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 劉國峰
[摘 要] 心理契約與企業內部控制關系密切,內部控制是心理契約實現的保障,心理契約是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前提,有助于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心理契約是一種無形契約,是契約雙方達成的潛在認同,當契約雙方均得到心理滿足后,雙方才會實現共贏。因此,企業應重視與員工之間的心理契約,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完善激勵機制,重視員工個人發展,促進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以達到企業內部控制優化的目的。
[關鍵詞] 心理契約;企業內部控制;優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7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7-0118-02
Abstract: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enterprises.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s the premise of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which help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s a kind of invisible contract, which is the potential recognition reached by both sides of the contract. When both sides of the contract get psychological satisfaction, both sides will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Therefore, enterpris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ith employe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employees, and promote the employees'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e enterpris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research of optimization
一、引言
關于企業內部控制,國內外眾多學者在內部控制定義、內容、研究對象、功能等眾多方面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對象角度出發,內部控制理論主要研究組織成員的行為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組織和成員的關系[1],為了深入研究內部控制,就要了解內部控制的本質特征,即同一性和個體性[2]。心理契約是企業內外部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關于價值認同實現同步的一種心理約定,這種約定是使契約雙方能夠實現合作共贏的基礎。優化企業內部控制,需要從心理契約角度考慮。通過對員工的行為予以約束和激勵,達到員工與企業同步的約定,可以有效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因此,本文基于心理契約,研究優化企業內部控制應采取的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二、概念界定
(一)心理契約
關于心理契約這一概念,最早是Argyris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隨后眾多學者開始了對心理契約的研究。雖然學者們先后研究了心理契約并解釋了其定義,但是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界定。從眾多學者研究來看,心理契約即是雇傭雙方對雇傭關系中彼此應付出什么,同時又應得到什么的一種主觀心理約定。心理契約涉及契約雙方或者是多方,契約的主體就是企業和企業的各利益相關者。契約可以是一種正式簽訂的契約,也可以是隱藏于契約雙方背后的期望、責任、約定等。心理契約是一種無形的“契約”,是社會主體之間心理活動過程的一種默契和協調,具有主觀性、復雜性、多樣性、動態性等特征[3]:“心理契約”主要依賴于契約主體之間的心理默契、約定;“心理契約”需要相當漫長的過程才可以實現;“心理契約”的主體不僅僅是雇傭雙方,而且包括與企業相關的利益相關者們;“心理契約”將會隨著主體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心理契約”達成后,還會有許多不確定性發生。
(二)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其他員工共同設計和實施的,為營運的效率和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現有法律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達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4]。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個要素:控制環境起著支柱作用,它奠定了企業的整體氛圍,涉及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企業文化、人力資源政策等;風險評估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及風險應對,目的是評價影響企業目標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控制活動是為了實現企業發展目標而將所承擔的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而實施的各項活動;信息與溝通,包括企業上下級之間、內外部之間信息的傳播與溝通,在整個內部控制中起樞紐作用;監督是對內部控制系統運行進行監督的過程。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為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并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三、心理契約與內部控制的關系
(一)內部控制是心理契約實現的保障
組織與成員之間需要將心理契約作為締結雙方關系的紐帶。在企業中,心理契約的有效滿足對員工工作的認同感、積極性、能動性等有著重要作用。當前許多企業雖然實施了關于心理契約建設的一些管理,給予了員工一定的薪酬、假期激勵等,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心理契約違背現象仍然較多。由于對員工的約束和激勵達不到預期目的,致使心理契約破裂。如果企業可以構建一個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通過采取措施對員工的心理及行為進行約束和激勵,就可以有效減少心理契約的違背機率。在有效且高質量的內部控制系統下,即使原有的心理契約破裂,員工仍然可以保持對企業的認同感,繼續以積極的心態和行為為企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5]。因此,內部控制對心理契約雙方起著保障作用,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助力契約雙方達成有效契約的目的。
(二)心理契約是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前提
心理契約有助于優化企業內部環境。內部環境體現了企業對內部控制系統建設的“態度”,體現了企業內部治理的觀念。內部環境不僅涉及企業治理環境,而且涉及道德環境、企業文化環境、人力管理制度環境等多方面。當員工心理得到滿足后,員工會積極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會得到有效實施。員工以昂揚向上的心態參與工作,使整個企業呈現健康積極的文化氛圍,從而為內部環境優化奠定基礎,實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
心理契約有助于優化各項控制活動。企業采取控制活動主要是為了對員工的行為產生約束、規范作用。心理契約是契約雙方實現價值認同同步的一種約定,企業實施的各項控制活動主要是通過對員工的行為進行約束以達到降低或避免企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滿足心理契約后,員工會自覺遵守各項控制活動,控制活動的目的才會實現,各項控制活動才不會流于形式,而會真正起到作用,從而保障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
心理契約有助于促進信息交流與溝通。信息交流與溝通承擔著實現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橋梁作用。企業管理者通過與員工進行上下級間的溝通,可以使員工與管理者的觀念等保持統一,使員工加深對企業的愿景、價值觀念、發展理念等的認同;溝通也會使管理者更加了解本企業員工內心關于工作方面的期望,使隱藏于正式契約背后的“心理契約”得以明朗。通過及時順暢的交流溝通,可以幫助解決實際工作中因契約雙方信息不流通導致的內部控制失效問題。
心理契約有助于優化內部監督。企業在內部控制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監督的作用,這是內部控制失效的重要原因。員工的行為表現往往會反映他們的內在心理。員工與企業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心理契約得到不同程度滿足后,員工們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行為準則,基于不同的行為表現,員工之間會形成相互監督,進而實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
(三)心理契約有助于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
企業內部控制主要目標是立足于企業戰略目標角度考慮的,制定內部控制目標應綜合企業整體經營戰略、經營目標。一個企業歸根到底是需要人力予以支撐的,企業人力是企業能夠持續運轉的保障。企業目標的實現有賴于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當全體員工與企業形成一個同步的期望與約定,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內部控制制度規定的一系列規范以及制定的目標均可以實現。當員工心理契約得到滿足后,員工會積極投入到工作中,促使企業實現更好的發展;當企業心理契約得到滿足后,企業又會將成果反饋于員工。因此,心理契約有助于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在當前發展背景下,企業應積極采取措施加強企業和員工心理契約的建設。
四、基于心理契約的企業內部控制優化策略
(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心理契約的無形性使企業文化建設尤為緊要。企業整體文化基調影響著員工的文化價值觀,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在健康積極的企業文化的引導下,員工會在實現自身價值過程中自覺維護企業整體的利益。企業的文化觀念、價值理念影響員工的態度與行為,企業文化營造了“心理契約”的整體環境。只有在健康優秀的企業文化熏陶下,員工才會形成與企業價值認同同步的心理約定。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為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實施內部控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完善激勵機制
企業應充分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及員工的工作態度來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通過完善激勵機制,可以更好地推動企業人才隊伍的建設,為人才的留任和發展奠定基礎。從心理契約角度看,不僅僅給予員工物質激勵,精神層面的激勵也尤為重要。精神層面的激勵包括認同、尊重等,當員工內心得到企業一定的認可,企業采取的規章措施才會得以更好地實施。企業可以通過與員工進行溝通、關懷員工、設置薪酬激勵及假期激勵等方式完善企業的激勵機制。
(三)重視員工個人發展
每個員工對自己的崗位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劃和需求,員工都期望自己能在企業中貢獻一份力。企業應當重視員工個人發展,通過科學的人力管理,獲得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當員工個人發展得到滿足,對企業的認同感加強,員工才會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工作中。當企業的整體凝聚力得到提升,企業采取的規章制度才會深入到每一位員工心中,員工會自覺遵守相關規定,契約違背機率得到降低或避免,企業內部環境得到優化,更有效地實現企業內部控制目標。
五、結論
心理契約與企業內部控制關系密切,從心理契約角度出發,探究企業內部控制優化策略具有可行性。心理契約是一種無形契約,是契約雙方達成的潛在認同,當契約雙方均得到心理滿足后,雙方才會實現共贏。因此,企業應重視與員工之間的心理契約,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以達到企業內部控制優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壽昌,王家寶.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對象:從行為到關系[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1(2):46-54.
[2]陶黎娟.我國內部控制本質及披露制度面臨的研究困境與出路[J].財會月刊,2018(23):16-22.
[3]朱嘉蔚,朱曉妹,孔令衛.心理契約多元關系路徑及其影響效應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個案分析[J].2019(3):215-216.
[4]方紅星.基于資本市場的內部控制研究:問題與方向[J].財務與會計,2015(20):31-32.
[5]何建國,路楊.基于心理契約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研究[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4):96-97.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