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榮 陸暢
關鍵詞:職業院校;職業精神;培養路徑;融合
基金項目: 2019-2020年度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教育研究立項課題,課題編號:XHYBLX2019057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就業的重要保證。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素質的核心內容是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2019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曾發出呼吁,當下勞動者最缺乏的,并不是書本理論知識、相關的職業技能,缺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等職業精神。“我們對蘇州800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企業最看重的勞動者素質中,前三位都是職業精神。”可見,現代企業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不僅強調實踐操作技能,更加注重人才的職業精神、道德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國務院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國發〔2018〕11號),要求“強化工匠精神和職業素質教育”,“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職業院校必須走內涵發展道路,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既要培養學生從事崗位的職業技能,又要融合培育學生不可或缺的職業精神。
勞動者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是單位用工的首選條件,學生勝任從事職業所需的技術與能力就是職業技能,它體現勞動者的操作行為實踐,重在做事;勞動者在職業活動能動地表現出來的、具有職業特征的精神就是職業精神,它體現勞動者的精神層面,重在做人。職業技能需要一定的專業培訓,職業精神依靠長期的教育指導。如果說單位期待的工作成果是一個結果函數,那么影響一個人技能發揮的系數就是職業精神。能力發揮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思想觀念、責任意識、職業道德等。職業精神越強的個體,其能力發揮程度就會很高,有利于其職業技能向更高層次提升。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迫切需要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精湛的職業技能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嚴守職業道德規范、具有社會主義核心職業價值觀。
當前,職業院校對職業技能的培養普遍重視程度高,學校一般都采取雙證制,即學生在校期間需要獲得畢業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職業精神的培養都強調重要性,但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相比弱化現象明顯,普遍缺乏考核評價指標。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培養現狀主要有兩種現象:
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精神的培養自成體系,融合度不夠。眾所周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是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大部分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培養相對獨立開展,隸屬于不同的職能部門,分工完成,沒有形成一體化培養體系。職業技能教育的主要訓練內容是專業理論課程、技能實訓課程,教材、教學組織、師資要求等比較全面系統;與之對比,職業精神的培養沒有專門的課程體系、專業教材,師資往往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國家各級教育部門一直強調:注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并提升到事關國家興旺發達、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部分地區甚至為此出臺政策文件。但職業院校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都知道職業精神重要,但工作重心仍然是職業技能的培訓,職業精神教育往往被邊緣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因沒有量化的評價考核標準,二者融合培養往往徒有形式。
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力度強弱不均,缺乏創新。不可否認,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認識到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培養的重要性,許多學校積極借鑒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當前,職業技能的培養早就跳出了傳統教學模式,普遍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職業精神的培養方式枯燥、乏味,多數采用說教的形式,MOOCS多媒體信息技術、可視化教材、情境化教學、體驗式模式等沒有充分應用。在職業技能教學實踐時,本身教學內容相對多,技能的講解指導、檢查評估及學生的動手操作時間長,因沒有足夠的時間,教師往往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的教育引導沒有量化標準,時間多就多講些,時間少就少講些,沒時間就簡單強調一下,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停留在口頭上的較多。另外,盡管學術界對職業精神教育方面的研究與日俱增,但相關的專業教材、立體化教材、項目化教程嚴重不足,教師可以選擇的教材不多,客觀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為職業精神的培養投入,特別是硬件的投入往往不足,客觀上阻礙了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培養的深度融合。
在課堂教學中,融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職業精神的培養,需要依托一定的載體,才能發揮其功能。當前職業院校課程顯現出工具性傾向,需要將職業精神元素融入職業教育課程中,重視人的價值存在和精神引領,實現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職業養的提升相統一。職業院校需整合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驗實訓課程等教學內容,修訂使用的教材,融入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內容,發揮專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的同時,內化提升學生的職業精神。
課堂教學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合理分配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的學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修訂融進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融入職業精神的相關內容。制定教學目標時,綜合考慮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在技能教學的項目任務中融入職業精神的教育。在MOOC等專業課平臺、精品課程設計、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時,融入職業精神要素,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與學生一起分析從事職業所應遵守的職業行為規范。針對職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行為特點,將職業精神貫穿于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評價考核中。豐富職業精神教學形式,創新職業精神的培養模式,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利用案例教育和情境教學,讓學生熟知職業精神的基本要素、核心內容、特質,在主動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接受到完備的職業精神培養。
在實踐教學中,融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實踐教學前,首先分析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總結凝練出職業精神的組成要素,將其核心內容融入學科專業建設,創新教學模式,改革課程體系。針對專業課,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職業精神教育教學;堅持產教融合,雙元主體。校企共同設計課程內容、共同實施培養計劃、共同形成教學評價體系。設計培養內容時,全過程滲透職業精神,有機融合技術技能要素與職業精神要素,學習過程中嵌入隱性教育,在學生技能實訓、課題設計、工程實踐等形式中同比重實施職業精神的培養。
作為高階的實踐教學,校內生產性實訓是訓練學生有機應用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學生所處的是貼近職業崗位的教學環境,實訓設備與生產一線基本相同。這種真是的職業環境氛圍,融入了企業的制造技術、產品技術、工藝品質控制等,融入了現代企業管理理念,融入了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能夠在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掌握更多的實踐技能的同時,促進他們職業精神要素的養成。針對高職學生最后一學期為頂崗實習階段,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借助企業的勞模、優秀員工等鮮活的、身邊的榜樣力量,感染熏陶學生。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教育是無聲的,教師是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培養最直接、最重要的的影響者。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職業院校教師自身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必須具有較高水平,具備優良的職業技能培養能力和職業精神培養能力。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擁有一支操作技能精湛、實戰經驗豐富、專業素養優良的教師隊伍。例如我校陳前進老師,精通數控技術,動手能力強,申報了各種專利,對職業精益求精,工作恪盡職守,多年來帶領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獲獎無數,歷屆學生評價很高。他培養的學生很多在企業深受重用,很多學生走上了管理領導崗位,不少學生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
職業院校一方面可以選送優秀教師赴企業鍛煉,幫忙他們提高職業技能,掌握先進的工程技術;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聘請企業工程師來校授課。聘用教師的標準是專業能力強、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追求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與高成效,加快推進建立一支具有企業鍛煉經歷、熟練掌握企業工程技術、品質標準、工藝規范、設備運維的師資隊伍。教學實踐中營造逼真的職場環境,結合職業精神的要素,發揮“潤物無聲”“耳濡目染”的育人效果。建立專業教師定期赴企業鍛煉考核機制,推動校企聯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聘請企業的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才,來校兼職教學,承擔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任務,同時開設職業精神講座、交流論壇等,幫助職業院校培養真正符合企業和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職業院校需要打造融入職業精神的特色校園環境,積極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潛移默化,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必將自然發揮。積極營造培養氛圍,注重二者的有機融合。校園文化、專業文化建設中需要體現行業屬性、企業要素,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與歸屬感。將校園文化中設備設施等專業文化與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企業精神有效結合,提升專業文化對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影響力。舉辦專業講座,開展知識技能競賽,豐富創新創業實踐,創辦專業社團,舉行寢室文化評比等,在每一項活動中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一體化融合。通過活動媒介,學生在校園里學會互相包容,能夠正常交往,彼此公平競爭,注重團隊合作,責任意識逐步增強,辨識能力逐步提高,自律意識進一步提升。學生會更加獨立自主,涵養了職業精神。例如我校的機電工程學院,完全按照企業的5S標準建設實訓室,引入企業的管理、生產流程和考評體系,將職業精神的隱性教育有效地融入教學之中,形成了身臨其境的職業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發展職業教育,必須緊緊依靠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僅是理論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相結合,也是職業精神和技能訓練相結合。職業院校更大力度的推進深化產教融合,融基礎理論、專業技能、素質教育、職業精神為一體。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赴企業現場工學交替,進行必要的技能訓練和跟崗實習,深入了解企業管理文化、環境文化、營銷文化、品質文化等,將現代企業需要的職業精神變成可見、可感受到、可實現的文化,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熟知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創業意識、創造意識等,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職業技能,踐行職業精神。另外,可借助校外頂崗實習,讓學生自覺遵守職業規范,懂得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實現校企對接,有效培養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養成遵守勞動紀律的習慣,把職業規范自覺轉化為職業精神的養成。例如我校與企業合作成立了菲尼薩學院、揚子江學院、運滿滿學院,無錫交通建設集團道橋實訓中心、靈通仿真教育研究院等模擬工廠,或與企業合作進行現代學徒制試點、新型學徒制試點,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經歷真實的環境、真實的崗位鍛煉,校企雙方進一步強化“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職業活動中提升職業精神的養成,為社會培養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俱佳的高技能人才。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需要堅持職業精神養成和職業技能培養的高度融合。職業院校的學生應當既具有所從事崗位必需的技能技術,又具有所從事職業應有的職業精神,為未來順利就業和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職業院校“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當前要解決職業精神教育滯后,職業精神培養形式單一、職業精神培養和職業技能培養相對分離脫節等現狀問題。通過加強學校頂層設計,完善學校管理制度,不斷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職業精神要素的培養;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工程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董剛.將職業精神養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J].中國教育報,2015.12.10.
[2] 何應林,眭依凡.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體系研究[ J].中國高教研究,2019.7.20.
[3] 王小鋒.促進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 J].知識經濟,2017.7.1.
[4] 吳威,李群等.高職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路徑分析[ J].現代職業教育,2019.1.28.
[5] 王美榮,任邦齊.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模式的構建實施—以江蘇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為例[ J].中國農業會計,2019.4.10.
[6 ]盧齊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初探[ J].知識窗(教師版),201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