭的探索不僅很早,而且也較為深入;另一方面,這些病名也有助于更好地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認識心力衰竭。
“抑郁”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百合”、“臟躁”范疇。《內經》中首提“五郁”的概念, 包括“木郁、土郁、金郁、火郁”,金元時期將郁證作為獨立病證,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劉郁》中提到“六郁之說”并用“越鞠丸”解之,劉完素認為“五志過極皆能化火”,“六氣 皆從火化”,從“火熱論”闡述郁證,善用寒涼藥物,李杲“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從“脾胃論”闡述郁證,張從正重視七情之郁。最早出現(xiàn)“郁證”病名是明代《醫(yī)學正傳·郁證》。
3 中醫(yī)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的認識
縱觀中醫(yī)文獻,《醫(yī)經溯洄集·五郁論》中云:“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滯而 不痛之義。”《靈樞·百病始生》中記載:“喜怒不節(jié)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素問·舉 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驚則氣亂,勞則氣結,思則氣結。”《丹溪心法·六郁》中論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人身諸病,多生于郁。”均描述了因情志變化對 五臟六腑功能活動的影響。而心系病變主要是心臟自病或它臟病變引起,病位在于心,但與肝密切相關。心火、肝木乃子母之臟,兩臟病變相互影響。心主血脈而藏神,肝主疏泄而藏魂。心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的血脈的運行與情志活動,都依賴于肝對氣血的疏泄功 能。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等,使陰陽虛衰,臟腑功能失調,心失營運,而致心力衰竭,表 現(xiàn)為心悸,胸痹,氣喘等癥狀,同時也可引起神志的變化,如表現(xiàn)為乏力、失眠、多夢、 驚恐等。
可見,中醫(yī)學認為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礙的發(fā)生,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稟賦不足及體質異常密切相關,病機主要為氣機失調,氣血不和,郁而發(fā)病。病性虛實并見,病位在肝、心,與脾、腎密切相關。
4 中醫(yī)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焦慮的治療
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礙是一個長期、慢性疾病,在其病變演變過程中,虛、實、痰、瘀等病理性因素相互影響,而弁非單一出現(xiàn),結合中醫(y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特 點,臨床上多從肝論治,以期疏肝理氣,調理氣血。
如張明雪教授[5]認為,若肝氣郁滯,氣機調暢功能失調則影響心氣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而若肝火太旺,則又會影響脾土功能,導致情志不暢,憂思內結,損傷心脾,氣血運化失調。所以,雙心病多與肝失疏泄有關,方以疏肝理氣、滌痰寬胸、通陽散結之法,擬柴胡 疏肝散合參芪瓜萎薤白半夏湯加減,改善患者“胸中脹滿,伴郁結、氣短、腹脹”癥狀。袁卓[6]等認為,雙心醫(yī)學是因為心絡受損,氣血運化失常而致阻滯,所以主要病機為絡氣郁滯、瘀血組絡、絡虛不榮,導致清竅受蒙,腦髓失養(yǎng),而表現(xiàn)出精神及情志失常。董榮耀[7]臨證通常以肝論治雙心病,主張心肝同治,用疏肝、理氣、活血法治療,如善用柴胡、郁金、丹參、桃仁、紅花活血等。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郁氣滯,甚則氣郁化火,灼津成痰,情志因素對肝氣的影響,氣血運行不暢,閉阻心脈,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寧心。
總 結
慢性心力衰竭越來越成為常見病、多發(fā)病,且病死率極高,預后不佳。現(xiàn)代醫(yī)學對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的病理生理機制以及抗心力衰竭藥物的研究日益深入,目前心力衰竭的診斷與治療標準化,同時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均有著較好的效果。然而面對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礙的患者,不能以單純抗心衰或抗抑郁為目的,還應減少藥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而中醫(yī)學可在其中起到巨大的作用。讓中醫(yī)學在“雙心醫(yī)學”診治中有更大的突破,為此要重視中醫(yī)對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礙的辨證分析研究,發(fā)揮中醫(yī)藥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 Yancy CW,Jessup M,Bozkurt B,et al.013 ACCF /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J].Circulation,2013,128(6) : e240-327.
[2] 金雪娟, 周京敏, 葛均波.心力衰竭流行病學的研究進展 .中國臨床醫(yī)學,013,0() :85255.
[3] 胡成燕,莊曉賽,寧彬等.雙心醫(yī)學模式在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伴抑郁焦慮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安徽醫(yī)學,2014,12(12):1648-1650.
[4] 邢作英,王永霞,朱明軍.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學研究現(xiàn)狀及其病因[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2(10):937-938.
[5] 楊云鍵.張明雪教授從肝論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臨床經驗總結[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2:21-31
[6] 袁卓,張軍平.冠心病抑郁與絡損神傷[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1(1):31-32.
[7] 李穎.董耀榮從肝論治心血管疾病經驗[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2014,4(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