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 要:《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是建筑類專業的職業支撐課程,是聯系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紐帶,關系到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就業。故試圖通過改革研究,使課程教學內容更適合高職建筑類專業、更好地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等問題,以促進人才培養提升和學生就業。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一、前言
《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是建筑類專業的職業支撐課程,是聯系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紐帶,關系到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就業。隨著高職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創新,需要進一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和研究課程實踐能力培養,很多院校積極開展和推進課程改革,效果顯著。但據畢業生及用人單位反應,仍存在知識理論僅夠就業,不夠持續發展,或技能培養不夠,仍不能與工作崗位緊密銜接等問題。
故試圖通過改革研究,解決什么樣的《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教學內容更適合高職建筑類專業、如何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怎樣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等問題,以利于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
二、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旨在提升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利于課程的建設和專業的發展。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學科化知識體系依工作任務重組,融入具體工作任務、案例中,邊做邊學,邊學邊完成任務成果,使學習效果物化,實現知識與能力并舉,崗位技能與職業素養雙豐收。
(1)教學內容選取和教學方法改革。解構課程學科化體系,適應崗位需求和可持續發展,引入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教學,實現課程內容的職業化重構。
(2)學習過程主動化。在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任務驅動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習過程成果化,提升學習主動性。
(3)訓練過程任務化。通過具體工程情境和崗位工作任務,完成工學結合,實現學習目標。
(4)考核評價多元化。由傳統的知識考核,轉變為多元化考核,更為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三、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1)教學內容及方法
①教學內容選取
原有《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側重理論學習,實用性差,學習難度大,若理論內容選取不當,將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趯ㄖ悓I主要就業崗位及崗位工作標準、關鍵工作任務、職業發展的分析,與企業專家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加入新平法圖集、新技術,以適應職業崗位和可持續發展需求。
②教學方法改革
針對學生缺乏空間感,難以理解鋼筋的空間布置,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造一體化實訓室,通過模型、施工視頻、仿真模擬等給學生直接、生動的感官認識,采用項目教學方法,在實訓室模擬施工情境,以真實工程為載體,將知識點融進鋼筋翻樣各個項目中,學生以具體崗位工作為任務,繪制施工圖、制作施工模型、教學做評一體,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并舉。
(2)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通過模擬施工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工作過程,基于解決具體工程問題的需求而學習,使學習具有目的性,激發學習興趣,充分調動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以工程為背景開展任務訓練
以施工情境為背景,采用小組分工、對抗機制、角色扮演等形式,邊做邊學,邊學邊做,使訓練過程仿真化,實現能力培養。
(4)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評價機制
傳統的考試方法單一,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F結合企業員工評價機制建立新的課程評價體系,將考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企業師傅和同學依據任務成果對學生綜合評價;期末通過筆試必備結構知識,口試結構分析,繪制施工圖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新的評價體系將考核知識掌握、動手操作能力、組織能力及合作能力等,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 改革效果
1.教學內容崗位化,教學手段現代化
原有《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側重理論學習,實用性差,學習難度大,若理論內容選取不當,將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趯υ靸r員等工作崗位、具體工作任務、職業發展的分析,與企業專家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將原建筑力學、建筑結構、地基基礎三部分進行職業化重構,并加入新平法圖集內容,使知識更貼近實際崗位,適應職業崗位和可持續發展需求。
針對學生缺乏空間感難以理解鋼筋的空間位置的問題,充分利用BIM技術、構造一體化實訓室,通過模型、施工視頻、仿真模擬等給學生直接、生動的感官認識,使教學內容比改革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很好地解決了教學難點。
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不僅學生受益,也使專業教師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受益匪淺,進一步深入研究、學習、更新專業知識,接觸到行業前沿技術,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發展趨勢,激發教師自主學習性和研究探索精神,提升了專業素養,帶動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
2.課堂學習主動化
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通過模擬施工情境,將知識學習融入具體工作任務中,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參與工作過程,學生知道學習完這門課之后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與今后的實際工作有哪些密切聯系,對于學歷晉升、考取職業資格認證書有哪些幫助,學習目的性明確,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課堂學習主動化,學生學習態度變化明顯,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本門課程學習在參加各項與工程圖紙識讀有關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3.訓練情境化
通過工作崗位的分析,工作內容的分解細化,模擬工程部門,根據具體工程創設施工情境,以此為背景設置工作任務,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采用小組分工、對抗機制、角色扮演等形式,邊做邊學,邊學邊做,使訓練過程職業化,知識學習成果化。通過課堂學習,學生普遍反應具有成就感、自豪感,逐漸適應了職業崗位工作,對學習知識和從事建筑行業也就有了信心,提升了將專業知識應用于工程實踐的能力,實現了教學與工作對接。
4.評價立體化
傳統的考試方法單一,不能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F結合企業員工評價機制建立的新課程評價體系,將考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企業師傅和同學依據任務成果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綜合評價;期末考核學生對力學原理、建筑結構、地基基礎、平法圖集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和遷移。新的評價體系考核知識掌握、動手操作能力、組織能力及合作能力等,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工作習慣和工作作風。
隨著建筑產業不斷發展,《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的課程改革會緊隨行業發展,不斷適應行業發展、教育發展,符合用人單位用人需求,為學生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項目名稱:
1.新形勢下高水平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產教融合 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9ZCY214,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2.基于校企融合背景下高職建筑專業 1+X 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ZCY207,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作者單位:遼源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遼源 13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