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生態文明的建設必須提上日程,生態文學也作為研究生態問題、傳播生態思想、建設生態文明等承擔著多種需求和作用下誕生的文學,了解、研究生態文學也成為了當代文學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從生態文學的特點、發展歷程、作用和不足四個部分淺析生態文學,以求能對我國的生態文學有初步且明了的認識。
關鍵詞:生態;生態文學;人與自然;生態文明
作者簡介:胡可(1994-),女,漢族,云南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3-0-01
文學作為一門以語言文字為工具、能具體生動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從古至今都有以大自然、生死和愛情作為文學藝術永恒的三大主題的說法,因此,當文學界開始關注生態問題時,就形成了生態文學。簡單來說,生態文學就是以文學的方式,用科學的觀念來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學。
一、生態文學的特點
生態文學旨在用獨特的文學魅力融合人類自覺的生態觀念來喚起人們對自然的保護和喜愛,一直試圖用文本內的文字保護文本外的生態自然,生態文本往往承擔著喚醒人類生態意識的責任,號召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構建一個順應自然規律的和諧地球。生態文學的另一大特征是體現出了人對于生態所具有的責任,生態文學在不停探求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過程中認為人類有責任保護自然,將其作為文學的主題和主體進行作品創作。
除此之外,在現代化的作用下,生態文學既然作為是一種展現自然與人相互關系的文學,它還有“文學即人學”的功能,不但要表達人,還要引領人。首先,它是通過較為生動形象具體的情境設置來讓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驗從而達到啟發讀者的作用。其次,它作為有自然辯證法等科學、先進觀念的指導,是通過科學且先進的方式讓讀者在閱讀中產生自覺的自我判斷而不是強行對讀者灌輸某一種或是某幾種觀念。最后,除了有理性的觀念支持之外,它還有情感上的作用。通過“共情”“移情”等寫作方式,在情感上打動讀者。
二、生態文學的發展歷程
雖然在文學界的研究和生態文學的普遍認知上來看,我國的生態文學是在徐遲先生翻譯的《瓦爾登湖》這本著作下確立誕生的,但追根溯源,在我國古代其實就有著很多文人開始關注生態自然問題并且落實到自己的創作中了,如在傳統文化中,幾乎是儒道各家學說有提出的“天人合一”[1]的觀念,也是莊子一生追求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之后董仲舒將之引申提出自己的觀點“天人感應”,接下來的陳朱理學又提出“天理之說”;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也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哪種思想都認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除此之外,后來的山水田園派詩人陶淵明、王維或是李白、蘇軾等這些我國耳熟能詳的詩人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著生態思想的體現,“天人合一”始終是這些詩人們一直追求的生活理想,深刻影響著他們的詩學建構、創作內容和他們的生活態度。之后的魯迅先生的創作也被看作有生態文學創作的跡象,從《邊城》中也能看出沈從文是一位具有較為先進生態觀念和倡導保護生態自然的作家。這些思想的提出、作品的存在也恰好證明了在我國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歷史源遠流長。正如夏光武先生所言:“早在生態文學形成之前,生態思想就已經隱藏在各種神話、傳說、宗教教義等原始思維的背后。”[4]
我國的生態文學發展至今,小說、散文、詩歌和戲劇等文體對都生態問題有所觸及展示,內容、表現形式和描寫手法都有多種多樣的體現,生態文學創作炙手可熱,優秀作品大量涌現。如賈平凹的《懷念狼》、姜戎的《狼圖騰》等都是我國當代生態小說中較為有特色且思想上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在未來,優秀的作品也必將絡繹不絕,奔涌而來。
三、生態文學的作用與局限
首先,生態文學的傳播及意識重塑的作用能有效地讓公民在閱讀中提升自我認知和環保意識。再者,文學傳播是傳播力度更廣、更能被人民大眾接觸和接受的一種方式和途徑。生態文學的存在也許不能在根本上使得生態問題消失,但是生態文學的存在卻可以改變人們現有的想法和觀念。
我們不可否認生態文學給我們現代文明帶來的作用,但就目前看我國的生態文學創作中仍然有許多不足,在生態文學的研究中也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首先是選材上較為固定,主要以陸地或是動植物為主。其次,是作品中較少關注人類反思由于人類自我意識所造成的生態危機。除此之外,模式化的寫作方式及寫作內容也是我國現存的生態文學寫作中的突出問題。
四、結語
“生態倫理之父”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說“探知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詩人的領域。”這體現著文人們的社會作用,生態文學用著感性的文字傳達著理性的生態觀念,它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前進,根源在于生態文學的關注點始終立足于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存自然環境。在未來,生態文學仍將步履不停,繼續前進。
注釋:
[1]張載.《張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2]莊周.《莊子》.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09.
[3]老子.《老子》.中華書局.2016—07.
[4]夏光武.《美國生態文學》.學林出版社,2009年,第1頁.
參考文獻:
[1]王諾. 歐美生態批評:生態文學研究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夏光武.美國生態文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3]汪樹東.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劉青漢.生態文學[M].人民出版社,2012.
[5]周生賢.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