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中欽,鐘鳴谷,伍益
(江門市中心醫院 神經外科,廣東 江門 529000)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高血壓等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腦出血是高血壓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并發癥,致死率、致殘率高,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1-3]。傳統手術治療腦出血的方法是大骨瓣開顱術,該種手術方式創口大,出血量多,預后較差,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來隨著神經內鏡的逐漸應用于臨床,小骨窗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應用越來越廣泛[4-5]。本研究選取了我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病例60例,探究小骨窗神經內鏡血腫清除和傳統骨瓣開顱術在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臨床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至2019年期間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60例,根據其選取的治療方式,分成傳統開顱術組和小骨窗神經內鏡組,每組各30例。其中傳統開顱術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3-78歲,平均(55.38±4.56)歲,病程5-23年,平均(9.11±2.49)年;小骨窗神經內鏡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4-78歲,平均(56.13±4.77)歲,病程5-25年,平均(9.26±2.71)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入選患者符合腦血壓腦病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出標準:①顱腦損傷、動脈畸形、動脈瘤等患者;②其他重大臟器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傳統開顱術組患者接受傳統骨瓣開顱顯微手術治療。小骨窗神經內鏡組接受小骨窗神經內鏡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患者進行頭顱CT掃描,確定血腫位置后選取離血腫最近的部位為手術路徑,注意避開大腦功能區和皮質處重要的血管。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行4-5厘米左右的皮膚切口并暴露顱骨,繼而電鉆、銑刀形成直徑約2-3厘米的小骨窗,硬膜切開,使用管狀牽開器穿刺進入血腫,神經內鏡觀察下清除血腫,止血完成后,去除牽開器,縫合硬腦膜,縫合頭皮,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血腫清除率;②計算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GCS評分越低,代表患者意識障礙越嚴重,8分以下定位昏迷。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涉及數據均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中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DNS評分、ADL評分等計量資料以(均值±方差)表示,進行t檢驗,血腫清除率等計數資料采用率(%),進行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術中相關指標及血腫清除率比較
2.1 兩組患者術中相關指標及血腫清除率比較。小骨窗神經內鏡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都明顯低于傳統開顱術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小骨窗神經內鏡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為97.06%高于傳統開顱組(86.83%),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CGS數據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的CGS評分比較,P>0.05,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的CGS評分比較,P<0.05,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具體數值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GS數據比較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危重性腦病,如若治療不及時,血腫壓迫腦組織,顱內壓急劇升高,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神經功能損傷,甚至引發腦疝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臨床上關于高血壓性腦病的治療仍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傳統的治療方式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大,血腫清除不完全,預后不佳,治療效果不理想。近年來隨著神經內鏡的廣泛應用于臨床,小骨窗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越來越體現出其優勢[6-7]。本研究基于臨床數據,探究了小骨窗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與傳統開顱術的治療情況。結果顯示相較于傳統開顱術,小骨窗神經內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明顯降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小骨窗神經內鏡組的血腫清除高達97.06%也明顯高于傳統開顱術組(86.83%),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格拉斯哥大學神經外科教授 Graham 等人于 1974年創立,評分內容包括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和肢體運動三個方面,是用于判斷患者意識情況較為客觀的評判標準,也是最廣泛用于腦卒中患者的意識狀態判斷的評分方法。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的CGS評分比較,P>0.05,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的CGS評分比較,P<0.05,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有更加來擴的手術視野,便于血腫徹底清除,同時也可以減少甚至避免手術過程中對大腦組織的不必要傷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便于患者術后身體機能的恢復,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手術方式。
綜上所述,小骨窗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血腫清除率高,優于傳統開顱術,建議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