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民
我國的科技領域正在高速的發展中,我國農業領域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進展,玉米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如何保證玉米的質量,提高玉米的產量,一直以來都是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熱切關注的話題。
在我國經濟實力逐漸壯大,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玉米一直被稱作“黃金作物”,營養價值很高,在我國的種植范圍較為廣泛,是人們喜食的蔬菜和糧食之一,也是飼料與燃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探討玉米栽培管理技術,對提高各地區玉米品質、促進各地區玉米產量穩步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播種前的土地翻耕作業
土地平整和翻耕是保證玉米種植質量的重要因素。在進行種植之前,要依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翻耕。保證土壤的通透性。同時通過翻耕作業,可以有效的對降低土塊的體積,保證玉米種子在種植之后能夠被完全覆蓋。此外,要積極發展機械化作業的力度。積極使用各種機械來代替傳統玉米種植技術中使用的人工作業方式,保證土地平整和翻耕效果,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
在種植玉米之前,種植戶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選擇合適當地的種植品種,現在市場中很多玉米種子自身帶有一定的種植能力,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要充分與環境相結合,發揮玉米自身的抗消極能力,才能更好的促進生產。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其他人的種植經驗作為參考,由于品種包裝上的參數具有一定的引導性,但是結合別人的實際使用情況可以更好的判斷出玉米品種能力。其次,可以注意玉米品種的根莖、葉片,根莖代表著玉米的營養汲取能力、葉片代表著光合作用能力,可以有效減少玉米禿頂問題。
三、玉米播種科學
首先,要處理好種子,播種前要進行種子的晾曬殺菌工作,一般晾曬1-2天左右,可以使玉米種子具備基本的防病滅菌功能,同時其發芽率也會有所提高。曬種工作之后要挑選品相好的種子,之后進行藥劑拌種工作,提高玉米防病蟲害的能力。其次,播種時間要適合,根據氣溫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若是地下5米的溫度能夠大于10℃,就可以播種。最后,種植密度要適合,玉米種植密度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密度過大使得彼此之間所需養分不足,密度過小會導致資源浪費,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因此,玉米的種植密度需要根據區域土壤實際肥力、耕作情況、氣候條件等確定,
四、科學施肥、減少肥料流失
施足底肥畝施農家肥4000kg,復合肥45kg。拔節肥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培土,畝施尿素20-30kg,復合肥15-20kg,兩種肥料可以混合施用,促進壯稈增強穗分化發育。穗肥在抽雄(天花)期,如果玉米下部葉片變黃,應適當補施尿素,畝施10-20kg,使玉米株在不同生長發育時期,不缺肥、不脫費,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
五、護理密植
在播種前期進行有效的準備工作,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關鍵技術要點。種植人員應將選好的種子進行兩到三天的晾曬,以起到殺菌的作用,盡可能使種子處于健康的狀態。經過晾曬的種子還需進行浸種處理,種植人員可結合當地以及種子的情況選擇冷浸或溫浸。經過浸泡的種子需采用藥劑進行拌種,以提高種子抗病蟲害的能力。種植期間需要保持合理的株距,根據農田中的土壤成分以及當地氣候條件決定種植間距。若株距過小,會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且無法吸收應需的養分,導致其生長過緩,而株距過大則會減少種植數量,從而降低玉米產量。另外,需要根據玉米品種適當調整種植密度。
六、田間管理
玉米農作物成長過程中由于管理不當,會造成減產情況。因此,加強田間管理,促使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管理平臺,在集約化大規模農業田間管理環節的有效應用,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可促進玉米茁壯成長,提供良好的農業收益。例如,在玉米開花、灌漿以及成熟時期對于水分的需求較大,此時,種植戶可利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系統分析玉米所需要的具體水分和澆灌條件,并及時采取現代化無人澆灌作業,確保玉米生產中自動化技術應用更加合理,致力于促進農業管理工作的現代化與智能化,實現農村振興建設的發展目標。
綜上所述,為實現農業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確保玉米農作物的高產栽培,農業種植人員應在農業生產中,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栽培手段,對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措施進行合理分析,以此為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提供支持,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
(作者單位:161441 黑龍江省農墾九三管理局種子管理局)