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教育行業不斷發展,高等教育的建設也逐漸完善。現階段高等院校內的學組織多為共青團與學生會組織,其中學生會是在黨組織、共青團以及校方的共同指導下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與自我服務的機構,也是共青團的主要構成。作為學生會成員應帶動社團同學開展豐富的團體活動帶動同學的成長,使的學團工作既能夠滿足校方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夠適應新時代下青年團員精神不斷變化的條件。本文以高校教學為中心,細致分析如何通過學團工作滿足青年團員的精神需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我國社會的穩定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團工作;青年團員;精神需要;問題;
對策
前 言
隨著時代發展,教學工作的重點不在圍繞著提升學生成績建設,特別是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建設相應的政治觀念是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要任務。但是對于高校來說,學生具備高度的自由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較少,想要提升青年團員精神層面的建設需要通過學團工作來進行。這就對學生會的構成與職責發出嚴峻的挑戰。學生會作為廣大同學的代表同時又是共青團的重要構成,其在建設團員的精神需求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內的高等院校中對于此項工作的開展還存在些許不足[1]。
一、學生會的構成與作用
1.簡述學生會
學生會是全國范圍內各高等院校在黨組織與共青團的指導下所開展的學生組織,其工作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全心全意服務老師與同學的宗旨,按照各校方的教學制度與學生聯合會章程來開展相應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要嚴格遵循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原則。
作為高校階段的重要組織,學生會在我黨與共青團的共同指導下貫徹落實了五四以來學生運動的光榮傳統,引導同學們參與到社會主義發展的建設之中,為我國的穩定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學生會通過開展相各類團體活動,進步一提升了學生的個人建設與政治素養,為社會提供了帶來那個的新型人才,此外通過學生會的幫助校方與廣大學生群體之間能夠更加的融洽,校方的精神能夠第一時間傳達到同學的手中,而對于學生的反饋學校也能夠及時做出建設[2]。
2.學生會的作用
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學生群體,學生會的作用在促進學生成長中占據主導地位。我們都知道高等院校內的環境較為自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較為缺乏,在龐大的教學任務中老師很難對分出額外的精力來帶領學生開展各類活動。而在這環境下學生會就要擔起相應的職責,遵循黨組織與共青團的指導帶領同學們在課外之余開展各類群體活動,幫助同學提升自身建設,促進全面發展。同時還需要維護校內的風紀,營造優質學習環境,塑造良好的校園形象。此外還需要在日常學習中幫助同學們解決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并及時的將同學們的意見反饋到校方機構[3]。
二、改革創新滿足精神需求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傳統教學理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對于高等階段的教學來說應增加精神層面的建設,融入人性化理念,為同學們營造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提升精神層面的支持。
1.歸屬方面的追求
高等院校是一個小型社會,其中的同學都渴望擁有自己的歸屬,而有些歸屬是客觀存在的就如同班級、宿舍,但是這種歸屬顯然是不具備提升潛力的,也無法進一步得到成長。但是有些歸屬則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不斷提升,例如團組織的歸屬,同時也具備相應的激勵作用,促進同學們的不斷前進。為了提升團組織對于同學們的歸屬感,我們應加強對團組織建設。例如說定期開展相應的團捏活動,強化內容建設,豐富活動類型,增加團組織的吸引力與凝聚力。再或者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主體團會”,干部學員帶領同學們瀏覽黨的政策方針以及我國的發展路線,提升同學們的政治基礎,調動青年團員的積極性為自身奠定堅實的黨政基礎。當組織內部的凝聚力提升,各類活動的開展也就更加完善,自身的吸引力也會隨之增加[4]。
2.情感方面的需求
對于高等院校來說長期脫離家庭環境同學們對于情感反面的需求還是較為明顯的,主要表現在渴望老師的關注與交流以及同學們的友誼與認可,滿足以上情感需求對于與同學們來說能夠進一步促發其積極性。想要滿足情感歸屬的需求,最為主要的基礎就是對愛的建設,不僅是他人給予自己,同時也要學會奉獻,用自己的愛來感化其他同學們,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同學們對于愛的需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愛護他人,需要通過相應的社會實踐來完成。團支部可以在周末休息時間組織同學慰問養老院、孤寡老人,通過實際環境來引導學生學會付出,建設其情感因素的建設,更為重要的是促進愛國意識與不斷奮斗精神的養成。
3.自我發展的需求
在所有的需求因素中,自我實現應該是需求層次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對于青年階段的同學們來說他們正不斷的朝向成年人前進,對于自我實現歸屬的需求尤為強烈。所謂的自我實現就是指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相符的工作,促使自己的能力能夠被充分發揮。這也是成長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同學會表現出強烈的競爭欲望,想要表現自身,希望得到同學與老師的認可發揮自身的能力。作為團組織在這個階段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聯系組織部、宣傳部、體育部與表演部等制定各類活動,幫助同學們展現自身的特長,并做出宣傳,滿足其自我發展的需求。其次在團組織的干部競選工作中可以采用自我推薦的方式,給予每一位同學們競選的機會,促進其積極性的提升[5]。
總 結
綜上所述,團組織的出現是幫助同學們營造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滿足其精神、物質方面的需求。對于青年階段的團組織成員來說,只有不斷錘煉他們的心智、激發其內在潛力,才能走出更遠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劉強. 以遼寧抗聯紅色文化資源為手段促進高校青年團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方法[J]. 青年與社會, 2019(1):175-175.
[2] 范文. 關于在基層團青工作中如何培養學習習慣的思考——團永泰縣委"青年大學習"活動情況調研[J]. 福建青年, 2019, 000(003):P.17-19.
[3] 杜一鳴, 李揚. 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從嚴治團的力量推動高校共青團建設[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 000(003):83-86.
[4] 李琳. 高職院校共青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領作用——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共青團工作為例[J]. 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8, No.90(01):77-81.
[5] 丘小芳. 創新靈活地開展共青團教育r——引領青年縱深學習與踐行十九大精神[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8, 000(002):22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