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
【關鍵詞】腹股溝疝氣;手術治療;無張力疝修補術;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56.21
腹股溝疝的病因是腹內壓升高、腹壁缺損、腹壁強度降低等,多進行手術治療[1]。傳統術式的出血量較多,并發癥頻發,治療安全性不佳。MPHR是該病的較理想術式,可利用補片修補病變部位,且術后恢復快。本研究主體為81例腹股溝疝患者,旨在探究不同術式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
研究主體為2016年10月-2019年10月來院治療的81例腹股溝疝患者。隨機分A組和B組,分別是42例與39例。其中,A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29-66歲,平均(38.62±0.75)歲。B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28-67歲,平均(38.12±0.55)歲。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
B組行常規術式:對患者行硬膜外麻醉,術中適量追加麻醉藥以維持麻醉。于腹部做一切口,切開皮膚后暴露疝囊頸,切除疝囊,而后高位結扎疝囊底部。利用Bassini法處理腹股溝后壁,暴露精索,于其后方縫合腹內斜肌下緣至腹股溝韌帶上方,將精索置入腹內與腹外斜肌的間隙內,利用荷包縫合法縫合切口。
A組行MPHR治療:術前準備同B組。行硬膜外麻醉,根據生命體征變化追加麻醉藥,以維持麻醉。消毒手術部位,切開指定部位,切口長度為4.1-6.0cm。利用橫向裁斷方式處理疝囊壁,使用絲線縫合疝囊。于腹橫筋膜前、腹外斜肌腱膜和精索后方平放補片,進行修補治療,使切口方向朝向精索內環處,縫合針的間距為0.5cm,縫合疝補片外緣和腹股溝韌帶,補片內側與聯合肌腱上方的軟組織進行縫合。最后縫合腹外斜肌、外環口與切口。
1.3 觀察指標
記錄陰囊積液、疝氣復發、切口感染與硬結異物感等并發癥。
1.4 療效評價標準
基本治愈:癥狀消失,病灶修復,生命體征平穩,隨訪3個月無復發;顯著療效:癥狀顯著改善,病灶基本修復,隨訪3個月無復發;初見療效:癥狀有改善,病灶有所修復,隨訪3個月有復發情況;未見療效:癥狀與病灶無變化,隨訪3個月復發。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選用SPSS16.0軟件,計數數據表達是[%],經X2值對比與檢驗,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2.1 對比總有效率
A組的總有效率為95.24%,B組為79.49%(P<0.05)。
2.2 對比并發癥率
A組的并發癥率為2.38%,B組為15.38%(P<0.05)。
腹股溝疝是外科常見病,多發于老年與小兒群體,分為直疝與斜疝,患兒多為斜疝,老年患者多為直疝[2]。其癥狀表現為腹部疼痛和活動受限,需要進行手術治療[3]。常規術式可切除疝囊,但復發率與并發癥率高。MPHR與常規術式相比,其優勢為:
①治療突破點是腹橫筋膜損傷或是缺損,針對性強,療效顯著。
②術中縫合腱膜、韌帶與肌肉,可避免因組織撕裂導致痛感[4]。
③手術切口小,縫線數量少,便于術后康復。
④采用人工生物材料作為補片,不易出現排斥反應,可在組織中有效固定,出血量也較少。由于術中進行硬膜外麻醉,因此術后需要固定腹帶,降低切口張力,緩解疼痛。術后應盡早下床活動,預防腸粘連,同時進行呼吸練習,咳嗽時保護切口,預防切口開裂。其手術要點為:
①若伴有內容物壞死高風險,則在切開疝囊或是腸切吻合前,使用氯化鈉溶液(0.9%)紗布保護周邊組織,防止腸道內容物污染到健康組織,導致術后感染。
②置入補片時應反復沖洗術野,確保其清晰度,避免廢物殘留。
③術中發現腸管穿孔或壞死,且伴有大范圍感染時,應中止手術,立即與家屬溝通,獲得其知情同意,減少醫患糾紛。
④手術操作應準確且輕柔,需徹底止血,選用單絲縫合材料,為感染高危患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⑤選用帶有孔的補片,其分子通透性好,可有效結合纖維蛋白,消滅宿主組織與補片間死腔。
⑥術中應選擇性分離提睪肌纖維,不可于精索部位過量分離斜疝疝囊,若為非滑動性的陰囊疝,需將疝囊切斷,保護精索和遠端部分,進而預防術后睪丸萎縮或是睪丸炎。術中嚴格遵循以上要點,能夠減少并發癥,提高手術效率。
結果中,A組的總有效率高于B組,并發癥率低于B組(P<0.05)。說明MPHR是腹股溝疝的首選術式,并發癥少,實用性較強。
【參考文獻】
[1]房向友,馬先霞.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治療100例腹股溝疝氣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6):68.
[2]許澤鋒.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治療100例腹股溝疝氣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J].當代醫學,2018,24(33):154-156.
[3]孔祥民.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的臨床療效比較[J].糖尿病天地,2019,16(9):123-124.
[4]保建清.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治療腹股溝疝氣的臨床效果比較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2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