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有利于充分發揮財政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與發展的三大職能,而支出結構優化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政府職能的更好履行。本文從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入手,分析財政支出結構的影響因素,并提出財政支出結構優化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 財政支出 政府職能 結構優化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履行各項職能將集中起來的經濟資源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分配和使用的行為和過程。顧名思義,財政支出結構則是指各類具體的財政支出項目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在履行政府職能時的方向、范圍,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相關聯。
一、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演變
財政支出結構與一個國家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使用的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息息相關,其狀況和變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正在履行的重點職能及變化趨勢。因而,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變化的總趨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換而變化。
(一)改革開放前財政支出結構情況
改革開放前我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在社會資源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財政支出占比來看,國家高度重視經濟職能,中央政府調動了大量資源從事生產活動,經濟建設支出在財政支出中占比高。改革開放前,經濟建設支出比重平均值在60%左右,在1950年-1978年間,經濟建設支出占比最高達到了71.7%。從財政支出范圍來看,幾乎包攬了生產、投資、消費各項社會事業,涵蓋了政府、企業和家庭各類行為主體。
(二)改革開放后財政支出結構情況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仍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時期財政支出色彩,即經濟建設支出占主要地位,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逐步減少參與配置,用于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比大大降低,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支出比例提高。伴隨政府職能的轉變和經濟體制框架的完善,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逐步調整,財政支出從一般競爭性和經營性領域逐步減少,轉而突出保障農業、社會保障、環保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致力于在滿足公共需求上發力,如2008年財政支出重點向“三農”和民生領域延伸,力求滿足人民需要。十九大的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進入新時代,財政支出在三大攻堅戰等重點領域支出比例加大,從財政部公布的2018年財政收支情況看,大力壓減了一般性支出,增加了對脫貧攻堅、“三農”、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生態環保、民生等領域的投入。應該說,財政支出結構在符合社會公共需要的基礎上各要素占比日趨合理和協調。
二、影響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主要因素
從演變過程的分析,可看出財政支出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跟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關,受多種因素約束。
(一)政府履行職能的狀況
財政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滿足政府履行其職能,因此,財政支出結構與政府職能及財政資金供給范圍也有直接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承擔著社會公共需要和大量競爭性、經營性方面的事務,在財政支出結構上必然體現出濃厚的計劃經濟體質的特點;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發生轉變,財政支出的結構和資金供給范圍也隨之發生變化,伴隨相應體制機制的完善,支出的結構也更加趨于合理和規范。若政府職能的轉化滯后或者政府在行政活動中不規范,勢必影響財政支出結構的合理性。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規范化的政府職能標準是滿足公共需要,彌補“市場失靈”。因此,對我國政府來說,應該把市場能解決的事情交給市場,而政府應該把社會公共需求領域的事情做好。
(二)政府的社會經濟發展政策
政府在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政策直接影響到財政支出結構,政府要發展什么,控制什么、支持什么、限制什么,在財政支出的占比中可以清晰看到。如1998年以來國家針對內需不足、經濟不振的狀況,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支出比重高,1998、1999兩年的國債投資就達2100億元。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每年財政對科技、教育投入的增幅也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根據2018年的財政收支數據,財政支出聚焦“三大攻堅戰”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脫貧攻堅、污染防治等反面的占比大幅提升。
(三)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是財政的基礎,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財政收入及供給水平。我國雖然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仍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據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雖然社會保障制度逐漸完備,但受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的限制,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占比較低,社會保障的程度和范圍仍然有限。因此,財政支出結構狀況也打上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印記。
(四)預算管理體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預算管理體制也逐漸完善。政府預算科目能更為清晰地反映政府的收支活動,反映出政府履職的范圍和方向,其經濟分類的規范化有利于財政支出結構的完善和優化,提高政府財政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宏觀調控水平。
(五)財政監督力度
財政監督是國家經濟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財政監督機制的有效發揮對加強財政管理和維護財經紀律具有現實意義,受監督方式單一、監督門檻專業化、內部監督較為薄弱等因素的影響,財政資金在使用和預算的執行存在漏洞,甚至造成腐敗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進程。
三、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路徑思考
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劣是經濟發展方向的先導,是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財政支出結構優化是實現我國經濟又快又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優化經濟建設支出結構。財政支出仍要支持經濟建設,在確保經濟建設支出總量的同時,注意經濟建設支出范圍的使用,避免政府投資過分干預市場經濟發展。重點支持民生行業和支柱產業,從而保證投資結構的合理性。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評估,保障投資效益的高效性,避免盲目投資。
(二)優化社會文教支出。保障公共需要的原則是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重要原則之一,財政活動中必須把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而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基礎科學研究屬于公共產品范疇。雖然每年這方面投入在不斷加大,但是要在高質量發展上發力,重點調整和優化內部比例關系,加大對相應公共基礎的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三)壓縮行政費用, 提高管理效率。要進一步精簡政府機構,嚴格控編,提高行政支出效率,明確機關運行經費支出、資產配置和服務保障標準,取消低效無效支出。繼續壓縮“三公”經費預算,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在保障有效履職的同時提高效率。
(四)完善支出管理制度。為適應規范、科學的支出管理方式,進行支出管理制度的創新。一方面完善政府采購制度,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程序,強化財政約束,提高財政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根據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加強政府預算科目的改革,不僅要全面、準確地反映政府所有收支活動,而且要強化收支分類的經濟分析功能,加強前瞻性,提高財政透明度和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水平。
(五)強化財政監督。運用大數據等手段,提高財政監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實現對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的動態監控。強調財經紀律、加強政務公開,從創新工作機制入手,構建預算編制同步監督、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決算審查評價相結合的全過程財政監督機制,從而提高財政支出效率,減少腐敗現象的發生,讓財政行動在陽光下運行。
【參考文獻】
[1] 王宏道. 關于我國公共支出結構優化的思考[J]. 財政研究, 2006(6):17-19.
[2] 張裕民. 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思考[J]. 遼寧經濟, 2010(5):44-45.
[3] 孫曉峰, 馬秀麗. 關于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幾點思考[J]. 財金貿易, 2000(12):31-33.
[4] 郭愛云. 中國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問題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 2003.
作者簡介:宋婧,(1988—),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單位:中共忠縣縣委黨校,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