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柳英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技術給教學活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有必要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為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分析,具體闡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融合;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逐漸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信息技術將文字、圖像、動畫等多元化的元素結合到一起,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通過怎樣的途徑開展才更利于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呢?筆者認為可結合以下幾點進行引導,以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借助信息技術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數偏向于直觀思維,并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他們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主要會通過眼睛看字和耳朵聽講的方式掌握知識點。長期處于這樣的模式下學習知識,學生的學習狀態非常不理想,教學效果也不是很好。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引導,以聲樂結合的模式,將原本的圖文課堂變成豐富多彩的音視頻課堂,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提升學習興趣,在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解《傳統節日》的時候,為幫助教師理解傳統節日的緣由、風俗習慣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課堂。如在介紹春節的時候,選擇一個春節家里聚會的情境,然后配上窗花、紅包、窗戶上的煙花影子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感知春節這個萬家團圓的節日。之后,再結合春節的具體含義,為學生呈現出一個個與春節相關的民間傳說,盡量選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動畫形式。在音像結合的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然后,再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可以在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的內容引導下,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感知,在探索中提升。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表現適當引導,就可以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再現課文促進理解
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對很多事情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創建出符合小學生發展特點的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將抽象的課文內容變得更加立體,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講解《爬山虎的腳》的時候,雖然有部分學生見過爬山虎,但是很少有學生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有一些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會出現困惑,甚至無法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內容。于是,在講解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新技術,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將爬山虎的“腳”呈現出來,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感知到爬山虎的腳的形象。然后,再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將爬山虎的腳的形式以繪畫的方式繪制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原本抽象的問題變得更加具體,學生們學習起來也會變得更加全面,對課文的理解也因為信息技術的融入而變得更加深刻。之后,教師再開展進一步的講解,就很容易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術的多樣性,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多元化的方式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多樣性,為學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在結合多樣化的內容思考和探索中,在促進學生理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講解《蝙蝠和雷達》的時候,面對這篇有意思的科普文章,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對蝙蝠和雷達進行對比引導。同時,將文章涉及到的反射、超聲波等抽象化的詞匯,借助信息技術模式,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促進學生的感知與領悟。在結合課文內容一邊演示、一邊指導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更加清晰地感知到科學語言的具體內涵,從而對文章描寫的內容產生深刻的理解。學生在多媒體的指導下,結合圖像、文字、色彩等手腦并用的過程中,其思維模式、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會在這一階段得到顯著提升。之后,教師再結合教學的內容進行引導,就可以收獲全面、立體、靈活、多樣性的課堂,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在這一階段得到顯著的發展,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地融合起來,是促進教學發展、保證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的內容探索,站在多個角度分析,契合教學的需求,主動融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分析引導,從而優化教學的模式,提高教學的效果,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華妮.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1):56-57.
[2]肖蘭.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新校園(中旬),2016(10):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