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一方,張 虹,李健龍
(蘇州市職業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215000)
在我國進入老齡社會的大背景下,養老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且亟須改善的研究課題,成為各級政府所面對的一個重大的挑戰。 目前,我國的主要養老模式分為機構養老、 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三類。 一是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以養老機構建設為主要基礎,重點包括老年養護機構和其他類型的養老機構。老年養護機構主要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專門服務,重點實現以下三個功能:1.生活照料。通過設施建設,達到無障礙通行要求,滿足老年人的生活功能,方便老人的穿衣、吃飯、如廁、洗澡、室內外活動等基本日常需求。2.康復護理。提供相應的設施如康復器材等,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人恢復生理上減退或減弱的身體功能。3.緊急救援。老年人易出現突發疾病或病痛,需要在短時間內采取緊急救護措施,機構需要提供緊急情況的應急處置救援服務能力,使得老年人能夠獲得及時的救援,治療。 二是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現在國內數量最多的養老方式,在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層面,既符合老年人心理上對養老環境的認知與要求,又不會為家庭支出增加負擔,是大多數老年人選擇的方式。 三是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服務是在日間照料暫時無人或無力照護的社區老人。 社區養老將家庭養老中的某一部分內容交由社區來承擔,以社區的力量,小范圍對社區內需要服務的老人進行照護服務。
根據蘇州市老齡辦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8年蘇州市60—69周歲老年人99.11萬人,占老年人口數的54.13%;70—79周歲55.79萬人, 占老年人口數的30.48%;80—89周歲24.42萬人, 占老年人口數的13.34%;90—99周歲3.69萬人, 占老年人口數的2.02%;100周歲以上老年人663人,占老年人口數的0.03%。 和2017年相比,各年齡段老年人口都有所增加,60—69周歲老年人口已逼近100萬,10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也創了新高(圖1、2)。

圖1 2015—2018 年蘇州老年戶籍人口數量情況

圖2 2018 年蘇州各年齡層老年戶籍人口占比情況
蘇州作為長三角的重要城市,是國內養老行業起步較早的城市。 政策高度重視養老,十五年來不斷有相關養老政策出臺;無論政策環境、市場發展、客戶的觀念都遠遠領先于國內市場,稱之“行業高地”亦不過分。 近年來,蘇州先后頒布實施了《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養老服務需求評估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從做優社區養老、做深醫養融合、強化規范管理、擴大普惠群體等方面著手,多措并舉,促進了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
根據市場調查結論,蘇州毗鄰上海,有著媲美杭州、南京的戰略優勢,是各大養老企業及品牌擴張布局的重點城市。 泰康、光大匯晨、國壽、紅日、九如城、朗詩常青藤等一線主流品牌先后有項目在蘇州落地。 凱健、佰仁堂、遠洋等品牌的項目均在籌建中,將最快入市。 蘇州由于整體經濟水平較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對比較高, 民眾受教育程度較高,總體對養老的思路想法超前于國內其他城市。 對享受社區養老服務的接受態度較為開放,也充分了解養老對于自己后半程人生的重要性。
雖然蘇州政府對養老產業進行了大量的政策與操作扶持, 蘇州人民對養老的認知也逐年提高,但是從整體上來說,蘇州地區的養老產業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針對性地討論。
由于國內對不同職業認知的習慣,且對老年人服務環節知識的不全面,導致各地針對養老產業的專業教育配置不足。 在國內中專及以上學歷的教育機構,很少開展針對養老產業的學科教育,學生普遍對養老服務產業的求職興趣不高。 導致某些學校在認識養老產業重要性的前提下, 也無法進行招生,無法設立相關學習專業。 由此,每年進入養老護理、服務產業的畢業生數量遠遠不足。 在社會上,由于老年服務工作的門檻較低,提供養老服務的人員年齡又普遍偏大,大部分為文化程度不高的二度就業中老年人群,以女性居多。 他們大多來自偏遠貧窮地區,對于老年人護理、照料的相關知識較少,相關的崗前培訓因培訓工作人員的學習能力和自身知識水平有限, 只能提供最淺顯的日常護理知識,無法給予更深層、更專業水平的培訓,導致整體老年服務質量較低, 從而制約了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 同時,志愿者服務能力發揮不完全。 在國外,志愿者活動已經滲透到家家戶戶,幾乎每家都會在假期時間或者業余時間從事一些志愿者活動。 養老服務產業作為一項社會事業,志愿者與從業人員的總數并不足以滿足現階段蘇州地區的養老服務需求,且志愿者與從業者面臨著非常類似的問題,即雖有一腔熱情,但對于養老服務行業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無法完全滿足養老服務的需求。
養老服務并不僅僅表現在對老年人的餐飲、娛樂、家庭保潔等表面需求,對于老年人來說,正常衣食住行的需求在現在社會早已能夠輕松的滿足。 由于中國人口結構的調整, 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更缺少的是精神層面的關懷以及健康養生知識的補充、慢性病或長期疾病的治療甚至是對自己金錢的保護等諸多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問題。 即使是養老服務相對發達的蘇州,對于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關懷,還是一個無法妥善的得到解決的問題。
不可避免,在中國自古以來對不同的職業有著“莫名”的推崇或貶低。 人們總是希望從事教育、醫療、法律等職業,認為服務業是一個伺候人,為別人服務的行業。 隨著科學進步,人們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這樣的“職業偏見”已經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當人們提及護理、養老照護等職業時,還是會戴上“有色眼鏡”。 社會和學校應該從教育的源頭,消除錯誤的觀念, 認真學習并理解養老這一行業,消除對這一行業的偏見。 在高校設立養老學院、養老專業等,對養老產業進行大力宣傳,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研究方向和就業選擇在養老行業。 現在社會對養老管理服務類的人才需求非常大,政府也應該鼓勵高校對專業化的養老護理、管理人才進行培養,爭取能夠批量化地為各地養老市場輸送專業水準較高的管理人員和護理人員。 同時,對現有的養老產業從業人員進行培訓, 改變原有的培訓方式,以簡單明確的培訓方式,方便現有從業人員理解自己所從事的工作。 無論是養老機構還是政府,應該創建完善的工作制度,對養老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實行相關的保險、補貼、獎勵制度,以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這一社會事業中來。
志愿者團隊的壯大會直接影響養老服務行業的運行,在維持現有志愿者團隊的陣容下,各地應該加強宣傳,多渠道、精確地招募志愿者,讓志愿者的一片愛心能夠真正地發揮到他們所熱愛的公益事業中去。 對于志愿者,雖然無法讓他們與養老從業人員一同進行專業護理和管理培訓,但是也應該改變以往的培訓模式,在培訓中發現志愿者們各自擅長的領域,由專業的護工、社工團隊組成工作小組,讓志愿者們能夠在專業人員的引導下,協同工作,發揮每一位志愿者的特長、技能,讓他們投入養老服務工作中,整體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
對于老人來說,一輩子辛苦工作,哺育后代,到了人生的最后階段。 雖然不用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勞碌,也不需要考慮單位里的人情世故,甚至于都不再需要關心和照顧自己的下一代, 當一臺一直不斷工作的機器慢慢放緩自己的進程, 身上的零部件慢慢地老化時,看著下一代已經茁壯的成長,老人心中除了欣慰,也慢慢上升出一種凄涼和落寞。所以針對老年人所關心的幾個問題,精神慰藉、慢性病的治療與自我診斷、 養生知識的補充以及金錢的支配都成為新一代養老產業需要研究與參與的對象。 養老服務產業機構或政府,也需要增加時間與投入精力,仔細分析老年人心理層面的種種需求, 多花時間與他們相處、陪伴。在聊天中給老人帶來所需的身體健康方面的知識, 平時多安排類似的活動讓老年人參與以獲得精神層面的愉悅。對于老年人來說,社會上很多騙術或者套路輕易地能夠蒙蔽他們的雙眼, 這是騙子利用老年人心地善良,迫切追求健康,希望子女平安等心理,屢次得手。作為養老服務行業的專業人員,應該幫助老人分辨此類騙局,減少老年人經濟損失, 最重要的是避免由于上當受騙而對本已脆弱的老人心靈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蘇州作為“人間天堂”,在老齡化程度較深的今天,應該認真學習研究養老產業,從社會宣傳、高校教育、 志愿者團隊等諸多方面滿足老人真實所需,增加老人晚年生活的豐富度,減輕老人子女在照顧老人時的壓力與負擔。 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蘇州的老年人真正感受到蘇州是一座真正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