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嘉
【摘 要】 作為儒蓮翻譯獎的第一個獲得者,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曾多次翻譯《詩經·碩人》,且譯本效果差異較大,究其原因竟是身份轉換所致。其身份的轉換導致翻譯的出發點立場有所差異,這點恰是后殖民主義在作祟。本文從后殖民主義視角出發,以理雅各所處時期及其身份著手,分析譯本背后承載的后殖民信息帶給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 后殖民主義 詩經 翻譯 影響
一、理論概述
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于1997年由道格拉斯·羅賓遜提出,他認為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也可以稱為把翻譯與帝國聯系起來的翻譯研究。在后殖民語境下,翻譯是帝國主義征服和占領弱勢國家必不可少的環節和有效工具。文化殖民者利用翻譯進行意識形態的滲入來控制和奴役目的語國家和人民,以達到其殖民目的。[1]該理論更關注隱藏在翻譯背后的兩種文化間的權利斗爭和權力差異,對之前近似烏托邦性質的語言對等文化平等的翻譯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抨擊。[2]雖然傳統翻譯有其研究的必要性,但卻無法像后殖民翻譯理論一樣將制約譯本生成的外部政治、文化等因素考慮在內,后殖民主義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該理論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絕對的異化或歸化,倡導通過“雜合”的翻譯方法,在兩者間尋求平衡,對強勢文化進行消除,對目的語語言、文學與文化進行優化,達到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與共鑄。[2]
二、譯本對比分析
例: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譯文一(1871年):
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 grass,
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Her neck was like the tree grub*,
Her teeth were like melon seeds,
Her forehead cicada-like,
Her eyebrows like the antlers of silkworm moth,
What dimples, as she artfully smiled!
How lovely her eyes, with the black and white so well defined!
*:the larvae are remarkable for their whiteness and length, and hence poets turn to account as here [3]
譯文二(1876年):
Like blades of white grass were her fingers fine;
Her skin like purest ointment hard congealed;
Her neck like larva on the tree which shine
So long and white. Her opening lips revealed
Her even teeth, behind their screen concealed,
Like melon seeds. Her front cicada- square,
Displayed her eyebrows curved upon its field,
Like horns of silkworm moth, and dimples rare,
With dark and lucid eyes, showed face beyond compare.[3]
國內學者李玉良曾評論道:“理雅各《詩經》的翻譯使命在于以宗教殖民的手段幫助西方殖民主義者完成對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全面征服?!?/p>
從譯文一可看出,理雅各將《詩經》中美人的“柔荑”“凝脂”“蝤蠐”“瓠犀”“螓首蛾眉”等比較晦澀難懂的意象均實現了對等翻譯,形式上類似于散體詩。但反觀幾年后的譯文二,可瞥見《詩經》的韻律已初見端倪。1871年理雅各是一名傳教士,受托翻譯《詩經》,旨在借此舉傳播英國文化,擴大其國際影響力。出于此目的,理雅各將《詩經》中每個意象都譯出并加以注釋,但卻故意避開韻律這一部分,可以說,其是假借中國文化之名,傳播西方文化。作為一名傳教士,理雅各本身明白韻體詩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曾在此詩注釋中寫道:“以韻體的形式譯韻體詩是最合適不過的,然而目前仍不值得將其譯為韻體詩”。[4]字里行間均透露出其對待中國文化是一種居高臨下之態,以質疑的眼光看待異族文化,典型的是殖民主義姿態。后選擇譯為韻體詩,主要原因是此時的理雅各早已褪去了傳教士身份,對待中國文化更客觀理性。理雅各以全新的漢學家的身份重譯《詩經》,譯本形式上更切合地道的英語詩歌。因此,1876年的《詩經》便被稱為“穿著英國服裝的中國詩歌”,[5]能客觀地向西方各國介紹中國文化,為中西方文化交流起推動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如僅停步于簡單的語言層面進行分析,那么翻譯研究就顯得過于膚淺,譯本背后隱藏的許多深層內涵也無從挖掘。譯者在翻譯時應以辯證眼光看待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既不能一味地使用“歸化”去與外來語言和文化做斗爭,又不能阻礙異域文化的輸入。翻譯最終目的是交流,從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視角可以得出,對待異域文化應秉持客觀理性的態度,給廣大讀者充分認識并了解異域語言和文化的機會,從而促進語言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旭峰.后殖民主義[J].文學與文化,2011(1): 127-133.
[2] 王東風.翻譯研究的后殖民視角[D].中國翻譯,2003(4): 5-10.
[3] 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Vol. IV [M].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4.
[4] 劉婷婷,高倩,李雪皎.后殖民翻譯研究視閾中的《詩經》英譯本解析[J].赤子(上中旬) ,2014(20) :83.
[5] 姜燕. 理雅各《詩經》英譯[D].濟南:山東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