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紅
摘? 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新課標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生本理念的有效落實有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和培養。因此,我們一線高中教師需要明確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并能夠將其有效地落實到高中化學的教學實踐中去,努力促進其實現價值最大化。為此,本人理論聯系實際,就此問題展開了分析,給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夠對一線教師教學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展開給予有效的幫助和引導。
關鍵詞:生本教育理念;高中化學;教學實踐;有效探索
生本理念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理念,改變教師的主導地位,提倡學生在做中學,符合國家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逐漸得到了國內教育者的重視,是中國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高中化學作為高中生的一門必修課,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時,當然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以此來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問題引導,激發學習化學的欲望
生本教育中倡導教師改變主導的地位,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成為課堂的主體。因此,我們就需要改變手把手教學生的教學模式,而是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探索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總結。問題引導就是教師設計、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學生自己去探究這些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扮演好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角色。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幫助學生收獲更好的化學學習效果。在此過程中,要求我們設計的問題既能夠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符合他們的認知觀念和學習方式,又要具有探究的價值,能夠通過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對所學的化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學“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一內容時,就可以給學生提出這樣幾個問題:展示爆炸、火箭升天、溶洞的形成、煙花、金屬生銹、塑料降解等現象的發生都與什么有關系?化學反應有快有慢,是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是越快越好嗎?影響化學反應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這些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自然會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一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聯系生活,激發探索化學的主動性
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入就是為了切實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感知更多的化學知識。而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僅靠課本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將生活中的化學資源融入其中,一來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二來讓學生能夠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建立學習化學的自信心,這對于他們收獲更好的化學學習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教學“氧化還原”這個重要知識點時,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經常看到的,遇到的鋼鐵腐蝕、鐵鍋生銹、銅質水管長銅綠、鋁質器皿擦亮后變暗等現象,讓他們想一想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讓學生拿一個蘋果,將其切開,過一段時間觀察蘋果的變化,發現蘋果被切開的表面變紅了,讓學生想一想這又是為什么。這樣生活資源的有效導入,自然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展開氧化還原內容的教學,自然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動手實踐,提高化學學習的效果
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際進行有效結合的學科,高質量化學學習效果的實現不僅需要學生學會課本的理論知識,而且還需要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化學探究等多項能力,而且生本教育理念也倡導學生多實踐、多探索、多研究。因此,在實際展開高中化學教育教學活動時,我們要立足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根據需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際平臺和機會,以此來幫助學生對化學有更好的認知和理解,幫助他們收獲更好的化學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實現多元、綜合的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中就經常引導學生自主展開一些化學實驗,如Fe(OH)2的制備、NaHCO3粉末和稀HCL溶液的反應實驗、SO2的制取與性質、氧氣的制取等,總之會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以及實驗室的材料,引導學生多實驗、多動手、多探究,我則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在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收獲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總的來說,很多高中化學教師,受應試思想觀念的禁錮,在實際展開高中化學教學活動時還是比較青睞傳統的以自身為主體的機械化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在課堂中本應體現的學習主體性被邊緣化,這樣的課堂,雖然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費勁,但課堂教學效率并不高,效果并不理想。生本教學理念的有效融入有助于這一現狀的緩解,有助于更理想化學習效果的獲得,所以我們高中化學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其落到實處。當然,本文給出的問題引導,激發學習化學的欲望,聯系生活,激發探索化學的主動性,動手實踐,提高化學學習的效果三個策略是個人實踐之后認為比較有效、可行的三個策略,不夠完善和具體,在日后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知識學習中,還會繼續為之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巧平. 生本理念下自主建構高中化學知識[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8).
[2]許紅霞. 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學參與型教學實踐[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000(018):P.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