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超
(四川省宜賓市第三中學校,四川宜賓 644000)
“來!來!來!來到孩子們的隊伍里,變成一個小孩。你不能教導小孩,除非是變成一個小孩。”1934年5月16日,陶行知先生在《教師歌》中這樣寫道。今天,這樣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1]。有著教師身份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常常發生角色錯位,始終忘不了自己教師的身份、教師的尊嚴和教師的說教。在學校,教師要面對形形色色、各種性格特點的學生。即使學生缺點經過掩飾,偶爾暴露一點端倪,教師也可發現其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問題。而回到家里,教師面對的一般是一個子女。孩子的一個小小舉動可能折射出無數的問題——孩子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另外,教師在學校教育出許多優秀的學生,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這些優秀學生的優點或者至少像某某優秀的同學,但可能會失望地發現,孩子不能如己所愿。但孩子就是孩子,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他的智商、容貌、身體特點都遺傳自父母。所謂培養,就是“陪著養”,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你“來到孩子們的隊伍里,變成一個小孩”,不攀比、不急躁。教師應以平和的心態,從孩子所處的年齡段思考,和孩子交朋友,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好伙伴。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筆者總結出最大的啟示也許就是四個字:靜待花開。下面,筆者就從一個教師父親的教育歷程,與大家一起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生成敗看童年》一書中說道:“回首童年,是什么改變了我們的命運?面對孩子,用什么去影響他們的一生?”童年應該是自由快樂的,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孩子學會自信生活的關鍵期[2]。
講故事是很好的陪伴方式。反復講寓意深刻的故事,有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筆者的女兒出生前,家里條件不是太好,但也進行了成本低廉的胎教,就是用一臺錄音機放磁帶,唱兒歌,講故事。女兒1~2 歲時,筆者用錄音機一遍又一遍重復播放唐詩、兒歌,希望能訓練女兒的音樂節奏感并讓她熟悉詩詞。當然,女兒和筆者一樣,直到現在還是“五音不全”,最感到失落的是,在女兒3 歲那年,筆者想用講故事的形式測測她的智商。筆者講的是《小狗種骨頭》:夏天,小狗看見小白兔種了蘿卜和青菜。秋天,小狗又看見小白兔推著一大車蘿卜和青菜。小狗想:“如果我像小白兔一樣,把自己最愛吃的骨頭種在地里了,那么我就有吃不完的骨頭了。”說著,小狗就把自己吃到最后的一根骨頭種在了土里。它拿心愛的灑水壺給骨頭澆水,還自言自語道:“骨頭,喝吧,喝吧,喝飽了快生根、發芽,長出骨頭來吧。”那么,小狗能收獲骨頭嗎?筆者期待地看著女兒,希望她能說出正確的答案。她很不耐煩地說:“怎么不能呢!”那時,筆者常常給她講小蝸牛的故事,小蝸牛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小蝸牛說:“毛蟲姐姐也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講故事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這是溫情的一面,但必要的懲罰也不可少,至少是教育中的一種輔助方法。孩子要有規矩意識,知道許多事不能做,做錯了,就要承擔責任。當然在懲罰后,家長還應輔以細心的說教,讓孩子知道錯在哪里。慢慢地,女兒可以和筆者一起跑步了。有時,她穿著輪滑鞋,筆者牽著她的手,在山路上飛快地跑,她媽媽在后面追,真是難忘的幸福時光!周末是屬于家人的時間,筆者再忙也安排出時間陪孩子。在女兒再大一點,跑步時我們就商量目標,距離長短她說了算,但一旦定下,就是筆者說了算,不管中途再累,爬也要爬完!應該說,對小學階段孩子的成長筆者還是比較放心的。女兒5 歲讀一年級,8 歲參加全校國旗下演講,10 歲擔任校少先隊副大隊長、參加古箏考級等。
孩子在青春期的種種“反常”行為其實是成長欲望的表現。他們需要在試錯排錯中成長,積累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青春期的變化是必然的,但是青春期的反叛不是必然的[3]。父母應該關系和睦、行為成熟負責,對孩子渴望成長的動機與行為給以最起碼的尊重,對孩子給予足夠的信任,全力配合并積極參與孩子的精神成長,不給孩子反叛的機會(家長的指責、猜疑和懲罰都是在為孩子反叛提供機會)。所以,一般不涉及安全的問題,父母應放手;涉及安全的問題,父母就溫和地堅持原則;如果遇到觸及底線的問題,父母就要秉持信任與尊重,誠懇地與孩子交流。對于孩子的決定,父母應保持好奇而不是評判的態度,與之討論這個傷人或傷己的決定,會給當事人及其家庭帶來怎樣的后果……當這樣的交流成為習慣,一定會觸發孩子的思考并改變其決定。這樣一來,孩子在青春期的變化就會向成熟、成長和自立的方向發展。
進入初中,特別是初二,女兒進入青春期,開始叛逆,一下子變得讓筆者感到陌生,對待周末跑步她根本是抵觸的,即使在一起,要么一個人沖在前面,要么遠遠掉在后面,滿臉痛苦。后來她竟然發展到偷偷拿家里的錢買化妝品,甚至把同學的一些小玩意兒偷偷拿走。筆者不僅失望更是羞愧,難道這么多年的付出,就換來這種結局?筆者出生于農村家庭,受傳統教育影響很大,震驚之后是暴怒,嚴厲地訓斥了她,結果是除了和我們更對立之外無濟于事。筆者又嘗試和她媽媽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嚴厲在先,一個愛撫在后。當然,做父親的一般更愿意展現愛的一面,畢竟筆者是做教師的,靜下心來、降低姿態,愿意以朋友身份傾聽孩子的內心,思考她這樣做背后蘊含的訴求。我們一家從縣城來到城市,平時工作比較忙,有時也難免在家里當著女兒的面爭吵,以前認為她一直比較聽話,從而忽略了對她的關注。后來,她就以這種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經過查找原因,筆者和她媽媽商量對策:(1)以從容平和的心態,同孩子平等對話;(2)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3)每天接送,在路途中傾聽孩子的敘述;(4)鼓勵孩子同志同道合的朋友玩;(5)讓孩子隨時打電話給她最喜歡的外婆,感受大家庭的關愛。這之后,女兒的情況有所好轉,初中畢業順利考入一所省級示范校。
高中階段課程更加緊張,筆者堅持每天接送女兒。有時父女一路小跑到校,邊跑邊聊。由于初中“欠賬”太多,而高中所在的班級又比較優秀,女兒每次考試只能排倒數幾名。她想轉班,筆者告訴她,在這個班你沒有什么輸不起的,進步一名就是成功。課余時間,她擔任年級團支部書記,參加演講比賽。高三最后一學期,筆者照舊周末陪她跑步。女兒高考考入杭州一所二本院校。在筆者心里,女兒只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也不錯。筆者相信,愛和信任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關系先于教育,有了穩固的親子關系,教育才會成功。
青春是系在我們手臂上的一只銅鈴,只有不斷地奔跑,才會發出悅耳的聲音。讓生命奔跑起來,像阿甘那樣奔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南叢林,跑遍了全美國,跑到了心愛的珍妮身邊,最終跑到了人生成功和幸福的終點。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大學階段,女兒17 歲離家千里之外。她開始想家,想念平時嘮叨的爸爸、媽媽。這個時候,父女真正開始促膝談心,談人生、談理想、談大學畢業后的生活,談起厚積薄發,就像竹筍埋在地下幾年,看不到成長,然而一旦露出地面,一周之內就可以長幾米高。女兒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拼命參加學校活動,拼命讀書,準備考研期間,暑假也沒回家。她說,寒假前有一次杭州下大雪,她到圖書館時間太早,身后只留下自己的一串串腳印。女兒在大學期間每年獲得浙江省獎學金,大三獲學校“十佳大學生”稱號,且成功考取北京某名校研究生。
吾家有女初長成。現在,正值疫情的特殊時期,女兒還沒復課,每天下午陪著筆者在江邊跑步,很開心、很貼心、很懂事。她說,好不容易有這么長的時間陪爸爸、媽媽,發現筆者的跑步鞋有點舊,很是自責,晚上就網購了一雙……筆者現在很享受“小棉襖”的溫暖。以后她會走很多路,也會遇到很多人,期待她抬起頭、挺起胸,能活得像理想中的自己。
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筆者深深感悟到,教師作為家長的優勢在于理解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懂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更懂得用好這些優勢。培養孩子的習慣、樹立孩子的信心、做好孩子品格的表率是教育的根本;該玩的時期就玩,該學的時候就學,家長不能時時刻刻只盯著孩子的分數。家庭氣氛和諧,孩子人格健全、能力全面,不攀比、不急躁,早一點或晚一點達到家長的期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