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
摘? 要:畢業后來到初中,說實話剛到學校一開始很不適應,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摸索,聽有經驗的老師的課以及自己承擔的公開課,慢慢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感覺自己在課堂上總是感覺缺少些什么,但到底缺什么呢?暑假里,我買了一本《數學教學的激情與智慧》,當我讀完鄭熔虹老師編寫的這本書,我終于找到了答案。
關鍵詞:數學教師;智慧激情;讀書有感
鄭老師在書的第一輯里講述了她生命化教育心路的歷程。當兒時的夢想已成真,踏上了夢想中的三尺講臺,煩瑣、機械性的勞作慢慢侵蝕著教師夢,使人感覺到了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差距。是啊,一年又一年,一成不變,毫無生機的教學工作,永遠做不完的事情常常使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只陀螺,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停地轉啊轉啊,慢慢地失去了自我。
我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缺少了一些激情,課堂語言太平淡,語言不精練,所以學生的興趣不能被完全地調動,課堂學習的氛圍也不是很濃厚。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能聽到“數學真沒味道”,“我不喜歡上數課。”……諸如此類的埋怨聲、訴苦聲。是的,許多數學知識學起來比較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讀了這本書,從鄭老師的教學案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多點調料,那結果可能會出乎我們的意料。創設交流探討的機會,讓孩子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自主嘗試、自主思考、自主發現、自主交流反饋,教師適時點撥,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共性讓學生去探討,規律讓學生去揭示,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凡是學生自己會學的,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學。盡量給學生提供自我學習的機會,這樣,數學知識就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中獲得,使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現實,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達到了拓展教材內容,又活化了教材內容,既增強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優秀的課堂語言修養,可以使教師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有情有趣。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語言、動作、表情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鄭老師在書中介紹了幾種數學教師的語言藝術。第一,以情激情,教師的語言要具有感染力;第二,深入淺出,教師的語言要具有啟發性和目的性;第三,寓教于樂,教師的語言要具有趣味性;第四,嚴密準確,教師的語言要具有規范性;第五,機智敏銳,教師的語言要具有靈活性。鄭老師通過這五點分別舉了相應的教學案例,讓我受益匪淺。其次,教師的動作,教師的表情也是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感興趣的法寶。在課堂上只有充滿激情的老師,才會有投入地忘我學習的孩子。給孩子們提供操作機會,使他們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以動促思,動中釋疑,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動手操作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發現規律,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教師要創造一切條件,創設讓學生參與操作活動的環境,多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給學生一點自由,學生就會在“動”中感知,在“動”中領悟,在“動”中發揮創新的潛能。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把外顯的動作過程與內隱的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朦朧模糊的各種想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為,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索精神。
除了語言的修煉外,一個優秀教師還得充滿智慧。鄭老師在書中介紹了改進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第一、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第二、適時、適度地點撥,為學生主動學習創設時空;第三、營造主動探究氛圍,使學生享受成功。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在自己教學過程中也發現,如果課前的情境創設得很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順利地引入講授內容。反之,則畫蛇添足。那么到底應該怎樣創設數學學習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鄭老師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也給了我一些啟示:情境創設要有目的性、實效性、真實性和吸引力。遵循這幾條規律,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能創設很好的有助于教學的情境。
讀完這本《數學教學的激情與智慧》,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要充滿愛,只有內心充滿愛的老師,才能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其次,要全面,不光會上精彩的課,還要能育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學生。最后才能達到書中一學生對鄭老師師生情的升華總結:感動,感激,感懷,感佩,感知。從書中我了解了鄭老師的教育心路的歷程,欣賞了她的優秀的教學設計,學習了她的教學經驗,我相信在我以后的從教歷程中,這將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我要感謝這本書,是它讓我找回了這幾年丟失的東西——激情,它讓我對以后的教學充滿了期待,我不會再像陀螺那樣在鞭子的抽打下無奈地轉動,而應乘著課改的春風在教學之路上自由地飛翔。
參考文獻:
[1]林忠.創造充滿智慧與激情的數學教學[J].教學與管理,2003(1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