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萍
摘? 要: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不太高,這是因為古詩詞確實離人們如今的生活相對比較久遠,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但是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為此,教師必須要不斷探究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最大化地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在此,本文從“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倡導合作性學習,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重視古詩詞誦讀,培養學生的詩詞語感”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情境;朗讀
盡管古詩詞和如今的白話文差別較大,離現代人們的生活較為久遠,但它仍然是初中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古詩詞作為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值得學生深入學習。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充分結合學生的需求特點探究有效的古詩詞教學策略,使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并且能夠很好地學習古詩詞,提高古詩詞學習能力。
一、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創設情境是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詩情畫意的有效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其投入到古詩詞學習中去。而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擁有靈活的思維,掌握多種多樣的方法。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初中語文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充分珍惜新時期的教育資源,利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如創設故事情境、多媒體視聽結合情境等),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古詩詞的學習過程。
例如,在教學《觀滄海》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講一講曹操北征烏桓的故事:“當時,烏桓是東北方的一個大患。公元206年即建安十一年,烏桓奪取了幽州,俘虜了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與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勾結合謀,一再騷擾邊界,以至于曹操在建安十二年不得不加快對烏桓的征伐,終于在同年八月的一場戰斗中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雖然初中生相比于小學生來說思維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他們對于故事依舊充滿濃厚的興趣。所以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師也能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這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能夠提高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由此可見,情境創設的方法是很多的,需要教師結合具體實際加以運用。
二、倡導合作性學習,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新課改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倡導合作性學習,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教師向學生轉變,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達到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的目的。而且古詩詞雖然和白話文差別較大,但是篇幅較短,語言簡潔明練,十分適合學生的合作性學習。
例如,在教學《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篇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多方面表現將其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小組內交流對于作者李白和王昌齡的了解,進而教師對學生的交流進行補充,使學生了解這篇古詩詞的寫作背景。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初步閱讀,通過合作探究去弄清楚整篇古詩詞的大意。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根據注釋和一些工具書,弄清楚一些字詞的含義。比如左遷就是“貶官”的意思,龍標現指湖南黔陽,在唐代是十分偏僻的一個地方,子規即“杜鵑鳥”。之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翻譯,每個小組都派代表進行翻譯結果的匯報。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小組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
三、重視古詩詞誦讀,培養學生的詩詞語感
因白話文在現實生活中的盛行,學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古詩詞語感,所以“誦讀”就成為了培養學生古詩詞語感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且通過誦讀,古詩詞的語言美、節奏美等能夠真切地被學生體會到。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古詩詞誦讀活動的開展給予充分的重視,讓學生在誦讀中逐漸體會到古詩詞的魅力,從而實現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的優化。
例如,在教學《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課的時候,教師不妨先為學生進行一定的示范朗讀,在讀的過程中為學生做好節奏和停頓的劃分,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同時,教師在示范讀的過程中,要讀出一定的感情,即要讀出詩人那種同情和關切之情。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從網上搜集到的一些相關音樂,為學生開展配樂朗讀,使其在音樂的熏陶中體會作者于文中所寄予的感情。之后,學生通過齊讀、個人自由讀等活動自然而然地達到背誦的狀態。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古詩詞,語文教師要切實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運用有效的方法和資源來優化古詩詞教學,進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姚鳳琴.提高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7(27):13-14.
[2]胡迎娣.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誦讀教學意義及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